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貨】「馬歇爾計劃」對戰後初期歐洲的影響

【乾貨】「馬歇爾計劃」對戰後初期歐洲的影響

原標題:【乾貨】「馬歇爾計劃」對戰後初期歐洲的影響



試論「馬歇爾計劃」對戰後初期歐洲的影響?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隨著共同敵人的被打敗,美、蘇這兩個戰時最主要的盟國由於追求的目標和利益不同,分歧和矛盾日益加深。為了遏制蘇聯,稱霸世界,美國迫切需要一個力量強大的西歐作為盟友。同時,要使自身在戰後維持經濟繁榮的局面,美國也需要一個廣闊自由而穩定的歐洲市場。然而,戰後初期的西歐卻是經濟凋敝、政局動蕩,各國統治者惶恐不安。在此情況下,美國從遏制戰略和自身的利益出發,提出了所謂援助歐洲復興的馬歇爾計劃。這一計劃的實施,對戰後初期的歐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一、馬歇爾計劃幫助西歐各國渡過了戰後難關,使其經濟得以恢復和發展,從而鞏固了西歐各國資產階級的統治。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西歐各國的經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從戰爭結束到1947年,整個西歐社會瘡痍滿目,工業生產停滯,農村田地荒蕪,其工業生產指數如果以1938年為100,那麼,1946年第一季度則為68,儘管第四季度曾升至83,但1947年第一季度又跌至78。在情況更糟的德國西佔區,1946和1947年的工業產量只相當於1938年的29%和34%。農業生產由於戰爭的破壞和不利氣候的影響也極不景氣,以法國為例,1946年的小麥產量僅及戰前的1/3,以致於法國政府不得不恢復麵包配給制。

1946年底到1947年初,百年罕見的嚴寒又猛烈地襲擊了西歐,使西歐社會雪上加霜,本來已經十分凋敝的經濟瀕臨全面崩潰。由於嚴寒和冰凍,英國的海陸運輸全面停頓,致使一半以上的工業完全癱瘓,失業人數激增;法國居民的糧食配給量甚至低於納粹德國佔領時期。其它西歐國家也是一片飢餓和混亂的凄涼景象。1947年5月,英國前首相溫斯頓·丘吉爾形象地描繪西歐是「一座瓦礫堆,一個屍骨收容所,一個滋生瘟疫和憎恨的溫床」。


戰後初期西歐各國經濟的困難引起了政局的激烈動蕩。饑寒交迫的人民群眾對本國政府的不滿和反抗情緒與日俱增,階級矛盾急劇上升。1947年上半年,法、英、意、比等西歐國家的罷工浪潮和工人運動風起雲湧。在反法西斯鬥爭中得到鍛煉和成長的西歐各國共產黨在群眾中的影響不斷擴大,威望越來越高。尤其是法共和意共,在戰後初期的大選中,法共獲選票1/4,成為國會中第一大黨;意共獲得選票達1/3。1945—1947年,西歐有法、意、比等8個國家的共產党參加了本國聯合政府。


這一現象不僅引起了西歐各國統治集團的恐懼,而且使美國資產階級坐卧不寧。美國國務卿馬歇爾警告說:「要是美國不支持歐洲進行自助,走向暴政統治(即共產黨執政——引者注)很可能是不可避免的」。賓夕法尼亞洲國會眾議員弗朗西斯·沃爾特斯也危言聳聽地說:「用不了幾個月,共產主義就會席捲整個西歐。儘管這些言辭有誇大之處,但在經濟困境中西歐各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岌岌可危、共產黨的影響不斷擴大是無庸置疑的。


西歐的經濟和政治危機使美國越來越感到儘快援助西歐復興的重要性。經過數月策劃,1947年6月5日,馬歇爾發表。阿登納也承認:「沒有美國的援助,德國的復興是不可能的」。歐洲經濟合作組織在一份報告中對此也作了充分肯定:「馬歇爾援助是輸血,它維持了軟弱的西歐經濟,並使歐洲經濟具有促進其本身復興的力量」。


