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大腦智庫:我為什麼不贊成你把孩子推給父母、留在家鄉?

大腦智庫:我為什麼不贊成你把孩子推給父母、留在家鄉?

弗洛伊德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人的一生總是在彌補童年的缺失。

缺錢的孩子長大後,會很看重錢;缺食物的孩子長大後,會很喜歡吃;缺衣服的孩子長大後,會很捨得花錢購買衣服;而缺父母關愛的孩子長大後,又會怎麼樣呢?

2017年度《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就曾顯示,按照我國義務教育階段農村中小學生4000萬的總數進行估算,處於留守狀態的學生總數達到2300萬人。也就是說,中國農村中小學群體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兒童。龐大的數據比例告訴我們:世間總是不公,總有一些孩子會比其他孩子提前品嘗離別的苦楚,咬著牙適應父母的缺位、親情的缺失。

對他們來說,每一個春節,都是相聚和離別輪番碾壓的刑罰;每一通電話,都是無法觸及的空洞問候;每一回看見別人家的合家歡場面,都是眼紅過後的辛酸淚。有過留守經歷的人曾這麼感慨,那些曾經得不到的東西,現在不想要了。

沒有父母參與的成長,註定會充滿疏離、孤獨和「被拋棄感」。隨著年齡的增長,那些因為留守而產生的負面影響,會逐步顯現出來……


任何感情都需要用心才能建立起來,任何關係都需要互動方可穩固。更別說親子關係這種血濃於水的緣分,僅憑藉遠隔千里的電話、寒暑假期的短暫相處,是不太能夠發展健全和完善的。

良好的親子關係絕對不是與生俱來的。心理學上,有一種描述親子關係的經典理論依據——「依戀」,通常是指嬰兒和其照顧者之間存在的特殊感情關係,它產生於嬰兒與其父母的相互作用過程中。這種雙向發展的過程,奠定了往後時光里親子互動的方式和基礎。

如何讓孩子獲得安全型的依戀?當孩子發出各種需求信號時,及時給予積極恰當的反應,並要不斷地調節自己的行為,進而很好地適應孩子的需求。研究表明,那些沒有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容易膽怯退縮,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對環境適應力差。顯然,那些被留在家鄉、由祖輩照顧的孩子,很難擁有安全型的依戀,至少比那些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孩子要難太多。對此,有心理專家建議:孩子三歲前母親盡量不要離開孩子。因為0到3歲,是一個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關鍵時期。

知乎上有一篇講述留守經歷的萬字長帖:有一次我爸媽說要回來看我,從得知消息的那天起,我就坐在院子里望著馬路上的大巴車,當我察覺到大巴車好像速度慢下來的時候,我就屏息凝神,而當它從我面前駛過,我內心又布滿失望,然而,沒走幾步,它好像停了下來,我又重新燃起希望,但是最後卻發現,下車的並不是父母。這種情緒上的起伏時常折磨著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何其殘忍。

如果說長帖讓我們走進了留守兒童難以名狀的內心世界,那麼《中國留守兒童心靈狀況白皮書》揭示出的,還有另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11.4%的孩子稱自己父母已經離世,這一比例之高顯然不符合實際情況。「被留下」的怨與恨,讓許多孩子選擇說謊,不惜告訴別人父母離世。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悲哀。

因《致青春》走紅的女演員楊子姍,早期生活中完全沒有所飾角色「玉面小飛龍」鄭薇的活潑與霸道,出道時拒絕參加任何活動,發自內心地抗拒「毫無意義」的社交場合。事實上,一度孤僻到有點輕微自閉癥狀的楊子姍,其實也是留守兒童。

在她出生40多天的時候,父母因為某些原因選擇離開,楊子姍由爺爺奶奶一手帶大。她最怕的就是學校開家長會,因為總能聽到小朋友說的那句「你爸爸媽媽怎麼那麼老啊」。年幼的她,無法辯駁,只能回家哭著追問奶奶,自己的爸爸媽媽去哪裡了。可一看到奶奶眼角的淚,她又發現自己不該問這個問題,因為不想讓奶奶難過。於是,她開始選擇沉默,沉默著接受同學的譏笑,沉默著自己承受傷害。日子一久,她連話也不大愛說了,所有喜悅與悲傷都留在日記本里。

不是有人說過么,「小孩的沉默、隱忍、恐懼以及討好,在麻木的大人眼中,便是懂事」。想來,楊子姍也是個「懂事」的孩子,在本該盡情撒嬌、鬧騰的年紀,「懂事」得令人心疼。

在經濟發展飛速的今天,大部分留守兒童不是缺吃少喝,而是缺乏有效的親子互動與良性溝通,因為無可奈何、無人傾聽,他們慢慢變得「懂事」,性格內向、沉默寡言,承受著本不該由他們承受的生活之重。

當然,也有「不懂事」的孩子,因為缺乏監管和恰當引導,他們自我管理能力越來越差,容易走偏。電影《無人知曉》里就有這樣一幕,單親媽媽第二次離家出走後,孩子們的精神世界一點點坍塌,生活在一步步墜落,老大明不再學習,和壞孩子們整日打遊戲,沒人打掃沒人洗碗,本來還有生活氣息的房子逐漸變得暗淡和髒亂。

由於長久的分離,留守兒童嘗夠了別離之苦,內心渴望和他人建立親密關係的他們,也同樣害怕一次又一次的分開。因為害怕失去,他們不自主地抗拒和他人來往,以減少自己可能會受到傷害的幾率,這是出於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

問題是,一個不敢相信別人的人,又怎能獲得別人的信任?而且,長久壓抑且忽略真實情感需求、規避面對真實的自己,只會讓他們越發小心謹慎。這種小心謹慎會變成一個微妙的東西在他們與他人之間傳遞、放大,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的連鎖效應,讓每個身處其中的人都能感受到交往中的緊張不適,進而嚴重阻礙到他們的正常社交。就像前面提到的楊子姍一樣,缺少正常社交關係網的他們,自然也會出現不善於表達的情況。

此外,還有網友分享自己跟女兒的故事:「女兒的記憶力真的很不錯哦!兩周歲六個月,唯一一次把女兒放老家,我和老公出去旅遊了。女兒現在不能聽爺爺說把她帶回老家,她會說:『我不會回老家的,那次爸爸媽媽把我放老家,他們就去北京玩了!』說的好可憐!以後出去玩一定要把孩子帶上!」

所以,千萬不要覺得孩子小、不記事,缺席的時間可以補回來。你在孩子身上偷的懶,遲早是要還回去的。

不到萬不得已,請不要將孩子推給父母、留在家鄉。如果真的到了萬不得已的地步,不得不把孩子留給老人,請一定要保護好孩子的心靈,把傷害降到最低。比如,可以這樣告訴孩子:「爸爸媽媽很愛你,也很希望把你帶在身邊。但是因為****原因,必須要把你短時間地留在爺爺奶奶(姥姥姥爺)這裡,爸爸媽媽過多久就會回來看你。一旦****條件具備,就會來接你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如果你想爸爸媽媽了,可以隨時給爸爸媽媽打電話、發微信視頻。爸爸媽媽也會在固定時間(比如每周幾天或每天)給你打電話的,爸爸媽媽希望每天都看到你快快樂樂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領勢 的精彩文章:

TAG:領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