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灌陽二月八的起源和變遷

灌陽二月八的起源和變遷

2018年3月24日,是灌陽的傳統節日二月八。

早早地起床,是為了觀看在紅豆杉廣場舉行的一台文藝表演。

以前,在二月八這天,灌陽也舉行過文藝表演,那時,時興請明星,灌陽的財政不豐裕,請的最大腕兒好像是馮鞏。

現在,祟尚節約,明星不請了,文藝表演全部由本地草根出演,雖節目不如明星大腕那般出彩,但過節無非是投個熱鬧,讓普通群眾參與進來,顯得氣氛更加熱烈活潑些,我對此深表贊同。

早上八點多鐘,人還不是很多,警察在一橋頭設置了封鎖線,濱江路只准人進,不準車進。

其實,農曆二月八這天過節,並不是灌陽人專有。

雲南省彌渡縣有部分彝族,也過二月八,在這一天,彝族村民殺雞宰羊,像過年一般,上街買物品,晚上,村民們聚集到打歌場,飲酒對歌,徹夜達旦,盡興而歸。

湖南省衡南縣泉湖鎮,也趕二月八。泉湖的二月八始於明朝,相傳有一年泉湖大旱,方圓百里,顆粒無收,饑荒遍地,天上有位叫壽福爺的神仙,施法降雨,普渡眾生,泉湖人為了感恩,選在壽福爺二月八生日這天,築廟燒香朝拜,漸成一個節日。

相比來說,灌陽的二月八,歷史更加悠久,影響更加廣泛。

灌陽的二月八,與位於黃關鎮的雲台寺有關。別看現在的雲台寺規模小不起眼(以前僅剩一座破房,近幾年才修了一座新殿),以前可是大大地有名,與全州的湘山寺、桂平的西山寺並稱為嶺南三大名剎。

據史料記載,雲台寺曾是一座龐大的寺院,佔地面積三萬平米(四十五畝),建築面積六千平米,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壽佛殿等大大小小的建築48座,供奉著釋迦牟尼、觀音菩薩、無量壽佛爺等一百多個佛陀菩薩。

寺院還有鼓樓、鐘樓、倉瘭、客堂、僧居、客房、月照、放生潭、園圃、各向山門及佛陀塔陵等。整個建築群布局合理,井然有序。殿宇青磚碧瓦,樓閣翹首,對稱均勻,完整統一,無所不備。殿宇樓亭雕龍畫鳳,精工畢致,佛像菩薩工藝考究,每尊形象各異,栩栩如生。園圃廂廊,綠茵寬敞,平鋪舒展。級階通道、寺院里里外外均用石板鋪就。潭、湖碧波蕩漾,園圃奼紫嫣紅。寺院內外古木參天,竹嵐匿影。寺院山門石牌樓建築巍峨壯觀,門樓正中的石匾上「雲台寺」三個石刻大字遠遠眺入眼帘,令人矚目起敬。牌樓兩側是一幅石刻對聯映襯,右側「一笑折花悟襟豁達翠竹舞」,左側「十年面壁禪心盡在白雲中」。

讀這些文字,讓我們腦海中浮現出一座不是園林、勝似園林的古代名剎。放眼整個江南,這樣的建築群也屬翹楚之列。

興盛時期的雲台寺,僧侶多達360多人,傳監主持約60世。

只可惜,這樣一座雄偉壯觀、香火興旺千年的名剎,近代以來,隨著國家國力衰弱,民生凋敝,雲台寺漸漸中落,上世紀六十年代,僅存的一些建築,盡毀於鐵鎚榔頭之下,泯滅於雜樹荒草之中。一代名剎,就此香火中斷三十餘年。2008年,釋寶慶法師投入110萬元,在雲台寺原址建起了一座大殿,重開佛教。

如果,舊時的雲台寺還在,該是灌陽人的幸事,即使不若山西五台山香火興盛,僅作為旅遊景點,也能日進斗金。

只可惜,世上有水果有糖果,沒有如果。

關於雲台寺和二月八,流傳有這樣的說法。唐朝武則天初年(公元687年),有位法號洞源的高僧,遊歷至黃關鎮,見此地天生異象,頗有佛意,於是在海洋山山腳築牆設廟,建成雲台寺雛形。洞源和尚心地善良,又深諳民間疾苦,見當地有不少農民,因無錢購買農具,而影響農業生產。於是,在佛祖釋迦牟尼出家的這一天(即二月初八),將化緣購買的一些農具,分發給貧苦百姓。於是,每年的二月八,雲台寺周圍漸漸成為一個農具交易的集市。

這樣,又過了四十年,即公元728年,有位出身於官宦之家的大施主,名字叫洞源澈,豪擲白銀數十萬兩,歷經十年,建成了規模龐大的雲台寺。

洞源澈這個名字,也不知是不是他的原名,還是他仰慕洞源高僧,後來才改成洞源澈的。

據說,鼎盛時期,每年前來灌陽趕二月八的人數達到七、八萬之眾,要知道,這是發生在交通不便、人數稀少的古代,在宋朝時,整個灌陽的總人口才三萬二千多人,民國時期,也才十二萬八千人。

