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部犯罪懸疑片讓是枝裕和跌下神壇?並沒有!

這部犯罪懸疑片讓是枝裕和跌下神壇?並沒有!

日本名導是枝裕和第一部在國內上映的電影

居然是他的歷史評價最低點?

有人說他因此走下神壇

但我卻覺得這仍是一部佳作

雞湯都愛寫,人要跳出舒適區。

以人文題材見長的是枝裕和,也突然拍出了一部」犯罪推理片「——《第三度嫌疑人》。

這也是他和中國觀眾第一部正式見面的作品,上周五登陸全國藝術電影放映聯盟,限定放映。

在日本,屢獲世界電影節獎盃的是枝裕和已經是家喻戶曉的電影大師,是」日本電影「的代言,在他的電影里,一切似乎都是未完待續而又不了了之的,淡淡的,卻很通透。

這樣的風格如果出現在推理片里,會是什麼局面呢?

會讓很多觀眾抓狂。

此前,是枝裕和的作品在豆瓣幾乎每部都在8分以上,接近9分,這次6.9分的《第三度嫌疑人》可以說是史上最低了。

在豆瓣,是枝裕和之前的電影幾乎沒有8分以下的

因此,有人說走出舒適區的是枝裕和拍砸了,走下神壇了。

然而,影片在日本卻是另一種境遇。

在之前的日本「奧斯卡」電影學院獎上,一舉拿下了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編劇、剪輯、男女配角6項大獎,總體評價很不錯。

是枝裕和近幾年來一直保持著一年一部電影的穩定產出節奏。《第三度嫌疑人》可能不是他最好的一部電影,卻一定是他最勇敢的一次突破

可能也不是每一個人都能接受的電影,但看了三遍的我卻覺得它美極了。

*輕微劇透,放心服用,反正看完電影也沒人告訴你真相。

請了「神探伽利略」,但破案並不是重點

熟悉福山雅治的觀眾都知道,他是熱播劇《神探伽利略》里性情古怪的物理神探湯川學教授,擁有天才頭腦,洞察力驚人。

但這一次在是枝裕和的鏡頭裡,福山雅治只是一名普通的律師重盛,面對女兒搞破壞也只能悻悻然去救場,跟別人道歉說自己最近在忙案子。

沒有了神探的光芒,反而一步一步,都被役所廣司飾演的嫌疑人三隅不斷變化的口供牽著鼻子走。

觀眾很容易習慣性的自帶上帝視角,尋找真相,並且總是相信在影視作品裡,真相到最後一定會昭然若揭。

很抱歉,導演並沒有告知真相的打算,也無意糾纏於懸疑推理。

並且借福山雅治主演的重盛之口多次強調,真相是不可能被找到的。

電影一開始就是三隅的殺人鏡頭,明確告訴了觀眾誰是兇手,嫌疑人三隅本人也早已供認不諱。

但隨著劇情發展,三隅卻多次更改口供,不斷經歷羅生門式的反轉,真相的一角不斷疊加,卻始終難以完整拼湊。

導演的暗示愈多,反而使案件本身愈發撲朔迷離,我們知道的越多,不知道的也越多。

三隅和重盛一共有七次會面,三隅次次都能給重盛「送驚喜」,實在是一個令人崩潰的嫌疑人。

事件的背後有隱情,隱情的背後還有不可說。我們跟著重盛每每以為撥開重重迷霧,眼前又是另一重森林。

影片提到了中國的古語「盲人摸象」,你摸到了什麼,就會把它當作判斷的依據,殊不知這只是事實的冰山一角。

到最後,觀眾可能會變得跟重盛一樣,越來越想去了解三隅,而非一個「殺人犯」的標籤。

只不過在剛開始接手這個案子的時候,他也曾強調「當律師沒必要理解或同情兇手」,當然,也不負責真相,只有立場。

這是是枝裕和在拍攝《如父如子》的時候,所了解到的事實。是枝裕和在跟當時跟拍的律師和法官交談時,每個人都告訴他,「法庭不是決定真相的地方,而是審判人的場所」。

《如父如子》

事實真相之外,還有名望、經濟、感性、輿論……法庭,當然不是百分百司法公正的地方。

而人究竟要怎麼審判人呢?什麼人有資格去審判別人呢?這個問題可能永遠也不會有答案,是枝裕和說,去直面「曖昧」吧。

如果說我們可以在電影里憑藉尋求真相而獲得滿足,那現實中呢?你看,我們自己是不是也被導演玩弄了,像氣急敗壞的重盛。

繞不開的「家庭」

表面上,是枝裕和這一次跨出了自己最擅長的「家庭」領域,轉而將目光投向了之前少有觸及的罪案問題。

然而實際上,家庭依然是癥結所在。在是枝裕和的影像世界裡,它是一切衝突的起始,矛盾永遠無法彌合,只待時間消解。

影片中三個家庭都恰好有一個女兒,被害人的女兒咲江自小腿腳不便,一直遭受生父性侵;重盛正在辦離婚手續,有一個叛逆期的女兒;三隅的女兒已經36歲,早早就刻意避開了自己的父親。

因此,片中也有三個不稱職的父親——因為工作很少陪伴女兒的律師重盛;因為犯罪牽連女兒的三隅;還有也許對女兒施加了性暴力的死者。

同為女兒父親的身份,拉近了律師與嫌疑犯之間的距離,也讓重盛自然而然地產生情感投射——在三隅犯罪的動機,會不會是父愛的移情使然?

