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每日一賞→清乾隆料胎畫琺琅四老圖小筆筒

每日一賞→清乾隆料胎畫琺琅四老圖小筆筒

筆筒圓筒形,直口,平底。涅白料胎上繪琺琅彩。山中林蔭茂密,山石嶙峋,兩人展開畫卷給策杖老人欣賞,另有兩人在一旁說話,童子隨後。底刻雙方框,內刻「乾隆年制」楷書款。此器玻璃胎光滑亮潔,溫潤如玉,繪畫筆法細膩傳神。紋飾描繪之四老應為宋代四大書法家蘇東坡、+H20黃庭堅、米元章及蔡君謨于山林中悠閑文會的情境,四人被認為是宋代書法發展水平的典型代表。玻璃料胎畫琺琅是由銅胎畫琺琅發展而來,但比銅胎或瓷胎琺琅來說,技術要求極高。因為玻璃與琺琅熔點非常接近,在繪畫焙燒的過程中,若溫度低了,琺琅釉不能充分熔化,則呈色不佳;若溫度高,胎體變形,即成廢品。乾隆初御坊畫琺琅工藝發展至頂峰,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後御廠產量驟減,工匠們再沒有像早期的創新意念,再也沒出產如此器一樣的精品。料胎畫琺琅是宮廷作坊獨有的技術,而產品非皇家不能擁有,更顯皇家尊貴的身份。倫敦大維德基金會藏(現藏大英博物館)一件稍大而繪五老圖的料胎畫琺琅筆筒,同樣源自希普斯理。此器源自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收藏家希普斯理,後由美國貝萊爾收藏。

御制料胎畫琺琅筆筒蘇玫瑰—國際亞洲藝術部學術總監 此器來自一組稀世的小型料胎畫琺琅器,全部由畫玻璃名匠精心繪製。這批料器透白如白玉,器上的琺琅彩展現了清初發展出來的豐富顏色系列。畫琺琅圖案不但構圖巧妙,而且畫功純熟,筆觸細膩精確。 這些來自清初宮廷玻璃製作顛峰時期的作品,源由是康熙皇帝敕命成立玻璃廠。該玻璃廠如其他御用作坊一樣,由內務府造辦處管轄,負責製作、維修、保管皇家器物。內務府為清代最大的政府機構,轄下造辦處的主要作坊最初設於養心殿,1691年大部份遷到慈寧宮後,仍沿用舊稱「養心殿造辦處」。 創建御用玻璃廠的關鍵人物為德國傳教士紀瑞安(Kilian Stumpf, 1655-1720年),1655年他出生於巴伐利亞的維爾茨堡,1673年進入修道院,1683任命為神父。他曾在德國黑森林地區施佩薩特、施泰格林山作修院神父。當時施佩薩特就設有逾五十間玻璃工場,紀瑞安應在該處獲得製作玻璃的技術。1691年紀瑞安遠渡重洋到中國,1694年先抵澳門,期間修理過航海中損毀的光學儀器鏡片,他的才能因而獲得當地官員賞識,遂向皇帝彙報。1695年他奉詔到北京,居住於紫禁城西安門內蠶池口天主堂之法國神父居所。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下諭建造玻璃廠,並授命紀瑞安為主管。清代吳長元著《宸垣識略》亦記述當時蠶池口教堂附近生產玻璃的情況。 1696年10月31日法國耶穌會士洪若翰(Jean de Fortaney, 1643-1710年)的信函道:「皇上在我們住所旁邊的大片土地上興建一間漂亮的玻璃廠,如我們願意接管,他就會把工廠交給我們。」他續寫道:「……這都是由於紀瑞安的緣故。懇請由我們法國玻璃廠中立刻挑選一至兩名熟練工匠來中國,以使這裡能製造出如歐洲水平的玻璃、水晶,以至玻璃鏡面。並請派來一名精良的畫琺琅工匠。

