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可別小瞧了三皈依

你可別小瞧了三皈依

皈依三寶略探

引言

皈依三寶是一切功德福慧之門,是解脫的開始。對於皈依三寶很多人認為很基礎很簡單,往往就忽略三皈依。但實質上三皈依是修佛的重中之重,可以說三皈依伴隨著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過程。筆者為現在眾生認識的誤區,甚至很多人是邪見,因此系統的整理文獻,從三寶的意義,三寶的功德,皈依三寶,皈依的觀行方法等多個方面,儘可能的全面系統的講述皈依三寶,希望借著筆者的文字,系統的認識皈依三寶,喚起信眾對皈依三寶的重視。

關鍵詞:皈依、三寶


談起三寶,很多人都會脫口而出佛、法、僧,這樣說很對,但其內在還有更多的含義。下面分別講述佛寶、法寶、僧寶。

(一)佛寶

佛,梵語是佛陀耶,翻譯成漢語就是覺者,含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意思。自覺是相對於凡夫的不覺而說;覺他是相對於二乘聖人的自覺;覺行圓滿相對於菩薩是修因,覺行沒有達到圓滿。諸佛在因中修行時,能夠運用般若的智慧也就是始覺智,照見宇宙人生的原理也就是本覺理,自覺覺他的種種功德妙行,最終都達到究竟圓滿的覺悟境界,所謂:『三覺圓明,萬德具足,』徹底明白人生的意義,回複本來具足的真如自性,成為宇宙的大覺,即被稱為佛陀。所以佛字,又含有始覺,本覺,究竟覺的意義。佛以慈悲為懷,在明悟一切之理親證諸法實相後,不舍眾生,教導世人,令凡夫見佛聞法化愚成智,轉凡成聖,最後同樣覺悟成佛,究竟離苦得樂,使眾生獲得無窮無盡的利益,因此名為佛寶。

佛寶有兩種,一種是佛身,另一種是佛德。談到佛身,我們這裡指的是佛的實體,也就是那個已於過去無量無劫阿僧祈劫,舍無量身命精進修行六度萬行,最終證得圓滿功德,我們稱之為佛。也就是所謂的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具體下來大小乘認為是不同的,小乘認為的就是在此世間降生,在此世間出家,在此世間六年苦行,在此世間講四聖諦、十二因緣等法,在此世間入滅的釋迦牟尼佛。在大乘中則認為是最初成道的毗盧遮那佛,並且認為佛有三身,分別是法身、報身、應化身。法身佛是法理積聚,也就是積聚真如妙理為身。真如是圓滿清凈遍一切處,法身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毗盧遮那,漢語翻譯為遍一切處,清凈法身就如同虛空一樣的,圓滿周遍十方世界。

法身有自性清凈法身和離垢妙極法身二種。自性清凈法身就是眾生本來具足的天真佛性,在有情眾生分上,叫做自性、佛性,在無情萬物方面,叫做法性。唐朝杜順大師的「漩復頌」說:"情與無情共一體,處處皆同真法界。"離垢妙極法身,是佛在因地之中,也就是那個已於過去無量無劫阿僧祈劫,舍無量身命精進修行六度萬行,最終證得圓滿功德,斷了二種生死,得證無上菩提道果,究竟成佛。過去有一位香岩禪師,聽到撲竹聲音,忽然大悟,他說:"撲竹非他物,縱橫不是塵,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蘇東坡說:"溪聲便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清凈身,就是法身佛。

報身佛是智慧的積聚,也就是積聚一切種智以為身,智慧究竟圓滿,妄惑徹底斷除,叫做圓滿報身,就是盧舍那佛翻譯為漢語意思是凈滿,就是惑凈智滿的意思。報身有自受用報身和他受用報身二種。自受用報身:就是佛的智德究竟圓滿無上菩提,斷德究竟永離二種生死。得證菩提覺法樂和涅槃寂樂,這是根本智,也就是佛自己受用的報身。他受用報身,就是《華嚴經》說的:"如來現起他受用,十地菩薩所被機。"可是二乘聖人,是有眼看不見佛的盧舍那身,有耳不能聞佛的圓頓大教。十地菩薩根機大,智慧大,就能夠看到報身佛的無量無邊相好莊嚴,這是得後得智。正如贊佛偈說的,"阿彌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無等倫,白毫宛轉五須彌,紺目澄清四大海。"這報身佛的莊嚴相好,是為十地菩薩發心大士所得受用,這是他所受報身。但也有人認為所謂的他受用報身應該是應化身,是應十地菩薩而化現,這種說法也不無道理。筆者在這裡將兩種說法都提出來,這樣讀者知道有兩種說法就好。

