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作為漢武帝之父,賢明的漢景帝為何要腰斬於晁錯?歷史專家:一個原因

作為漢武帝之父,賢明的漢景帝為何要腰斬於晁錯?歷史專家:一個原因

漢初,劉邦名義上統一了全國,可是境內還分布著大大小小的諸侯割據勢力,比如楚王韓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等等。此後,劉邦為夯實劉姓江山一直致力於削平諸侯, 但鑒於其親眼目睹了秦朝因不分封諸侯王導致二世而亡的歷史活劇 (彼時人認為此乃秦迅速滅亡的主因),為免重蹈覆轍 ,劉邦在剷除異姓諸王的同時,又重新在全國各地大肆分封同屬自家宗族的劉姓諸王。

在西漢初年與民生息、無為而治的柔性國策指導下,失去了中央朝廷約束的地方諸侯王勢力日益膨脹,有些還私鑄銅錢、擁兵自重、尾大不掉,有的竟鬧起了分裂,一些有識之士紛紛提出各種對策企圖對此加以抑制,其中以晁錯提出的削藩之策最為激烈。

晁錯,西漢著名政治家、文學家。漢景帝即位後,他被其任為內史,後升至御史大夫。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晁錯建議景帝行削藩之策以鞏固中央集權,景帝準備採納之。害怕被削除諸侯王位損害自身利益的吳王劉濞聯合楚王等七國諸侯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反叛。一時間,烽煙四起,兵凶戰危,朝廷一日數驚。

漢景帝見七國聯軍勢大,於是採納袁盎之計,將力主削藩的晁錯腰斬於市,想以此平息諸侯們的怒火,希望叛軍罷兵息戰,但他這種主動示好的舉動反而讓吳王劉濞等諸侯認為朝廷軟弱可欺,氣焰反而更為囂張。

漢景帝見叛軍並未因晁錯被誅而偃旗息鼓,遂決心出兵平息叛亂。名將周亞夫(時任太尉)臨危受命,經過三個月的艱苦征戰,他一舉截斷了叛軍退路,並將之擊潰,吳王劉濞等叛酋先後被殺。

「吳楚七國之亂」 雖被平定,但是中央集權和地方割據勢力間的矛盾難以消弭,如何維護國家的統一,成了當時最高統治者以及社會精英們苦苦求索的難題。漢武帝上位後,採納文帝時的名臣賈誼在其著名奏疏《治安策》中提出的辦法,頒布「推恩令」,核心思想是讓各諸侯國的繼承者都獲得相同的繼承權。此後,各諸侯國地盤面積愈分愈小,勢力愈發衰弱,基本無力與中央抗衡,郡縣制則最終成為社會治理的主流。不過,分封制並未徹底退出歷史舞台,歷代王朝都會分封諸侯王,因分封而引發藩王起兵叛亂的記載亦史不絕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叔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唐朝在安西四鎮只有兩萬駐軍,為何能牢牢控制遼闊的西域?

TAG:華叔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