清雍正-乾隆 白料胎畫琺琅蟠螭紋水丞

」(見Emily B. Curtis著「Qing Glassmaking – The Jesuit Workshop on Canchikou」,載於2005年北京出版《光凝秋水—清宮造辦處玻璃器》,95頁)。 由此可見康熙皇帝很早已對料胎畫琺琅極感興趣,他接納兩名在俗玻璃匠進入玻璃廠訓練本地工人三年,該是應驗洪若翰1696年之所求。其他中國工人亦受雇於御用玻璃廠,他們大概來自中國兩處著名的玻璃製造中心-山東博山、廣東,博山早於元代已開始生產玻璃。康熙清宮檔案記載了御用玻璃廠中兩名廣東籍工匠的名字,他們為程向貴及其家中學徒周俊,據載他們於1709年進宮,1715年返回廣東(見林業強著「清宮玻璃廠三題」,載於2005年北京出版《光凝秋水—清宮造辦處玻璃器》,64頁)。 清宮檔案亦記載另外兩名歐洲傳教士對玻璃廠建樹良多,一為法國耶穌會士紀文(Gabriel-Leonard de Brossard, 1703-1758年),他於1740年到中國,在進入修院前,他已是玻璃及水晶工匠。他以鐘錶匠及玻璃匠身份來華,乾隆皇帝令他效命於圓明園玻璃作,專門生產不同顏色及質料的玻璃、歐洲式玻璃,以及宮廷使用及陳設的華麗裝飾玻璃。另一位耶穌會士玻璃匠湯執中(Pierre d』Incarville, 1706-1757年)亦來自法國,他出生於魯昂,1727年進入巴黎的修道院,1730年曾往加拿大,1735年返國,1740年才啟程到中國。他曾在魯昂的玻璃坊工作,可能是皇家作坊,擅長製造玻璃片。1741年他抵達中國,即奉詔於蠶池口玻璃廠工作,為期逾兩年。 雍正年間御用玻璃廠遷到圓明園的六所。然而蠶池口的玻璃廠並沒有停產,直至乾隆朝的1758年以後才開始走下坡。學者推測乾隆檔案記載的玻璃廠應為原來蠶池口的工廠,在那裡先完成燒造及吹制玻璃的工序,到圓明園作坊再進行彩繪。圓明園作坊是製作最精美玻璃器之所,亦受皇帝親自監督三題」)。

清乾隆 料胎畫琺琅蒜頭瓶

肯定本筆筒以及若干相關的存世玻璃器,均於1736至1758年間乾隆朝玻璃製作鼎峰期間由圓明園作坊繪飾。 英國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1892-1964年)珍藏的幾件料胎畫琺琅器,與此器同樣源自希普斯理舊藏。其中兩件小杯在希普斯理圖錄的編號為326、327號,本筆筒則編號325,剛好在二杯之前。二杯並著錄於1991年倫敦再版《Illustrated Catalogue of Qing Enamelled Wares in the 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 of Chinese Art》,編號850、851。大維德珍藏中另一件橢圓形水盂,如前述二杯一樣細繪山水圖。再一件花石紋小瓶,為借展予1935至1936年舉辦倫敦中國藝術國際展覽會二件藏品之一(見1989年倫敦出版R. Scott著《Percival David Foundationof Chinese Art - A Guide to the Collection》,圖版114號)。另一件展品為編號2210之筆筒(同前書)(圖一),該器源自Ezekiel Collection舊藏,亦如此器繪高士山水圖,畫師同樣深諳明暗對照法,表現於人物衣袍及面貌的陰影效果。兩件筆筒雖不是出自同一畫師的手筆,但應在同一作坊彩繪。這些大維德珍藏的料胎畫琺琅器同樣磨琢出雙方框四字楷書款,一些刻字內留著藍彩痕迹。 大維德珍藏的料胎畫琺琅筆筒畫工精細,而本筆筒更見纖毫畢現,用色考究。雖然此器高度只有6.1公分,器上所繪二高士開展的手卷卻非常精確,清楚地顯示出一幅元代倪瓚風格的山水畫。服飾的細節諸如紫衣人物腰帶上的玉飾、持漁竿童子的蘆帽均細加描繪。至於所畫五彩秀石則筆法簡勁,渾然天成。如此稀世精品,當為懂得珍賞其中匠心獨運的鑒賞家而特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此女曾為乾隆寵妃,後因恃寵而驕得罪太后遭到「雪藏」,死因成謎
真不是你想的那樣,乾隆的盜墓賊之名,只因為他搞了一個面子工程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