佛能以妙觀察智,觀機施教,隨眾生根性現身,普度眾生。化身佛有示生化身與應生化身二種。示身化身佛就是應眾生的根機,以大慈大悲之心,向眾生示現。從兜率宮降生人間,到凈飯王皇宮為悉達多太子,示現八相成道。八相成道就是:離兜率、降皇宮、入母胎、出母胎、出家、降魔、轉法倫、成佛道。這是小乘教的八相。如果說大乘教的八相成道。就是除了降魔一相,換上住母胎一相。佛十九歲出家,三十歲成道,說法四十九年,把所有一切與佛有緣眾生統統度盡,到了八十歲,就入大涅槃。於無生之中示現受生,於無滅之處而示現滅度。這就是《釋迦如來成道記》開頭說的二句:"凈法界身,本無出歿。大悲願力,示現受生。"的道理。此即示生化身佛。應生化身佛就是隨類化身,如《觀世音菩薩普門品》說的:應以佛身得度者,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身得度者,即現比丘身而為說法,乃至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所以說佛在菩提樹下得道以後,在一段時間裡,能夠雙垂兩種的相好莊嚴。一種是劣應身,一種是勝應身,也就是說:一方面在寂滅場,示現一千丈高大的盧舍那佛的身,為地上菩薩說圓頓大教的《華嚴經》,這是現勝應身。另一方面,同時又在鹿野苑現一丈六尺高的老比丘身,為憍陳如等五位比丘,三轉四諦法倫。(四諦就是苦諦、集諦、滅諦、道諦)這是佛現劣應身。總之釋迦牟尼佛,他能夠分身十方世界,微塵剎土,普度眾生。這即是"一身不分而普現,萬機咸應以無違。"就像洪鐘掛在架上,扣之則鳴。月亮懸在天空,能於水現影。古人說得好,"千江有水千江月,萬里無雲萬里天。"這真是不可思議的無作妙力的境界。這就是化身佛。

(二)法寶

法,梵語是達摩耶,翻譯成漢語是法,含有自性與軌持的意思。也就是說宇宙間所有一切的現象,無論是有情無情,是精神還是物質,都各自有其獨特的自性,是有一定的運作與表達,令人看了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但諸法實相只有佛陀親證並開顯使後世眾生得以親證。

因為佛能夠運用般若智慧,來理解宇宙原理,並且親證諸法本體,之後,即將其所發現的真理,及其親證諸法本體的經驗與方法,教導弟子們,所以法,在佛教言,有證法,教法、與修法。眾生依佛的教法,精勤修學,最終可以親證佛所證、所說的真理,究竟離苦得樂,因此名為法寶。法寶有三種分別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戒定慧諸妙功德、三藏十二部經典。

摩訶般若解脫法身也就是常樂我凈而為體性,能盡一切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經中雲「解脫涅槃無比法中,寂靜安樂無茲死苦。譬如有人瀑河漂溺,登陟高山得免怖畏。眾生亦爾常為一切生死瀑河之所漂溺,登涅槃山離生死畏,亦如天雨能除毒熱塵穢等障,人民安樂身意清涼,百卉滋茂成就果實,如來法雨亦復如是,能除一切煩惱毒熱,眾生安樂解脫清涼,滋長一切白凈善種,成就果實令得涅槃,以是因緣,諸佛世尊舍無常身證涅槃樂。」

戒定智慧諸妙功德就是三十七菩提分法,也就是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這三十七法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的方便,因為修此法而能證彼清凈法身。三十七菩提分實際上是戒定慧的開顯,其實質就是戒定慧三學。修學三十七道品實際上就是以戒定慧對治貪嗔痴的過程,最終將獲得涅槃解脫。