西歐經濟的恢復穩定了各國資產階級的統治,削弱了西歐各國特別是法國和義大利共產黨的影響。當然,這正是馬歇爾計劃借重經濟手段要達到的主要目的之一。杜魯門曾直言不諱地說:美國向西歐提供援助「除了經濟上的考慮以外,……將在歐洲國家中激起新的希望和信心,從而提供生動的論據來對抗共產黨」。阿登納也一針見血地指出:「美國的經濟需要歐洲的銷售市場,同時美國從它面對世界共產主義的安全考慮出發,和出於它自己的經濟原因,就必須關心歐洲的復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法共的影響日益擴大,力量急劇上升,在歷次選舉中,均以國會第一大党參加歷屆政府。對此,法國資產階級心驚膽戰,美國統治者也深感不安。1947年2月27日,美國副國務卿艾奇遜在白宮秘密會議上驚恐地叫喊:「在法國,有四五名共產黨部長,其中一名是國防部長;共產黨控制著最大的工會並在政府各部、工廠、部隊中安插大量人員;法國選民將近1/3投共產黨的票;法國經濟情況非常糟糕。在這種情況下,俄國人隨時都可以下手」。緊接著,美國便以經濟援助為誘餌,迫使法國等西歐有關國家排擠共產黨於政府之外。


1947年5月,法國總理拉馬迪埃在美國的唆使下發動戰後第一次反共高潮,將法國共產黨人清除出政府。與此同時,義大利、丹麥、比利時等國也發生了將共產黨部長排擠出政府的事件。1948年,義大利按照憲法將於4月舉行戰後首次議會選舉。為了阻止意共在選舉中東山再起,馬歇爾於3月15日向義大利及其他西歐國家發出照會;凡投票贊成共產黨人當權的國家,歐洲復興計劃所規定的援助將立即停止。美國的恐嚇和壓力使意共在此次選舉中未能得到多數選票。天主教民主黨政府組成後,於1948年6月正式接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從此,義大利倒入美國的懷抱。法國也是如此。對此,杜魯門自鳴得意地說:「如果沒有馬歇爾計劃,西歐很難避免共產主義的專制統治」。


二、馬歇爾計劃促進了西歐各國的經濟合作和歐洲共同體的建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西歐各國在世界上的經濟地位和政治作用都明顯下降,面對這種嚴酷的現實,西歐一些政治家認真總結了歐洲自1870年以來互相征伐的歷史教訓,分析了二次大戰後的世界政治格局,在歐洲聯合方面達成了共識。1946年9月19日,丘吉爾在蘇黎士大學發表的題為《歐洲的悲劇》的演說中指出:「摧毀了納粹政權之時,我曾問我自己,對這個遍遭塗炭、民窮財盡的歐洲大陸的兄弟公民們,我能向他們提出什麼最好的建議呢?我向歐洲提出的建議可以概括為一句話:聯合起來!」他公開呼籲法國和西德和解,在此基礎上建立「歐洲合眾國」。


與此同時,法國的勃魯姆、西德的阿登納、義大利的加斯貝利等人也提出了歐洲聯合的政治主張。阿登納認為,要阻止西歐在世界上地位的日益下降,「歐洲聯合是絕對需要的。沒有政治上的一致,歐洲各國人民將會淪為超級大國的附庸」。當時,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在歐洲擴大勢力範圍,為了鞏固和加強對西歐的控制,也希望西歐實現聯合。

儘管實現西歐聯合在戰後成為各國共同的願望,但由於西歐各國在實現聯合的政治目的方面,各有所求,難以統一,所以西歐聯合最初只能在經濟領域內進行,而在這方面,馬歇爾計劃的實施起了促進作用。


美國在提出馬歇爾計劃時,就要求西歐國家只有聯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才能接受美國的援助,其目的在於使西歐成為美國商品和資本可以自由進入的統一市場。美國國會通過的《1948年對外援助法》明確寫道:美國「重視自己一直是通過一個沒有內部貿易關稅壁壘的大規模國內市場的存在而得到好處的,而且也相信這些相似的好處能在歐洲國家自然而然地不斷增加」,因此,美國鼓勵歐洲國家實現經濟一體化。


在美國的要求下,1947年7月,英、法等16個國家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翌年4月,該委員會改為常設機構——「歐洲經濟合作組織」(OEEC),它與美國的經濟合作署對口,負責分配和使用美國提供的援助,其成員國表示「在減少關稅和其它的貿易壁壘方面互相合作,並要通過有效地利用它們所支配的資源,努力促進生產的發展」,以進一步加強西歐與美國的合作。1950年6月,西歐國家又成立了旨在促進貿易和支付自由化的歐洲支付同盟,以減少對貿易和支付的障礙。


