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田利輝: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是產融協同

田利輝: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是產融協同

實體經濟是金融的根基,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金融虛擬化則反其道而行,資金出現空轉,資產泡沫不斷膨脹,金融脆弱性問題凸顯。在2017年7月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以及「回歸本源、優化結構、強化監管和市場導向」四項原則。防止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是金融工作的永恆主題。產融協同是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

1

金融本質是服務實體經濟

貨幣本質上是所有者與市場關於交換權的契約,是服務於實體經濟的價值尺度、 流通手段、貯藏手段和支付手段。作為人們在不確定環境中進行資源跨期最優配置決策的行為,金融是藉助貨幣整合資源、實現價值和利潤的等效流通。金融的本質是為實體經濟服務。離開這一本質,金融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現代市場經濟是信用經濟,經濟主體通過金融手段高度整合和有效配置經濟資源,從而推動經濟發展。在市場經濟中,勞動力、土地、自然資源和技術等是以貨幣進行計價和交易的,並能夠通過金融手段將未來的利潤貼現為當期的價值,從而推動資源有效配置在有前景的行業和企業。貨幣和金融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反過來,金融和金融市場的發展促進著生產力的大發展。200多年來,人類財富出現了迅猛增長。財富的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源於科技發展,而科技發展則依賴於金融對於未來財富的當期變現,從而引領經濟資源湧向新科技和高科技領域,推動創新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因此,金融自誕生以來,就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金融業的初心和使命是服務實體經濟,提升人民美好生活的質量。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金融是實體經濟的血脈,為實體經濟服務是金融的天職,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範金融風險的根本舉措」。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全面提升服務效率和水平,把更多金融資源配置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和實體經濟多樣化的金融需求。

2

金融自由化帶來資金空轉

20世紀70年代,針對當時發展中國家普遍存在的金融市場不完全、資本市場嚴重扭曲,以及患有政府對金融的「干預綜合症」問題,美國學者羅納德·麥金農和愛德華·肖論證了金融深化與儲蓄、就業和經濟增長的正向關係。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經濟欠發達是因為存在著金融壓抑現象,因此主張發展中國家以金融自由化的方式實現金融深化,促進經濟增長。金融自由化理論主張改革政府對金融的過度干預,放鬆對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限制;增強國內的籌資功能,以改變對外資的過度依賴狀況;放鬆對利率和匯率的管制,使之市場化。金融自由化主要包括利率自由化、合業經營、業務範圍自由化、金融機構准入自由以及資本自由流動。金融自由化也意味著監管的放鬆。我國的利率市場化、混業經營、業務範圍擴大和放寬對金融機構牌照的管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金融自由化的體現。同時在金融創新推動下,我國民間金融機構快速增長。自2012年開始,我國降低了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門檻,發放了大量金融牌照,從而湧現了一批民營銀行,推動了金融衍生品、大資管等一系列金融創新。

與此同時,由於人口紅利已然消失、產業結構未能成功轉型升級,國內實體經濟的投資邊際回報率不斷降低。在金融機構眾多、社會融資規模擴大的情況下,央行難以利用貨幣政策引導資金走向,調控實體經濟發展。在一度寬鬆的貨幣政策背景下,出現了「貨幣消失之謎」,甚至產生了「錢荒」。從金融機構經營角度看,「錢生錢」的資金空轉方式最為快捷和相對安全,是競爭的有效方式。即便資金最終進入了實體經濟,經過層層倒手,企業融資成本早已高企。

3

資金空轉加劇資產泡沫

資金空轉使整個資金周轉鏈條被拉長,實體經濟出現了「貸款難」和「貸款貴」現象。融資成本的高企進一步降低了實體企業的利潤率,隨之也降低了資本投資的邊際回報率,進一步使資本對實體經濟敬而遠之,直接或間接通過資產管理等多種渠道,進入房地產市場、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衍生品市場等金融領域。甚至不少企業也「脫實入虛」,將企業的經營資金投到房地產、股票市場或私募基金,乃至購買理財產品,加入資產管理行業,或向國外轉移。

金融市場具有天生的脆弱性。資產價格的不正常波動或過度波動,積累了大量的金融風險,極易引發危機。凱恩斯提出,投資取決於投資者對未來市場前景的心理預期,由於缺乏可靠基礎,其不確定性易致資本市場劇烈波動。

大量資金湧入金融市場,必然推高房地產、股票、藝術品等的價格,投機導致資產泡沫迅速膨脹。投機性泡沫發生時,價格往往快速攀升,帶來市場參與者對於價格進一步上升的預期,更多資金的湧入會推動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形成自我實現的正反饋過程。一旦市場意識到沒有實體經濟支撐、僅靠資金推動的牛市難以持續,就會形成與原來相反的預期,聚起使市場價格回歸理論價格的市場力量。這時價格可能急劇下降,導致泡沫破滅,往往以金融危機或金融風暴的方式收場。這也可能由於貨幣政策從寬鬆轉向緊縮,或者監管政策突然從嚴,導致資金流向改變,帶來資產價格從高位的迅速跌落。

明斯基認為,銀行等金融機構具有內在的脆弱性。在經濟形勢下行或者金融市場劇烈波動的情況下,信息不對稱會導致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存款者的「囚徒困境」可能引起存款市場上的銀行擠兌。有學者認為,金融自由化在相當程度上激化了金融固有的脆弱性,暴露出金融體系內在的不穩定性和風險。

4

善用金融工具發展實體經濟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各級金融監管機構也採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金融監管,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維護了金融安全和穩定。然而這並不意味著不允許充分競爭。金融市場天生是波動的,只有公開競爭的金融市場,才能實現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

實體經濟的發展依賴於從事實體經濟的企業的成長,這需要藉助金融手段整合資源,降低成本,提升利潤。堅持脫虛入實,不是不允許實體企業從事金融活動,而是在改革稅收體制、創造優良市場環境的同時,主張實體企業善於利用金融工具來發展實體經濟。只有產融協同,才能夠從根本上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推動中國經濟可持續的中高速增長,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的美好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系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教授)

原標題:產融協同:防範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基礎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責任編輯:黃琲 排版編輯:黃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學者倡議構建中國敘事文化學
20萬年前現代人走出非洲?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