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將領常常犒賞三軍 三軍指的是哪三軍?

古代將領常常犒賞三軍 三軍指的是哪三軍?

古裝劇中常有犒賞三軍的情節,那麼三軍到底指的是哪三軍呢?

其實在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語境下,三軍有著不同的含義。

「三軍」在中國最早起源於周代。在春秋時期,「軍」是軍隊中最大的編製單位,人數通常為一萬兩千五百人周朝天子軍隊可保有六軍,而諸侯國最多只能保有三軍。。春秋時,大國通常都設三軍,但各國稱謂有所區別,如晉國稱中軍、上軍、下軍;楚國稱中軍、左軍、右軍;齊國、魯國和吳國都稱上、中、下三軍。三軍各設將、佐等軍銜,而中軍將則是三軍統帥。

當然,也有小國國力不濟,最多只能保有兩軍甚至一軍的。如《左傳·襄公十四年》中,「成國不過半天子之軍,周為六軍,諸侯之大者,三軍可也。」《周禮·夏官·司馬》中「凡制軍,萬有二千五百人為軍。王六軍,大國三軍,次國二軍,小國一軍。」不過不管怎樣,後來三軍的稱呼就都用來統稱整個軍隊了。

春秋時期軍隊主要由步車騎三個兵種組成,所以也有國家將步車騎合稱為三軍。到了戰國時期,經過商鞅變法後的秦國對「三軍」的劃分又與其它諸侯國不同。 《商君書·兵守第十二》 稱:「三軍:壯男為一軍,壯女為一軍,男女之老弱者為一軍,此之謂三軍也。壯男之軍,使盛食、厲兵,陳而待敵。壯女之軍,使盛食、負壘,陳而待令……老弱之軍,使牧牛馬羊彘,草木之可食者收而食之,以獲其壯男女之食。」

隨著時代演進,上、下、中軍漸漸被前軍、中軍、後軍所代替。到了唐、宋代以後,這樣的編製已成為軍隊的固定建制。

三軍的主要劃分標準是擔任作戰任務的不同:前軍一般負責開路、偵察、及應付小規模的戰鬥;中軍是作戰的主力,包括大部分作戰部隊和指揮系統;而後軍主要負責全軍的後勤工作,包括負責後勤的民工和隨軍家屬等。三軍也有自己各自的軍官配置,但是中軍統帥是整個軍隊的最高指揮。

在中國古代的軍隊中,最大的編製單位就是軍。軍的編製,歷代沿襲,但人數多少不一樣。漢代實行5人一伍,2伍為火,5火為隊,2 隊為官,2官為曲,2曲為部,2部為校,2校為裨,2 裨為軍的編製。今天,前軍、中軍、後軍編製已完全消亡,而被現代的陸、海、空三軍所替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鯤鵬講武堂 的精彩文章:

抗美援朝一王牌部隊橫掃美軍 殲敵數萬嚇倒李奇微

TAG:鯤鵬講武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