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不是愚人節玩笑,天宮一號將於4月1號墜落地球

這不是愚人節玩笑,天宮一號將於4月1號墜落地球

天宮一號於2011年9月29號發射升空,其間完成了與神舟八號、神舟九號、神舟十號飛船的太空交會對接。

天宮是我們中國人第一個太空空間站,就我個人來說對天宮頗有感情,每次看到神舟與天宮對接都會激動的眼眶泛紅。

其實天宮一號在2016年的3月份就已經停止工作了,我們的航天局也在2016年9月正式告知外界,天宮空間站已經失控,有Decay的可能。

Decay在航天術語中意為軌道衰減,用通俗話講就是它會慢慢的掉下來,直至墜落地球。

近日仁明日報也發了微博說天宮一號將在2018年3月31日至4月4日之間燒毀。

而根據SATFLARE網站的天宮實時追蹤估計,天宮一號將在4月1號前後墜落地球。

SATFLARE上天宮一號的實時追蹤

圖是14;31;18秒截的

從圖上可以看到天宮一號目前的位置在南美哥倫比亞與委內瑞拉上空(1.57,-79.24)。

天宮一號的速度已經達到Decay的範圍了,但高度還不夠,目前天宮一號的軌道高度已經掉到171.9公里,之前是190公里。

但這還是不夠,Decay要開始天宮的距地高度差不多要在130-140公里甚至120公里。

而這條紅色的線就是天宮一號繞地球飛行的軌跡,天宮繞地球一圈大概要88分鐘,時速約為2.8萬千米。

天宮一號的墜落區域

目前預測的天宮一號墜落區域,從北緯43度到南緯43度 ,這麼大個綠色範圍都有可能是天宮墜落的範圍。而就像我剛才說的,影響天宮墜落的因素,也就是Decay的因素,和天宮的速度,高度,以及太陽黑子息息相關。

太陽上的日冕洞

雖然現在沒有大量太陽黑子,但有另一個東西Coronal Hole(日冕洞),當日冕洞出現的時候,有大量太陽風打向地球,從而改變地球的大氣密度,而當大氣密度被改變的話,天宮一號就會加快墜落。

上圖是歐洲太空署最新預測,天宮一號,將在2018年4月1號 下午的14點51分。

注意這是UTC時間,加上8個小時才是北京時間,也就是預計天宮一號將在北京時間4月1號的22點51分墜落。

而預測墜落的地點是在南部非洲一側,圖上的標靶位置。

雷達重構圖下的天宮一號

而這是德國高頻物理和雷達技術研究所,最新抓到的天宮一號的監測圖,可見連德國也時實在追蹤我們的天宮啊。

這是用雷達影像捕捉的,因為光學很能捕捉,光學捕捉很容易受到大氣和霧的影響。但是通過雷達可以精確捕捉,然後反饋重建圖形。

圖上天宮一號的兩個太陽板清晰可見。

下面我們來看點有意思的東西,這是美國的太空預測中心Aerospace所做的視頻。

來自Aerospace

天宮一號的大小,就像一輛校車,長十米,寬3.35米

天宮一號的和神舟飛船的接軌點(Docking Collar)和天宮尾部。

天宮的通訊中心以及前段,還有其太陽能板。

當天宮距離地球120公里時,墜落開始

模擬天宮墜落圖

天宮墜落時,兩個翅膀會先掉,也就是太陽能板,因為大氣越來越稠,越來越稠,張開的太陽板阻力也是最大的,翅膀先脫落。

接著是天宮一號主體,進入大氣層。

天宮一號燃燒解體

上圖是天宮一號墜落的整個過程,天宮墜落總重量可能在10噸左右,一輛校車大小。

但是它墜落的範圍,長達2000公里,寬70公里,在這個範圍內,你都可能搜集到天宮的碎片。

當然根據現在的預測,天宮可能還是掉在海里。

最後來看看兩小時後天宮的變化吧,這時的天宮已經繞過地球一周了哦。

當我寫下這句話時忽然莫名的感慨,就像一個老人,在一遍遍的繞著自己繞了一輩子的花園。

終於到了明天,他將繞完他的最後一圈,上面這張軌跡圖也將永遠不再變化。

天宮超額完成了他的任務,很快就會回到地球,雖然是以四分五裂的方式。此時我還想到了我們還在外太空的另一個夥伴,玉兔。

玉兔在月球上,一時半會兒回不來了,要回來也只有等到我們登月時才可能帶回來了,如果我們登月的地點不在月海的話,那玉兔就只能繼續等了。

大概要等到中國人在月球上建立月球基地的時候,才能拎她回來了吧。

對於航天器注入擬人化情感,我覺得非常好,因為航天是人類最艱困的夢,為這個夢披上點可愛的富有人情味的外衣吧,好讓這個夢看起來不那麼困難。

天宮,歡迎回家

微觀系列

微觀系列包括微觀當代、微觀歷史、微觀人物。每一個事件的講述者都是從自我感情出發的片面表述,但是將多個片面組合起來,至少能構成事件的大致圖景。為您及時剖析,可能會影響到世界格局的大事件,以及其背後所隱藏著的,鮮為人知的故事。

如果您喜歡本欄目歡迎關注,轉發朋友圈,分享與我的更多討論。

版權所有,轉發請註明

我是江平舟,平凡世界裡的,一葉孤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微觀系列 的精彩文章:

TAG:微觀系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