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該成語出自諸葛亮之口,看似改變歷史進程,其實並無多大作用

該成語出自諸葛亮之口,看似改變歷史進程,其實並無多大作用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志·諸葛亮傳》,時間是在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主人公為諸葛亮。原文如下:

亮說權曰:「海內大亂,將軍起兵據有江東,劉豫州亦收眾漢南,與曹操並爭天下。今操芟夷大難,略已平矣,遂破荊州,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若不能當,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將軍外託服從之名,而內懷猶豫之計,事急而不斷,禍至無日矣!」

這段記載的大意是:諸葛亮對孫權說:「如今天下大亂,將軍擁兵佔據江東,劉豫州則在漢水以南地區屯集兵馬,與曹操爭奪天下。現在曹操已經消滅各路諸侯,基本平定了北方地區,如今又趁勢佔領了荊州,威震四海,致使英雄無用武之地,所以劉豫州才逃到了這裡。請將軍根據自己的力量也權衡當前的局勢。如果能用江東的人馬對曹軍抗衡,不如早點與曹操斷絕關係。如果無力抵抗,何不放下兵器盔甲,向曹操俯首稱臣呢?現在將軍表面上服從曹操,內心卻猶豫不決,形勢危急卻不能當機立斷,災禍馬上就會降臨!」

本文要說的成語,便是諸葛亮口中的「禍至無日」,意為災禍馬上就要降臨。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為《左傳》中的「楚自克庸以來,其君無日不討國人而訓之,於民生之不易,禍至之無日,戒懼之不可以怠。」

這個成語故事發生的時間,正值赤壁之戰爆發前。曹操佔領荊州,劉備倉皇逃竄,諸葛亮奉命來到江東聯合孫權一起抗曹。有不少人覺得是諸葛亮的激將法改變了孫權的決定,其實這個看法是錯誤的。

從孫權掌權開始,江東採用的策略就非常實用。當年曹操要孫權提供質子,孫權去沒有答應,結果雙方也是相安無事,這就說明孫權對付曹操還是會很有一套的,能夠根據當時的形勢作為正確的判斷。

而在荊州之戰爆發時,孫權就已經派魯肅來到荊州,了解戰局進展,這也說明孫權心中已經有了打算,否則的話,魯肅也不可能貿然將諸葛亮帶到江東。一句話,孫權早就打定了與曹操對抗的想法,他所需要的僅僅是在東吳集團內部統一思想。至於諸葛亮那一番豪言壯語,其實並沒發揮什麼作用。

參考書籍:《三國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該成語出自諸葛亮筆下,道理雖然沒錯,實踐中卻出現重大偏差
諸葛亮治蜀的真實效果如何,這句成語揭曉答案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