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新會有座馬山,山腳有座小石塔……但它的身世來歷不簡單

新會有座馬山,山腳有座小石塔……但它的身世來歷不簡單

不知不覺

《新會風物》已經發布了100期

即將與大家暫告一段落

本周林老師要與我們分享

馬山腳下一座小石塔的歷史

小編

林老師早晨

林老師

小編早上好

小編

林老師,學宮園區的馬山腳下有一座小石塔,很有歷史感,關於它有什麼故事嗎?

林老師

那是一座來歷不簡單的古塔,本周《新會風物》我就和大家談談關於它的故事。

在新會學宮文化園區的馬山腳,有一座小石塔,造形很特別,遊人一看就有歷史感,知道是一座古塔,再讀旁邊的文物保護碑,就知道它的身勢來歷不簡單。

承載龍興古寺千年歷史

顧名思義,「龍興寺石塔」為龍興古寺的舊物。

龍興寺是新會最古老的佛寺之一。據現存最早的縣誌——明萬曆《新會縣誌》記載,龍興寺在隋唐時名叫「洪化寺」,相傳是隋朝僧人弘然建寺。到宋代僧人惟直重建時,才易名為「龍興寺」。

遷移到馬山的龍興寺石塔 林福傑 攝

明代洪武十七年(1384年),僧人孺斌重建。79年之後的天順七年(1463年),僧人元明再重建,知縣陶魯並在此建「祝聖道場」。

距上次重修的130年之後,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僧人性明修復。清初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說此次「費支甚巨,大半抽其醫之入。」可見性明和尚醫術高明,修寺經費大半來自於他行醫的收入。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進士、浙江寧海縣知縣、萬曆《新會縣誌》編纂者、邑人黃淳撰《大雲山龍興寺重修記》,由進士、南京山西道監察御史、邑人黃公輔書丹。至崇禎七年(1634年)再立《龍興寺詩碑》。(以上3碑文詳見道光縣誌卷七、卷十二)。

道光《新會縣誌》龍興寺鐘款

龍興寺香火旺盛,寺的田產一度多達萬餘畝。萬曆縣誌記,其時有「田一百一十五頃三十三畝一分三厘,在本縣者一百一十四頃五十八畝三分三厘,在香山者七十四畝八分正。」龍興寺頹廢於清代道光年間。之後曾有人計劃重修,但終未實現,2015年,大雲山下發現一塊「龍興古寺」的重修石匾額。

龍興寺雖早已荒廢,但該寺的古石塔倖存,它承載著古寺千年歷史。遺存的「龍興寺石塔」建於隋唐,著名度極高,1978年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方簡介、全國性旅遊辭典都少不了它的記載。

省級文保單位

最新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編印《新會區不可移動文物目錄》,對該文物調查描述,龍興寺石塔「原為7層,現存6層,仿木式實心石塔,由砂岩、風化岩分段疊砌而成,平面八角,高4.3米。基座八角形兩層,下部有簡單的壺門龕。塔身上3層為砂岩石,下部3層為花崗岩石,逐層遞減。塔檐伸展深遠,八角翹起,每層檐面都用塊石雕成。塔頂為仰蓮式,蓮瓣共8片,肥厚古樸。」塔的形制保留隋唐建築風格,是廣東現存較早的石塔之一,具有重要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本來,與石塔同時遺存的文物還有千年古井。1933年會城築馬路在大雲山挖土填路時,於原文昌宮故址右側取泥,發現泥土下有花崗石數條,掀石即見有一井,井水離井口僅六、七尺,約三丈余深。井水冰冷,寒氣透骨。井口為橢園形,井內全用紅粉方石砌成,上闊下窄,狀若葯坎,此是一千多年來寺僧用水的古井。6年之後日寇佔領會城,在大雲山上築炮台,拆毀周圍建築,這古井被毀。

古塔曾遷西山

1932年新任縣長黃槐庭捐建的西山中山公園牌坊(歷史照片)

1929年會城開始拆城牆、築馬路,又在西山興建中山公園,利用舊城牆作為登山通道,從大雲山龍興寺遺址移此古塔來裝點,旁有木棉樹,構成為美麗景觀。80多年前,人們常到此來遊玩。

1929年,東甲鄉人在龍興寺石塔前留影..林琰中先生提供

會城淪陷時,中山公園夷為廢墟。解放後仍存公園遺址及入口牌坊。

上世紀80年代,原中山公園的一部分興建為公園新村住宅區,古塔所在的西山仍在新會一中校園區內。

筆者1992年遷居育才路,就在西山之下,每天都望見古塔。塔旁有棵古老木棉樹,每當紅棉花開時節,煞是好看。但不久,山下建了高層樓房遮擋,無法看到古塔了。

1998年該塔再遷移至馬山今址,但「龍興寺石塔」之名一直未變。

「西山」不應寫「犀山」

古塔曾遷西山,「西山」是一貫來的正確寫法,而「犀山」是後來才有的。清代的幾本縣誌如康熙志、乾隆志、道光志,光緒《新會鄉土志》,民國期間的會城地圖,以至上世紀50年代的地圖,同樣寫作「西山」。1982年2月新會縣人民政府編印的《廣東省新會縣標準地名錄》中都記作「西山」而不是「犀山」。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年12年第二版《中國名勝詞典》「龍興寺石塔」條作「西山公園」。

