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年度燒腦科幻片《湮滅》,外星智慧與地球女性的精神博弈

年度燒腦科幻片《湮滅》,外星智慧與地球女性的精神博弈

首先要說的是,影片的燒腦程度和敘事節奏未必符合普通觀眾的胃口。但這種畫面精緻,概念上標新立異的硬科幻絕對可以滿足大部分科幻迷和電影愛好者。

個人認為電影科幻的外殼下揭示了人性的複雜和多面性。導演對人性的探討從上一部《機械姬》升華到了這部《湮滅》,震撼程度不相上下。

在豆瓣和知乎看了很多討論,發現沒有人用這個路子來剖析這部電影,但這確是電影里最刻意的表達。

我們說,女人是這個星球上最複雜的生物,而複雜當然不是指生理結構,而是思想行為,敏感脆弱的是女人,陰險毒辣的也是女人。或許在導演的心目中女人和外星生物一樣難以理解,那麼,當外星為止力量造訪地球會和地球女性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這大概是導演的腦洞之一。

因為電影的敘事結合著主角的回憶或夢境,隨著劇情的發展一段一段呈現的,那麼我先梳理一下已知的人物身份和給出的劇情線索。

麗娜,約翰霍普金大學的教授,生物學家。

曾經在陸軍服役七年,丈夫凱恩中士經常執行秘密任務兩人聚少離多,麗娜難挨寂寞並一名已婚同事有染。丈夫有所察覺,在離家前表情落寞的與她道別,此後便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神秘失蹤。

文萃斯,心理學家,南境X區的一名負責人。性格孤僻,工作狂,患有癌症。

凱西謝帕特,地貌學家。女兒死於白血病。

安雅,芝加哥醫護員。同性戀者,曾經酗酒。

喬希,物理學家,劍橋畢業博士。曾經自殘。

這五個女人都有一個共性,她們都經歷了生活的不幸。

麗娜面對的是婚外情,文萃斯面對的是惡性疾病,凱西面對的是親人的死亡,而安雅和喬希,面對的是嗜癮,衝動或壓力。換言之,她們每個人都在眼睜睜看著自己的生活坍塌下去,並用毀滅的形式來釋放精神能量。

說到能量就不得不提本片的主角「外星不明能量體」,這種能量體可以混合生物的基因,能量體散發的能量場從燈塔開始擴散,越往中心走,基因的模仿、混合或變異就越嚴重,甚至可以混合人類的情緒、意識、思維、精神,說白了就是可以折射人性。所以,人性折射是本片的一個重要核心。

我們來解決第一個問題,麗娜的丈夫為什麼自殺。

從劇情給出的線索我們得知,凱恩失蹤一年之久,一年後又奇蹟般的出現在麗娜的眼前,但性情大變寡言少語,在喝上一杯水的時候瞬間發病,在就醫的路上,兩人被南境X基地的武裝人員帶走。

其實導演一直在給觀眾提示,乾淨的盛滿水的玻璃杯不止一次出現在畫面里。因為水也是稜鏡一般的折射體。

凱恩之所以參與這次行動並在閃光地帶逗留如此之久,一是進入能量場會模糊時間概念,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無法面對麗娜的出軌行為選擇了逃避。

在五人小組走進基地發現了桌子上的一張數據卡,播放卡片內容赫然發現一段血腥畫面,凱恩用匕首隔開了一名虛弱同伴的肚子,並且握住了他蠕動的腸子,之後表情淡定不以為然地去洗手。這說明能量場內的人已經開始變異,而他的不以為然說明了他的思緒已經變得癲狂不受控制。

影片的最後,在燈塔里,麗娜發現了一具被燒成黑炭的骨骸和一架攝影機,回放錄像的內容是麗娜丈夫用白磷彈自殺前的遺言,錄像里出現了凱恩的折射模仿體。

凱恩見證了同伴的離奇死亡,也知道自己已經變異,並且清楚自己無法回到曾經的生活中,精神徹底崩潰選擇自殺。

能量場折射的是凱恩逃避和絕望的心態,所以他的模仿體不可能讓他走出燈塔,最後走出去見到麗娜的其實是凱恩的模仿體。

麗娜為什麼走出來了,走出來的,還是麗娜嗎?

我們回憶劇情,麗娜看見自己模仿體的第一個反應是殺不死就逃,但是被追了回來,一來一回,求生欲佔了上風,而能量場折射的是麗娜的求生心態。

至於走出來的是不是麗娜,我想說,是,也不是,無論本我還是自我,多多少少都會因為能量場的折射產生變化,具體變化到生么程度,導演不會給我們答案,影片的最後兩人相擁在一起的時候,眼中都有被能量吞噬後的那團光。

人類的自我創造和自我毀滅並存,這一點,站在當下的時間點上回顧人類的歷史就可以得出結論,但我們不清楚未來的模樣,未知即是恐懼。導演把這層意義表達的淋漓盡致。

在豆瓣上看了名叫ZHN大神的影評,大致意思是說,我們不能用人類的因果思維推斷外星智慧的意圖,作為一個可以改寫並隨意組合基因序列的能量體,他們應該來自更高的維度,他們才是上帝視角才是造物主,所有站在人類視角的分析、解構可能都是片面的、狹隘的。

看過《三體》的人都應該知道什麼是黑暗森林法則,「摧毀你,與你何干」這句話聽起來是不是特別毛骨悚然,所以霍金師傅教育我們,老實低調做人,不要滿宇宙胡亂撩。

PS:我在認真寫影評,轉載請註明出處。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評人萬能的小明 的精彩文章:

TAG:影評人萬能的小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