三藏十二部經典也就是指具體的承載文字的經典,我們講三藏分別是經藏、律藏和論藏。佛陀滅度後由阿難誦出經藏,由優波離誦出律藏,由迦旃延誦出律藏。三藏十二部也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佛經,其雖然是文字,但文字上所承載的是佛陀所講的成佛的法,所以是法寶。同時,三藏十二部經典中所承載的就是四念處、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聖道這三十七菩提分法,而這也就是通向最終獲得涅槃解脫的清凈法身,這個過程就是從文字般若生關照般若最終達到實相般若。

(三)僧寶

僧,梵語是僧伽耶,翻譯成漢語是和合眾。是指出家學佛的比丘與比丘尼的團體。因為出家人是要六合,六合就是同一信仰、共一目標的團體中、過著身和共住、口和無諍、見和同解、意和共悅、戒和共修、利和同均。三業清凈,思想一致,享受平等;最後,還可以共證寂滅理,所以名和合眾。可以說:僧就是出家修行,住持佛法,團結一致的集團,他她們能夠弘揚佛法,續佛慧命,作為我們的導師,人間的福田,有益社會,有利群眾,因此被稱僧寶。僧有第一義僧、聖僧、福田僧。

第一義僧,指的是不執著於外在的形象,是法理上的僧,法理上具足無上福田共的僧,其清凈污染,具佛及一切聖者功德發財。經中雲「所謂諸佛聖僧如法而住,不可睹見,不可捉持。不可破壞,無能燒害不可思議,一切眾生良祐福田,雖為福田無所受取,諸功德法常不變易,如是名為第一義僧。」

聖僧指的就是證果的僧人,也就是須陀洹向須陀洹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阿羅漢向阿羅漢果,辟支佛向辟支佛果,八大人覺三賢十聖,如是名為聖僧寶。

福田僧就是住持僧寶,也就是比丘、比丘尼等受持禁戒的現實的僧眾,經中讚歎住持僧寶雲「猶天意樹能蔭眾生,又如曠野磧中渴乏須水,遇天甘雨霈然洪霔應時充足,又如大海一切眾寶皆出其中,福田僧寶亦復如是,能與有情安隱快樂。又此僧寶清凈無染,能滅眾生貪瞋痴暗。如十五日夜滿月光明,一切有情無不瞻仰,亦如摩尼寶珠能滿有情一切善願。」


皈依的建立在《寶性論》中有講「學佛教法義,三乘作用三,從勝解增上,建立三皈依。」也就是建立三皈依是為了勝解增上,在皈依時應當自己已經的入大乘種姓,在自己的身心中的佛果皈依,同時也是對於自己修行成就所攝的成佛之因的皈依。也就是說皈依是對於自己本具的佛果和佛因的增上。當然不是只有大乘有皈依,對於小乘的聲聞獨覺也同樣是皈依,雖然為入成佛之道,但能於佛供養承事做諸殊勝事業,小乘是以信解受持為增上而建立的皈依。小乘中聲聞希求涅槃果,實際上聲聞的皈依是皈依於涅槃果。小乘中的獨覺,宿世修行佛法,感得無佛之世,觀飛花落葉而悟道,這實際就是說明獨覺的皈依是皈依於法而已。

皈依實際上也就是分為世俗的皈依和勝義的皈依。世俗皈依就是執著有僧可為呂,執著有法可修,執著於有涅槃佛果可得。也就是說世俗皈依是執著於事項上的皈依,執著於有為之法,最終也不得真實皈依。由此可見二乘人實際上是世俗皈依,《寶性論》也同樣說「斷故妄法故,無故有畏故,二種法聖眾,終非勝皈依。」二乘不是勝義皈依,是不是大乘就一定是勝義皈依呢?實際上大乘之人在未得聖菩薩只果之前未盡一切垢染,於一切法中不能遠離垢染之性,不能了知一切都為空具虛誑的有為法,所以也不是勝義皈依。勝義皈依實際上只有具足三身自體的佛才可以真正的了知諸法實相得清凈法身理體才是真正的勝義皈依,如《寶性論》中講:「趣入於勝義,皈依唯佛陀,能仁法身故,資糧究竟故。」

