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漢人幫助康熙皇帝收復台灣,平定東南半壁江山,最後卻被貶還鄉

此漢人幫助康熙皇帝收復台灣,平定東南半壁江山,最後卻被貶還鄉

姚啟聖,字熙止,浙江紹興人。歷史中的姚啟聖與電視劇《康熙王朝》中的姚啟聖還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歷史中真實的姚啟聖是秉承儒家思想積極入世的,從康熙二年獲得鄉試解元並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知縣開始一直到康熙二十二年去世,姚啟聖基本上是步步高升的,並不像電視劇中說的那樣「官兒越做越小」。二十年的時間由一個知縣逐步升任總督(相當於省委書記)、兵部尚書(相當於國防部長)等一品大員、地方要員,可見姚啟聖能力非凡。

在《康熙王朝》中,導演反其道而行之,說姚啟聖由布政使(相當於副省長)逐級被貶為三里河馬場的從九品司廄官(相當於今天的股級幹部,居委會主任之類的),這是電視劇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而設置的藝術需要。在電視劇中,姚啟聖只有收復台灣的功勞;但在歷史上姚啟聖不僅對收復台灣有重要貢獻,還對平定三藩、鎮壓叛軍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其實這些都是藝術加工,作者在創作藝術作品的時候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因此就要對一些生活現象和歷史事實進行加工。下面單說在電視劇中的情形。

至於在電視劇中,姚啟聖功成名就後辭官歸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條:

第一:姚啟聖有傲骨。

從三眼索相索額圖的介紹來看,姚啟聖被貶的主要原因是「屢屢頂撞上司」。中華文化被馬背上民族所統治,而上司迎合統治者,失掉了原來的氣節,引起了姚啟聖的不滿,故而屢屢頂撞。順治皇帝處置姚啟聖的聖旨中說姚啟聖「放浪形骸,忤逆有司,踐踏律法」,可見姚啟聖對清朝的一些制度,立國的根本在某些程度上來說是反抗的。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源於對漢文化的無限敬仰,姚啟聖認為滿人不能統治漢人,即使統治漢人也得按照漢人的方式來做,因而對清朝統治者帶來的一些滿族方式不滿。在三里河馬場的監獄裡,康熙皇帝前去看姚啟聖,以姚啟聖的聰明才智不可能不知道面前的就是當今皇帝,而他依舊自稱「爺」,這是他從內心深處蔑視滿人的體現。後來在帳篷里,姚啟聖跪在康熙面前,康熙用茅草撥弄姚啟聖的頭髮說姚「罪在其心不在其行」,君臣二人交心而談,康熙皇帝已看出姚啟聖看不起滿人,認為滿人沒文化配不上長江黃河,配不上五千年的華夏文明,於是康熙皇帝開始顯示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寬廣博大的胸懷,以此折服了姚啟聖,姚啟聖才肯為皇帝出力收復台灣。姚啟聖雖被康熙皇帝的博學氣度所折服,但對滿清王朝始終是不認可的,因此收復台灣,只是姚啟聖向康熙皇帝本人臣服的體現,並不是向整個滿族臣服。姚啟聖的內心始終認為漢文化才是天下正統。

第二個原因:功高處險。

姚啟聖收復台灣,幫助皇帝平定東南半壁江山,這樣皇帝才可以放開手攻打西北的葛爾丹,因此姚啟聖的功勞是第一位的。在歷史上有大功者,多不得善終,周培公的例子就擺在眼前。平定三藩,周培公雖未得首功,但已名震天下,事後不但不收斂反而在朝堂上大放厥詞,授人以柄,終致病死雪國未得善終,殷鑒不遠,姚啟聖不得不為自己的後路考慮。歷朝歷代凡是為朝廷攻城略地建立大功的人,善終者都是無欲無求,功成身退的人,如郭子儀、湯和等;不善終者都是那些自認為自己應該得到封賞的人,如韓信、彭越、徐達等。善終之人,情況各不相同;不善終之人,都有「「挾震主之威,戴不世之功」而依然居高官食厚祿的情況。姚啟聖雖不確定自己退隱後是否能善終,但他知道如果繼續在朝廷任職一定不得善終,因此還是選擇一個對自己稍稍有利的路吧。

第三個原因:做順水人情。

收台後,康熙皇帝論功行賞。按照歷朝一般規律論功行賞,朝廷都有相應的賞賜,但康熙皇帝卻反問姚啟聖:「你想要朕給你什麼賞賜啊?」,這分明就是搪塞之語,姚啟聖也已看出皇帝不想給自己賞賜,於是說道:「臣不想要什麼賞賜,只想辭官歸鄉」,康熙皇帝並未做什麼實質性的挽留,最後賞給姚啟聖一座行宮和宮裡的圖書,並賜了一個封號——「西湖候」。「西湖候」有名無實,無職無權,賞與不賞對皇帝都無甚大礙;收復台灣之功僅得一處宅院之賞,功勞與待遇不匹配。最後康熙皇帝說「你在朕的心裡已經死了」,這說明康熙皇帝與姚啟聖完全沒有個人感情,二人只是工作關係。姚啟聖也看出了這一點,對皇帝亦沒有什麼留戀的了,若繼續在朝廷里做官,說不定會出什麼對自己不利的事,乾脆回家養老,面子上還能保全一個君臣之誼。

綜上,姚啟聖只為謀大功,不為得大利;功成身退,譽在後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康熙 的精彩文章:

內蒙古發現康熙女兒墓,出土一絕世珍寶,專家估值9000萬
她是康熙皇帝的生母,生前雖未得到寵愛,但卻是宮中最幸運的一個

TAG:康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