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清明節」為什麼又稱為「寒食節」?

「清明節」為什麼又稱為「寒食節」?

這是來自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一個真實的故事!

春秋時期,晉國發生內亂,晉獻公聽信讒言,殺了太子申生,改立寵妃驪姬之子奚齊為太子,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耳聞訊,逃離晉國,在外流亡十幾年,經常食不果腹,衣不蔽體。有一天,重耳因為無糧,餓暈過去,隨行的介子推就在腿上割了一塊肉,與野菜煮成湯給重耳喝。重耳大為感動,聲稱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報答介子推。

19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這就是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卻忘了介子推。幾年後憶起舊事,心中有愧,多番差人去請介子推。介子推認為,晉文公返國實為天意,忠君的行為發乎自然,沒必要得到獎賞,並以接受獎賞為辱。從而隱居至綿山,成為一名不食君祿的隱士。

晉文公親自去尋找介子推。介子推卻背著母親,躲進綿山深處。晉文公求人心切,聽信人言放火燒山,卻始終不見介子推出來。後來有人在一棵枯柳下發現了介子推母子的屍骨,並留給晉文公血詩一首: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意思是說:在您逃亡的時候,我割肉給您吃,並不是為了高官厚祿。我不願做官,不願享受榮華富貴。如果您真的要報答我,希望您能愛民如子,做一個大腦清楚、明察秋毫的有道明君,憶起我時能常常自省,這就是我對您的期望。

晉文公非常傷心,帶著血書回到了宮中。為哀悼介子推,於是下令每年這天只吃預先準備的冷食,所以稱這一天為「寒食節」。

因為介子推以血書來提醒皇帝,願他做一個清明的皇帝,所以這天又被命名為「清明節」。

每到「清明節」,我們都要想起介子推。在今天這樣一個傳統文化復興,又是思親報恩,盡孝道的日子, 我們共同緬懷祖先。「清明」兩個字也是警策我們後人,做人要有正思維,不能在這個春暖花開的時節放逸、迷失了本性,要時時保持清醒的狀態。

這是人的一種修養,不僅皇帝要修,我們出家人也要修,我們佛弟子也要修,要常以「清明」時時提醒自己。

——摘自傳喜法師2009年4月開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黃龍禪寺 的精彩文章:

讀誦佛經需要注意的三件事:時、處、法
大唐驅魔人——空海大師

TAG:黃龍禪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