有人可能說不能夠勝義皈依是不是皈依也就沒有意義了?不是的,前文講皈依實際上是對於佛果和佛因的增上,也就是說我們目前不能勝義皈依,但世俗皈依是對於勝義皈依的增上。這也是皈依的真正受用的地方。我們通過皈依三寶,從而增上成佛的前行,所以世俗皈依是成佛的前行方便。


皈依的觀行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觀六道苦,觀佛法難遇,觀三寶功德。從這三個方面進行觀行皈依,可以終達勝義皈依也就是畢竟得佛果。

觀六道苦,也就是對於生死輪迴苦的觀行,六道中地獄八寒、八熱、阿鼻、無間等等諸獄苦難無盡,難以言盡。餓鬼不得飲食饑渴無奈,腹大如瓮咽細如針,食入口成火,苦難無量。畜生愚痴聾啞,常懷驚恐,弱肉強食,凄苦無比。修羅懷瞋常紛爭,征戰不止,終得肢殘喪命。人道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五蘊盛,親受難解。天人臨終五衰現前,也同樣是苦不堪言。對於六道苦的觀想從而升起出離六道輪迴的解脫希慕之心,從而皈依三寶以求解脫。

觀佛法難遇,所謂佛法難遇,乃遇佛出世甚難,經中有喻「汝等路遇螞蟻,螞蟻不知汝等乃吾之弟子,此稱遇相,並非遇體。佛法難遇亦復如是,諸多罪重之人,雖見佛陀,雖見經典,甚至講經說法,更有過者,以佛為表,以狀自己名相。實則,其只見佛相、只知經典所說,不知佛體,不知經典所實所用所證,是稱不遇佛法。譬如:經典所存之處,老鼠橫行無忌,啃書為食者,雖將經書吞於腹內,亦不能稱之遇經。所謂佛法難遇亦復如是,有人若不能獲佛說真實意,即使將釋迦佛之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亦不名遇佛法者。」觀佛法難遇,從而對於佛法希慕珍惜,從而皈三寶依精進依教奉行。

觀三寶功德,佛法僧,一切眾生都要靠三寶的威神加持,才能修,才能解,才能證。一切眾生的法身慧命都來源於三寶。自性具足無量功德,三寶既是自性化現。三寶自無始劫來廣能利益一切眾生,使眾生離苦得樂,本就圓滿一切功德,說哪些功德,就是狹隘見。因為三寶的功德說之不盡,盡於法界,無不周遍,所以才說「不可思議」對於三寶不可思議功德觀行從而對三寶升起大信心,從而皈依三寶,畢竟獲得三寶不思議功德,終得解脫。


皈依三寶是一切功德福慧之門,是解脫的開始。對於皈依三寶很多人認為很基礎很簡單,往往就忽略三皈依。但實質上三皈依是修佛的重中之重,可以說三皈依伴隨著我們從凡夫到成佛的整個過程。本文敘述了三寶的意義,皈依的意義和皈依的觀行三個方面。三寶的含義,佛寶有二,一種是佛身,另一種是佛德,法寶有三分別是摩訶般若解脫法身、戒定慧諸妙功德、三藏十二部經典,僧有第一義僧、聖僧、福田僧。再講述三寶意義的同時也講了三寶的功德,因為意義與功德是不可分割的,所以沒有分列三寶功德。皈依主要從世俗皈依和勝義皈依兩個方面來講的,其中勝義皈依只要佛的法性理體是勝義皈依,但世俗皈依中也有不同,聲聞是對於涅槃果的皈依,緣覺是對於法的皈依,大乘的世俗皈依是佛果勝義皈依的前行方便。皈依的觀行方法筆者列出了觀六道苦,觀佛法難遇,觀三寶功德三個方面,但實質上不止這三個方面,因為在達到勝義皈依之前的皈依都只是前行方便,可以說成佛前的一切修行都可以說是皈依的方法,所以是無量的。筆者從不同的一個側面來簡述這個既簡單又無比複雜的皈依三寶,希望能夠通過這篇文字喚起信眾對皈依三寶的重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連龍華精舍 的精彩文章:

TAG:大連龍華精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