在一個交通閉塞的偏僻小縣,每年能吸引如此多的人前來趕二月八,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前來趕二月八的,不僅有灌陽周邊縣的人,還遠達湖廣、江淅,雲台寺內,曾設有多家省級的會館,就是明證。

遠地的客商,甚至在二月初一,就來到黃關,到雲台寺投館住宿,劃地擺攤,二月八的廟會,也一直持續到二月十五,方才結束。

富甲一方的雲台寺,秉承洞源和尚的遺訓,將集市上未售完的農具,盡數購回,再分發給貧窮的農民,獲得良好的聲譽,影響日隆。

這就是灌陽二月八的由來。概況的說,我們要記住二個名字,洞源和尚、洞源澈,洞源和尚初創雲台寺,布施農具,形成了二月八的雛形。洞源澈擴大了雲台寺規模,使灌陽二月八成為遠近知名的廟會。

我有點奇怪的是,灌陽二月八怎麼扯上了壽佛爺來了,近幾年抬著壽佛爺的佛像,遊了好幾次街。據史料記載,壽佛爺名叫周宗惠,佛名全真,湖南郴州資興人,生於唐朝開元十六年(公元729年),十六歲出家,二十七歲(公元756年)來到全州,創建湘山寺,傳播佛學。

全州湘山寺供奉的就是全真無量壽佛。

雖然無量壽佛的影響很廣,但是,雲台寺的歷史,要比湘山寺的歷史要早,洞源和尚向農民發農具時,無量壽佛都還沒出生呢。

所以,灌陽二月八,抬的應是洞源和尚的塑像,而不是無量壽佛。

隨著歷史的變遷,灌陽二月八廟會,最初是黃關的雲台寺周圍進行,民國時期,逐漸轉移到黃關鎮的黃關街上,近幾十年,則改在灌陽鎮舉行。

灌陽二月八,是灌陽的一筆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我們不應該遺忘它,而應該將之發揚光大。

現在,時興文化搭台、經濟唱戲,對灌陽來說,應組織好專家學者,深入發掘雲台寺的歷史資源,做好二月八這篇文章。

如果條件允許,投入資金,恢復雲台寺往日榮光,將灌陽的二月八,追根溯源,搬回到雲台寺周邊舉行,這也許是一個很好地文化創意!

話不多說了,還是跟著我的鏡頭,看看現在的二月八吧!

早上還早,街上人還不多。天公作美,天氣晴朗。記得有好幾年的二月八,都遇到下雨,搞得賣貨的、買貨的都狼狽不堪。

灌陽有句俗話:二月八,吹喇叭。以前,小孩子一到這天,都會買一個小喇叭,放到嘴裡使勁吹,響聲甚至蓋過行人喧嘩聲。

只是,那時的小喇叭,是用小竹筒和一個小木坨製成。到現在的工業化時代,小喇叭成了塑料製品了。

這是什麼新玩意?

好像是一種老鼠夾。

街上售賣小葫蘆和樂器的小販。

茶鍋撾。灌陽人打油茶時必備武器之一。

二月八開幕式門票。

通過風雨橋,準備前往開幕式的現場。

正在補妝的群演。

大茶鍋。不知用什麼材料製成,會不會太重?

開幕式開始。桂林電視台進行現場直播。

也出動了無人機拍攝。

開場歌舞。

我本來有位子,但我的位子,被別人坐了。我於是坐在別人的位子,但有人過來說,這是他的位子,讓我讓位子。

我不想多解釋,讓了位子,站在旁邊的位置。

我不懂欣賞蹦蹦跳跳的歌舞,相機對準了候場群演的頭飾。

縣領導分别致詞之後,又跳起舞來。

忙著發消息的帥哥。

本土歌手唱歌。

前排就坐的領導們。

我看了一會,還是覺得出來在街上轉轉,更有意思。

廣場旁邊的直播天線。

身穿民族服裝的群演。

印度飛餅什麼時候成了中華美食了。

江邊,站著一排群演,跳的好像是廣場舞,應該申請一個紀錄,叫站在江邊,跳廣場舞最長隊伍的紀錄。

風雨橋上,擠得也是水泄不通了。

長條凳。在灌陽農村,婚喪嫁娶,紅白喜事置辦酒席,還少了長條凳的參與。

竹頂蓬。頂蓬是用來曬東西的東西,價格也不便宜,好像一張要價一百二。

賣農具的老者和婦女。

人潮洶湧,摩肩擦踵。

人海撈魚。

有什麼好東西?

坐得高,看得遠。

我也有無人機。

賣雞蛋的老婆婆。

遊走的竹鈀。

梯子買來就有用。

插秧隊現場舞蹈。

女子舞龍隊。

家裡來客,我沒等表演,回家煮菜去了。

這就是我記錄的一八年二月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灌陽人在灌陽 的精彩文章:

TAG:灌陽人在灌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