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布鞋散文朗讀

布鞋散文朗讀

小花

 世界著名輕音樂系列 傾訴

群星 

00:00/

布鞋

原創/雷寧俠

腦子裡一直不能忘卻這樣的畫面:或三五之夜,明月半牆;或盛夏午後,槐柳蔭蔭,一群農村的大姑娘,小媳婦,老嬸子,端了矮凳,攜了針線蘿,圍坐一起,穿針走線,說說莊稼收成,諞諞東長西短,一邊人聲咯咯啰啰,一邊「嘶嘶」不絕入耳,偶爾兩聲蟬鳴,一陣喧笑……

那不絕入耳的「嘶嘶」聲就是農村的婦女們納鞋底上鞋面的聲音。在古代,做鞋是最重要的女紅之一。《紅樓夢》第二十七回,探春給寶玉做了一雙鞋穿。賈老爺就不受用,問是誰作的.寶玉騙了說是生日時舅母給的.賈老爺也不好說什麼。偏偏趙姨娘知道了氣的抱怨的了不得:「正經兄弟, 鞋搭拉襪搭拉的沒人看的見,且作這些東西。」你看看,大家閨秀的賈家姐妹都做鞋呢,何況平頭老百姓。

做布鞋最重要的是納鞋底。納底先要打袼褙, 農村裡雖忙,但鞋總是要穿的,所以家家的女人們總要偷一些時間,找一個天氣晴朗的日子,打袼褙。打袼褙我是可以幫上忙的,早飯後,母親翻箱倒櫃地找她收藏的舊布,又吩咐我或者三姐將飯桌洗刷乾淨。她則用一面細篩篩一些細細的玉米面,伴著早飯吃剩的沫糊在火上製作成黏稠適宜的漿糊,為什麼要玉米面?大抵這樣的漿糊比小麥面的粘稠吧。做好這些後,母親把選好的布搬到院子里或者門房底下去。這些布大部分都是自家穿舊了的衣服,鋪破了的床單。母親平時把它們洗乾淨了收拾好,現在就派上用場了。布以棉布為上,若有舊床單是最好的。我們幫著母親把漿糊均勻地塗在桌面上,母親挑一大塊布料整齊地鋪在漿糊上,拍平。然後抹漿糊再鋪第二層,第二層就可以用一些碎布頭了,零七八碎拼湊好,如此三到五層就可以了。最上面的一層最好也用整塊的或者大一些的碎布,據說這樣不容易掉。在貼好每一層之後還要用手掌使勁的拍結實,像玩一樣。我最喜歡這個了,常常啪啪啪地使出吃奶的勁,漿糊蹦的滿臉都是,惹得脾氣不好的母親也笑得合不攏嘴。一張袼褙弄好後,我和母親提住上面兩個角,貼到牆上。袼褙在溫和的太陽下曬上一兩天,等內里的漿糊幹了,禙就袼好了。這時,母親會把整張禙從牆上撕下來,存放在比較乾燥的地方,一般都是箱頂或者櫃頂,等到農閑時做鞋子。

做鞋之前先要沓著鞋樣剪鞋底和鞋面。那時候每一個農村婦女都有好多鞋樣,大人的,小孩的,男的,女的,棉的,單的,肥的,瘦的,好多好多,用舊報紙或者舊牆畫剪的,夾在孩子用過的書里。我記得母親的鞋樣是夾在一本十六開的雜誌里的。這鞋樣不光可以自家用,全村都可以互相借用。記得一位嬸子抱了我坐在她腿上,脫了我的鞋,用手在我的光腳上量了量,大聲叫母親的名字:「你娃和我娃穿一樣的鞋,把你的鞋樣給我,沓著剪一副去。」母親爽快地答應了。我曾想,那第一副鞋樣是怎麼來的呢?到現在都不得而知。

夏日歇晌,冬日農閑,都是女人們做鞋的時候。夏天熱,手容易出汗,所以女人們這時候都是把做好的袼褙從箱頂拿下來,厚袼褙做鞋底,薄的做鞋面。做鞋底時,往往需要兩層袼褙,還要把剪下來的袼褙碎料一層一層撕開了鋪在中間,據說這樣做出來的鞋厚而 耐穿。鞋底剪好之後,女人們還要用兩指寬的白布條沿上邊兒,用漿糊把兩層的袼褙粘在一起,再把粘好的鞋底用一塊完整的好白布包在上面,這就叫做裹鞋底。女人們裹好幾雙之後,就齊齊整整地摞成兩排,搬一塊重一點的石頭或者幾塊磚壓在上面,幾個小時之後鞋底瓷實了就收拾起來,等空了的時候再納。