西歐國家為接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而成立的一系列經濟組織,都不同程度地衝破了原來民族國家的界限,加強了西歐各國的經濟聯繫,增強了彼此之間的相互了解。儘管美國促使西歐各國聯合的目的是為了便於控制西歐,以增強抗衡蘇聯的力量,但客觀上卻促進了西歐經濟的聯合。在馬歇爾計劃實施期間,1950年5月,法國外長舒曼提出倡議:將法國和聯邦德國的全部煤鋼生產置於一個超國家的高級權力機構管理之下,建立煤鋼共同市場。同時宣布這一組織也向其它西歐國家開放,從而實現西歐的煤鋼生產一體化。

舒曼計劃順應了戰後西歐聯合的歷史發展趨勢,又迎合了美國扶植和復興聯邦德國的需要,因而既受到了美國的支持,又迅速得到了聯邦德國、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義大利等國的響應。經過共同努力,1951年4月18日,法、聯邦德國、意、比、荷、盧等西歐6國在巴黎簽訂了《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它以跨國形式把西歐6國的煤、鋼生產聯合起來,這是西歐經濟一體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標誌,它為50年代末歐洲共同體的成立奠定了基礎。


三、馬歇爾計劃促使蘇聯加強了對東歐諸國的嚴格控制,從而加速了歐洲的分裂。


馬歇爾計劃不僅使美國達到了控制西歐的目的,而且對東歐國家也產生了強大的誘惑力,然而由於馬歇爾計劃包藏著對付蘇聯的意圖,蘇聯必然要奮起反擊。1947年6月5日,馬歇爾發表了援歐演說後,6月27日至7月2日,英、法、蘇3國外長就接受馬歇爾計劃問題在巴黎舉行會談。英、法在會上主張按照美國的要求,集體擬訂歐洲統一的經濟復興計劃,而蘇聯則明確表示不願意接受美國提出的先決條件,因為要擬訂歐洲統一的經濟復興計劃,各國就必須公開經濟情報,這就必然要損害受援國的主權。由於英法與蘇聯的立場大相徑庭,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宣布退出巴黎會議。


蘇聯拒絕按照美國提出的條件接受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之後,一方面在輿論宣傳上對馬歇爾計划進行了猛烈抨擊,大力譴責和揭露美國以援助歐洲經濟復興為手段、利用歐洲各國在經濟上依附於美國的條件加強對歐洲各國政治控制的企圖,另一方面在經濟和政治方面採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動。


在經濟方面,為了大大減少東歐國家在貿易方面同西方的聯繫,同時為了打破東歐各國在拒絕接受馬歇爾計劃後受到美國和西歐國家的經濟封鎖,1947年7月到8月,蘇聯先後與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波蘭、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等國簽訂了一系列貿易協定,從而形成了蘇聯和東歐各國之間的經濟網路,使其對外貿易大多在蘇聯、東歐內部進行,以此減少對西方國家市場的依賴。


西方國家也清楚地知道,這些協定的政治目的在於對抗馬歇爾計劃,因此將其稱之為「莫洛托夫計劃」。為了進一步加強蘇聯與東歐國家以及東歐各國之間的經濟聯繫,1949年1月,蘇聯又組織保、羅、匈、波、捷等東歐國家成立了經濟互助委員會。顯然,蘇聯成立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宗旨是要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世界市場與西方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相對抗。


在政治方面,蘇聯為了防止出現離心傾向,大大加強了對東歐各國的控制。起初,東歐一些國家為了扭轉國內經濟困難,恢復和重建本國經濟,也有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的願望,因此,這些國家準備參加研究馬歇爾計劃的巴黎會議。同時,當時參加聯合政府的資產階級政黨也希望利用接受馬歇爾計劃的機會擴大與西方國家的聯繫。然而,這在蘇聯看來是不可思議和不能允許的。


例如,1947年7月4日,捷克斯洛伐克部長會議一致決定派觀察員參加巴黎會議。7月7日,捷共中央主席團主席、政府總理哥特瓦爾德和外交部長馬薩里克等應邀赴莫斯科討論蘇捷貿易問題,7月9日,斯大林就捷準備參加巴黎會議一事向哥特瓦爾德等人提出了嚴厲警告:「『馬歇爾計劃』是直接針對蘇聯的,捷參加這個計劃將是對蘇聯的敵對行動。如果你們參加會議,你們將用行動來證明你們甘願充當反蘇工具」。面對蘇聯的壓力,捷政府決定拒絕參加巴黎會議,7月10日,捷政府發表聲明,說「捷克斯洛伐克的參加可能會被解釋為一個反對與蘇聯及其他斯拉夫盟國友好的行動」。此前一天,波、羅、保、匈等國已宣布拒絕參加巴黎會議,芬蘭也以「政治和地理原因」婉言謝絕了英、法的邀請。


