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賞櫻花、觀桃花,民國時的上海人卻最愛棉花

賞櫻花、觀桃花,民國時的上海人卻最愛棉花

1929年1月24日,上海《申報》上一條《社會局擬議上海市花》的新聞,引起不少市民關注。該報道稱,鑒於梅花已確定為國花,北平、廣州、天津、昆明等城市相繼議定各自市花,即將成立滿2年的上海特別市也把確定市花提上日程。該事項主管部門社會局初步圈定蓮花、月季、天竹為候選名單,不日將向上呈報,由上海市長最終定奪。

《社會局擬議上海市花》,《申報》,1929年1月24日

當時的上海市長是張定璠。或許是看不上這樣的「小事」,也或許是想顯示出自己的民主做派,2月8日,市政府討論決定,市花一事先由社會局選定若干花卉作為候選名單,交市黨部徵求民意後,再做定奪。

《一零七次市政會議 社會局擬具市花呈請採擇》,《申報》,1929年3月7日

經過前期準備,市黨部宣傳部從4月1日起,將3萬張選票陸續分發各級黨部、民眾團體、並在上海大小報紙刊載3日。原計劃4月15日為徵選截止日期,後又延遲5日。到4月20日為止,共收到有效選票1萬7千餘張,其中棉花得票5496張,超過了之前曾被社會局初定為候選的月季、蓮花、天竹等花卉。

《棉花當選為市花》,《申報》,1929年4月29日

從如今角度來看,棉花成為上海市民的最愛,多少有些難以理解。但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與社會、自然環境,這一結果可謂順理成章。

1929年4月29日《申報》關於棉花當選市花的報道中對此就有解釋:

棉花為農產品中主要品,花類美觀,結實結絮,為工業界製造原料,衣被民生,利賴莫大,上海土壤,宜於植棉,棉花貿易,尤為進出口之大宗,本市正在改良植棉事業,擴大紡織經營,用為市花,以示提倡,俾冀農工商業,日趨發展,達到接觸經濟壓迫之目的,希望無窮焉。

簡言之,《申報》認為:棉花不僅潔白美麗,又是重要的工業原料,廣泛種植,利國利民!必將在民族復興的道路上扮演著重要角色!選她做市花,再合適不過了。

與此同時,上海市民之所以對棉花青睞有加,也源自棉花對於上海的特殊意義。

1929年時的上海,城市規模遠不及如今這樣龐大。如今上海中環線、甚至內環線以內的不少地方,都還是大片農田。而棉花正是最常見的作物。

棉花種植技術傳入現今的上海地區,最初是在宋朝末年。由於土地適宜,加之明朝初年政府扶持,從明代開始,上海地區的棉田面積迅速增長。徐光啟估計,17世紀前期上海地區棉田數量約為100萬畝。而據另一項統計,明末清初,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南匯、奉賢和崇明等縣的棉田面積佔耕地面積7成,已是當時全國最重要的產棉區。

得益於棉田規模的不斷擴大,上海地區在明清時代成為全國棉紡織業中心,獲得「松郡之布,衣被天下」的美譽。進入18世紀,上海棉布開始轉銷歐美,當時外國人稱之為「南京布」。棉紡織業和航運業一同,成就了這座城市最初的騰飛。

黃道婆(1245 ~ 1330年)

今上海徐匯華涇鎮人。少時流落崖州(今海南島),習得黎族先進棉紡織技術、工具,回到故鄉後將之廣為傳播。廣受百姓敬仰。圖為位於華涇鎮的黃道婆紀念館。

1843年開埠後,上海逐漸成為中國近代棉紡織工業的搖籃,滬郊棉花種植規模也隨之進一步擴大。1920年,上海棉花種植面積達到356萬畝。這是個什麼概念呢?約等於現在2個浦東新區的面積!

這樣的規模一直維持到抗戰,之後由於糧食緊缺等原因,上海棉花種植面積有所下降,但仍然是農民最主要作物之一。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滬郊棉田基本保持在100到200萬畝的水平,為上海棉紡織工業提供約25%的原棉。直至80年代初期,走在上海郊區,依舊可見棉花盛開。

上海松江葉榭鄉農民翻曬新棉,圖片來源:《松江縣誌》

進入80年代中期,隨著城市規模的拓展、國家棉花收購政策變化、上海種植業結構調整等原因影響,棉田面積逐漸減少,不少棉田被改種其他作物或開挖為魚塘。到1990年,全市棉田已僅剩不到20萬畝。

從宋朝末年到1980年代末,那朵潔白的棉花在上海這片土地上盛開了700多年,見證、推動了這座城市從最初的小集鎮,成長為明清時期的「東南壯縣」,並在此後一躍成為遠東第一都市。也正因為如此,儘管在如今上海灘已難覓棉花盛開的美景,即使人們對於它的認知也遠不及其他花卉,但作為這座城市歷史的一部分,棉花註定將永遠與上海同在!

本文主要參考資料:

1、《申報》

2、《上海農業志》

3、《上海紡織工業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曹曹和小章章 的精彩文章:

那一刻,抱定不婚主義的她,秒變「恨嫁族」

TAG:小曹曹和小章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