重盛與三隅最後一次會面,影像重疊這一起,成為全片最經典的鏡頭之一

但是在此之前,重盛的女兒曾向他表演秒哭的絕活,暗示了這個時期的小孩最愛撒謊。

這可能加深了重盛的自責,使他變得更感情用事。當然,也可能只是導演在對觀眾暗示,真兇另有他人,只是被保護了起來。

在這裡,「家庭」被嫌犯利用,而他真正的女兒,離開後只留下了一句話,就是「希望他可以快點去死」。

廣瀨玲飾演的跛腳少女,也許是片中最接近真相的人,也有可能是最大的騙子

值得一提的是,是枝裕和自己也有一個女兒,並且同樣認為自己「不是個好父親」。歸根到底,家庭關係對人產生的影響,是他所有電影作品中最重要的主題。

三人一起躺在雪地上的畫面,被虛線隔開的重盛卻永遠是無法獲知真相的「局外人」

最完美的「容器」——役所廣司

是枝裕和的電影看似溫暖,實際上更接近於殘酷。《第三度嫌疑人》更是直接陰鬱到底。

無論是三隅一生遭遇的不幸,還是最後法庭背後法官、檢方、律師三方的心照不宣,都因為這一起案件,讓這些黑暗呈現在世人的眼前。

「我只是一個容器」。片中的嫌犯三隅說。

沒有抽絲剝繭之後的一個具體的動機,沒有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真相也許是——你想要裝進去什麼,他就是什麼。

因此,我們時而會覺得他是狡猾的兇手本人,時而會覺得他是一個守護者,一個義士,時而又覺得他不過是假借正義、動用私刑的殺戮者,一個控制欲極強的人,時而還是覺得他也有悲天憫人的一面。

而真正的三隅,可能是空的。

想要推理嗎?那就反推理吧;開始同情三隅了嗎?那給他加一點壞又何妨。直到最後,導演還是保留了人物這份忽明忽暗的曖昧性

演好這樣一個變化多端的複雜角色,當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是枝裕和仍然是邊拍邊寫劇本,於是拍攝的時候,演員也都不知道真相。

於是在表演的時候,役所廣司本人也成為了容器,他對自己每一階段的供詞都確信無疑,以至於連導演本人都難辨真假。

是枝裕和對他瘋狂點贊,「役所廣司無所不能,我覺得他是日本最好的男演員。」

日本奧斯卡給他的最佳男配角獎,絕對是實至名歸。

至於從鮮肉帥到現在的福山雅治,本片中的角色本身就處於一個不斷潰敗的弱化過程,面對役所廣司的眼神殺和演技碾壓,全數敗下陣來。

第三次被殺死的,是真實

電影日文原名《三度目の殺人》,意為「第三次殺人」,中文譯為《第三度嫌疑人》有點讓人看不懂,不過最關鍵的都是「第三次/第三度」。

第一次殺人是三十年前,年輕的三隅殺死了兩個高利貸討債人。此時也正是重盛父親作為法官,幫三隅爭取到了減刑。

第二次殺人是現在,三隅殺死了打工所在地的工廠廠長,還涉及搶劫、焚屍。

第三次殺人,是他借司法之手自戕?

影片里曖昧不明,就看你怎麼解讀。

有人認為是三隅殺死了自己,有人認為是重盛和其他人的不作為殺死了三隅,也有人說是制度殺死了三隅。

不過在一次採訪中,是枝裕和導演表示,「電影中第三次被殺死的是真實」,是他認為最接近於答案的解讀。

而殺死真相的兇手,是所有人

這就是是枝裕和的風格。

他不相信非黑即白,他可能永遠不會告訴你正確答案——因為生活沒有標準答案。

就像片尾站在十字路口的重盛,生而為人,總是在猶疑,總是在遲疑。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是每個人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思考一輩子的事情,不要指望別人給你一個親飄飄的答案。

不過,雖然沒有告訴觀眾一個定論,是枝裕和卻在片中給了非常豐富的細節,足以讓你自己得出心中想要的答案。

比如三隅愛吃的花生醬,數次出現,後面咲江還專門去店裡買。再比如影片整體色調偏暗,無論主角還是路人幾乎都是深色衣服,卻只有咲江穿著無比惹眼的紅大衣。

有人說細節太多影響了影片節奏,如果你抱著看一部快節奏燒腦懸疑片的預期來看,失望是理所應當的。

畢竟,這可是是枝裕和啊。故事於他不過是一個載體,背後的隱喻才是真正的表達,喜歡跟他玩這種「瞎琢磨」遊戲的,才是他的受眾群吧。

影片導演是枝裕和與音樂指導Ludovico Einaudi

當然,在撞上娛樂大片的本周末,《第三度嫌疑人》的排片毫不意外地低得可憐——不到0.8%。估計有些地方根本沒有排片,下周應該就看不到了吧……在大銀幕上看是枝裕和的機會,且看且珍惜。

最後,Ludovico Einaudi的配樂真好聽。

『三度目の殺人』メインテーマ

Ludovico Einaudi

00:00/04:14

文 _ 七鼻口/阿作

編 _ 阿作

圖片來自網路

以上內容來自「外灘TheBund」(微信號:the-bund)

已授權律師對文章版權行為進行追究與維權。

歡迎分享,留言交流。轉載請註明出處

- THE END-

長按下圖二維碼關注"外灘TheBund(the-bu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外灘 的精彩文章:

腦洞堪比黑洞,這些奇葩又有痛點的日本設計小物我都想帶回家!
扎哈·哈迪德展覽 一周文藝活動日曆

TAG:新外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