納鞋底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幾件工具是不能少的:針線就不必說了,起碼還要有頂針、錐子、小鉗子。因為鞋底厚,用針不容易扎透,可以先用錐子扎個眼,針就輕易地穿過了;頂針的作用最大,因為人的皮膚禁不住鋼針,戴上頂針,鋼針就不會直接頂在人的手上。頂針的作用是往裡頂,小鉗子的作用則是往外拉。這邊頂進去,那邊拉出來,這一針才算完成了。看一個女人手巧不巧,要看她納的鞋底好不好。而鞋底納的好不好的標準,是要看針腳是不是夠密,行距是不是勻稱,還要看線勒進去的夠不夠深。勒進去的深,才說明用的力氣大,納出的鞋底才會結實。那時候男方找媳婦,會不會做鞋,鞋納的好不好可是一個重要條件呢。而哪家的女子鞋做的好,也會傳個十里八鄉的。記得我村有一個媳婦 ,長得五大三粗的,但納出來的鞋底無人能比,不但快,瓷實,而且會各種針法,贏得村裡其他媳婦和婆婆們的讚歎。走在村裡,她總是腰板挺得直直的,驕傲的不得了。

在我的記憶中,那時候村裡的女人們幾乎是一年到頭手不離鞋底的,似乎那鞋底永遠也納不完。在家裡就不用說了,就是到別人家竄門,到生產隊問話兒,都是一邊說話,一邊納鞋底。甚至下地幹活,筐子里都要捎著鞋底子,歇地頭的時候,也要抽空納上幾針。我曾細細看過她們納鞋底,頭微微垂下來,稍彎,戳,扎,頂,拔,一氣呵成,額前的碎發隨著動作微微晃動著,真是覺得的是一幅畫。

鞋底納好以後,就開始上鞋幫。當兩者合二為一的時候,這鞋就算做好了。扳鞋幫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扳不好就會歪的,做出來的鞋穿著不舒服。手工縫是很慢的,在縫紉機上半晌就可以扳好幾雙。所以那時候誰家要有個縫紉機,一村的人排著班去。布鞋底透氣性強,沒有濕氣,不會打滑,穿上十分舒服。尤其是過年的時候,換上新衣服,穿上新布鞋,走起路來,腳底生風呢!

我是一個從針這邊納不到針那邊的女人,還是姑娘的時候,媽媽總是調侃:「針都不會拿,我看你嫁到婆家怎麼辦?男人的鞋都要爛的穿不到腳上了。」我嘿嘿一笑:「誰想穿我做的鞋,下輩子吧。」結了婚,婆婆給了我一大沓厚厚的袼褙,說是讓我學著做鞋。我嘴裡答應著,等她走了後,沿著凳子放到立櫃頂誰也看不到的地方。N 年以後婆婆大概看我從沒有學做鞋的想法,就自個又在櫃頂找到它,做成一雙又一雙的布鞋,老公的,我的,兒子的,單的,棉的,圓頭的,鬆緊的,一雙雙擺在鞋櫃里。我放假回家,買的鞋很少穿,婆婆的布鞋又輕又舒服,我一穿就是一個暑假寒假。記得那年暑假回家,我沒有拿拖鞋,下午門房底下乘涼時不經意地說明天鎮上買一雙拖鞋去。第二天一大早,婆婆就拿著一雙布做的拖鞋進來了,

「不買了,媽給你做了一雙,這穿著又輕又吸水,比買的好多了,你們就是愛花那閑錢。」

我趕緊 穿在腳上,軟和的底子摩挲著腳心,舒服得五臟六腑像用熨斗熨過一般似得,高興地院子里走了好幾遭。

「媽,你這手真巧,什麼時候做的,我昨下午才說的,你今早上就做好了 ,夠快的。」

「你媽昨天下午就問別人要了鞋樣,照著剪好,又縫又納的,折騰到電視劇都完了。」從院子里路過的公公插嘴說。

我心裡一陣感動,嘴裡卻調侃:「媽,你這速度趕得上神州升天了,趕明你再做幾雙,我給咱趕集賣去。」

「我才沒那閑工夫的,我就專為你們幾個做。再說了,我那鞋鞋底兩層底子呢,怕你們腳墊著慌。」

我不爭氣的眼睛又酸酸的了,趕緊廚房去邊走邊說:「這下美了,錢又省下了。」

從不會做鞋的我,還真的做過鞋呢,這個在《虎頭鞋》那篇文章里寫過了,在此不再贅述。

現在,四十多歲的我回想起從小到大穿過的鞋,就屬媽媽姐姐婆婆做的鞋穿著舒服。現在回到鄉里去,除了年齡大的老人還念著布鞋的好 ,很少有人穿布鞋了,而做布鞋的那個場面也只能在回憶中了。

作者簡介

雷寧俠,高中語文老師,愛好寫作,常在報刊平台發表文章!攜一縷清風,書萬千情懷!

主編:李躍峰

本期小編:草廬居士

誦讀:李躍峰

圖片來源:網路搜索

備註:長按下面二維碼關注

心靈聖地,芝蘭之室。

原創高地,溫馨舒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草廬書屋 的精彩文章:

誦讀】唐玄宗同州訪賢
【散文】野菜的味道

TAG:草廬書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