蘇聯和東歐國家拒絕接受馬歇爾計劃後,於1947年9月22日至27日在波蘭召開了歐洲九國共產黨和工人黨情報局成立會議。會議認為世界已分裂為帝國主義陣營和反帝國主義陣營,要求各國共產黨必須制定一個共同的行動綱領和策略,來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和擴張。情報局成立後,其活動一直在蘇聯的直接控制之下。1948年2月至3月,蘇聯又分別同羅、匈、保等國簽訂了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波、捷、南等國已在二次大戰期間與蘇聯簽訂了這類條約。


從1947年7月到1949年初,蘇聯通過採取上述行動,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牢牢控制了東歐國家,從而基本形成了以蘇聯為首的蘇聯——東歐陣營。


在蘇聯和東歐國家拒絕參加的情況下,1947年7月12日,英、法等16國在巴黎召開了討論馬歇爾計劃的歐洲經濟會議,與會國除希臘和土耳其之外全是西歐和北歐國家,會議成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9月22日,16國代表正式簽署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總報告。總報告為得到美國的經濟援助而接受了馬歇爾所提出的條件,並作出了努力推進西歐經濟一體化的保證,確認了削減西歐各國間的貿易壁壘和促進多邊自主貿易的原則。


西歐國家集體接受馬歇爾計劃是二次大戰後美國和西歐聯盟的開始。為了在軍事上把西歐組織起來,美國極力推動西歐建立軍事聯盟,1948年3月,英、法、比、荷、盧等5國簽訂了多邊軍事政治條約,組成了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為了在軍事上控制西歐,真正充當西歐盟主,美國利用西歐接受馬歇爾計劃援助而在經濟上依附自己的條件,決定以布魯塞爾條約組織為基礎,籌建北大西洋公約組織。1949年,北約組織——美國實現其全球戰略目標的軍事政治集團正式建立。隨著馬歇爾計劃的開始實施和西方聯盟的醞釀與籌備,美國為了保證馬歇爾計劃的成功和復興西部德國,便拉攏英、法推行分裂德國的政策。1948年6月,德國西佔區在經濟上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整體,1949年5月,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正式成立。


面對美國推行分裂德國和加緊籌建西方軍事同盟的政策,蘇聯針鋒相對,1949年10月,在東占區建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國;1955年又聯合東歐國家組建了華沙條約組織。至此,美國、西歐和蘇聯、東歐不僅在經濟、政治上完全分裂,在軍事上也形成了兩大集團尖銳對抗的局面。


綜上所述,馬歇爾計劃作為美國遏制戰略的產物,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初期歐洲的經濟、政治和軍事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在經濟方面,雖然其提供的援助在各受援國的國民收入中所佔比例很小(英國為3%、法國為4%、義大利為5%、聯邦德國為2.5%、最多的希臘為13%、最少的瑞典為1%),因而其作用是有限的,但它畢竟為西歐經濟的復甦起了輸血作用。


美國通過馬歇爾計劃在西歐確立了無可懷疑的領導地位,使西歐各國納入了美國稱霸世界的戰略軌道,增強了美國抗衡蘇聯的力量,杜魯門曾毫不隱諱地宣稱,執行馬歇爾計劃「是為了明智而有效地實現我國外交政策的偉大事業」。同時,馬歇爾計劃加速了歐洲的分裂。然而,歷史是複雜的。美國推行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復興,旨在控制西歐、遏制蘇聯,而西歐的復興反過來又削弱了美國的控制。


在馬歇爾計劃的推動下,西歐國家逐步實現了經濟一體化,隨著經濟實力的增強,50年代中期以後,美國和西歐之間控制與反控制的鬥爭日益尖銳。這種鬥爭嚴重地削弱了美國的世界霸權而提高了西歐國家在國際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對歐洲乃至世界局勢的演變產生了重大影響,促使世界戰略格局趨向多元化。


|標籤:備戰高考 馬歇爾計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考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高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