上世紀80年代,書上已見「犀山」的寫法,如新會縣地名志編纂委員會、新會縣國土局1987年10月編印的《新會縣地名志初稿》,可見「犀山石塔」的寫法。80年代會城鎮街道圖,由國土局提供資料編繪的《廣東省地圖集》新會縣圖,都標示為「犀山」而不是「西山」了。新編的1995年版《新會縣誌》既有12處作「西山」,又有6處作「犀山」,後者出現在「城鄉建設」(4處)、「教育」(1處)、「僑務」(1處)部分。

原來明明白白寫了幾百年的「西山」,為什麼會變成「犀山」呢?位於明代舊城西邊的西山,隨著城區的不斷擴展,早已不在「西」了。據新會一中校友回憶,60年代時校內已有人寫作「犀山」。大概是會城舊城牆跨接的3座山——馬山、西山、象山,馬、象都是動物,「西」改成「犀」也成動物,這樣更形象、好理解、易記憶,被部分群眾接受了。

為何叫「龍興寺」?

石塔所出的古寺「洪化寺」,為什麼改名「龍興寺」呢?這與所在的大雲山有關。

山名「大雲」,舊縣誌說是「盤郁若云然」。盤郁,盤曲而美的樣子。《古今圖書集成》有「大雲山」條記:「形如蟠龍,雲氣旋繞之」,釋名比較形象。大雲山低矮,1929年民國軍事地圖標高86.2米,至1977年、1982年的新會地圖標高為73米,1995年版新縣誌記高程74米。

《龍興塔》 By 青藤@紫筠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大雲山雖矮,但「大雲山龍興寺」的著名度卻很高。清道光《新會縣誌》卷二記載:「大雲山在城西里許,下有龍興寺,建自隋唐。……又有天妃宮、六祖堂。寺左有文昌宮。九日登高,邑中文人雅集於此。西數百步為西關,有元壇廟。」大儒陳獻章因聘修縣誌,曾住大雲山50多日,還作有《卜室大雲山》詩。

因為有「雲從龍,風從虎」之說,既然山名「大雲」,寺名就乘之以「龍興」。明萬曆四年(1576年),廣西慶遠府同知、邑人黃礱撰《重修祝聖龍興寺記》銓釋:「《易》曰:雲從龍,風從虎,聖人作而萬物睹(註:大意是聖人興起,萬物景仰)。故又更名『龍興』;而『祝聖道場』,以之取『聖作物睹』之意也。」

新會另有隆興觀,舊亦有寫作「龍興觀」,今已不存,位置在今「紅棉雅苑」。(詳見本專欄第85期)

古塔還要回遷嗎?

大雲山的歷史厚重。

山的東南麓明代已是民居旺地,龍興古寺前的街道因寺而稱「寺前街」。明代參與編修《永樂大典》的著名學者鄧林,就是寺前街人。清代在此建有新會葵業的行業會所「葵扇會館」,建築規模宏偉,進士伍有庸撰會館門聯:「品傳中宿;基創雲山。」

民國18年(1929年)9月愛群善院和仁安醫院聯合舉辦「愛仁育嬰院」,以大雲山原龍興古寺天后宮作院址,一說是原龍興古寺的大雄寶殿內。

民國23年(1934年),在大雲山龍興廢寺設立「新會縣立第一醫院」,俗稱「平民醫院」。民國22年(1933年)4月開始動工興建頭座院舍和牌樓,第一期工程用古寺改建,平房結構,分前后座,院前有石級,接通馬路,建有坊門(見照片)。1939年4月1日,即會城淪陷前的一天,日軍飛機第七次空襲會城,其中一枚炸彈命中平民醫院,院舍被毀掉大半,會城淪陷後再被徹底摧毀。光復後,民國35年(1946年)平民醫院遷西山,恰好在這遷來的古塔下重建。

1933年平民醫院第一期工程中 歷史照片

解放後大雲山建為公園,南麓廢墟辟成葵湖。20世紀70年代,原龍興寺遺址一帶建為「水運新村」,今已重建為「大雲雅苑」民宅小區。2013年初,大雲山公園完成升級改造後開放,林木青蔥,環境雅靜,成為居民晨運晚練的休閑之處。山頂保留了日寇侵華時修建的碉樓,作為歷史文物。

據近日新聞報道,市政規劃興建大雲山公園南側入口廣場,與美麗的葵湖公園互相輝映。有人認為,馬山上文物較多,這座古塔安置位置不顯眼;反正它已是一遷再遷了,如能回遷大雲山,更能反映它的厚重歷史,體現它的重要價值。

阮炳燊 攝

運營丨新會廣播電視台新媒體中心

作者丨林福傑

編輯丨陸曉霞

責任編輯丨馮靜雯

監製丨夏景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相約新會 的精彩文章:

TAG:相約新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