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菩薩戒之願菩提心的學處

菩薩戒之願菩提心的學處

一、此生令發心不壞的學處

(一)隨念發心的功德而學修。

如《入行論》云:「諸欲出離三界者,宜善堅持菩提心,其餘善行如芭蕉,果實生已終枯槁,菩提心樹恒生果,非僅不盡反增茂。如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剎那能毀諸重罪。智者彌勒諭善財,彼心利益無限量。」「何時為度盡,無邊眾有情,立志不退轉,受持此行心,即自彼時起,縱眠或放逸,福德相續生,量多等虛空。」如果我們自相續真正生起菩提心,那麼即便不做其他的頂禮、轉經等善法,也已經足夠了。

(二)為令正式發心增上,晝夜六時學修發心。

平常也是晝夜六時修學發心:「為了一切眾生,我誓願成佛。」並念些發心的偈頌。從內心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

(三)乃至對損害自己的有情也不生不利益的噁心,學修內心不捨棄哪怕一個眾生。

如果要守持菩薩戒的學處,那麼就要斷除捨棄眾生的噁心,菩薩戒最重的罪就是心舍眾生。如果遇到眾生損害時,內心想:「有朝一日,我有能力利益眾生的時候,也不利益他。」這樣起報復心捨棄他,就真正捨棄了眾生。如果這樣捨棄一個眾生,就捨棄了所有眾生,那麼就捨棄了菩提心。法王如意寶曾經講,在這方面我們好像有點困難,除此以外,其他的菩薩學處我們還是能守持的。

(四)精進於菩提心增長的因——供養三寶等,積集菩提心增長的因——二資糧。

二、他生令不離發心的學處

(一)斷違緣四黑法

四黑法:1、故意欺騙上師、堪布或其他有功德者。

這是從顯宗的角度來講的,不應該欺騙給自己開示取捨的上師,還有給自己剃度、為自己授居士戒、沙彌戒或者比丘戒的堪布,以及其他有功德者,例如利益眾生的善知識等,否則就會造成他生後世生菩提心的障礙。

時至今日,欺騙上師蔚然成風,自以為聰明,還不知道在造罪。例如,有的人供養上師一匹馬,一匹馬本來並不太昂貴,但是他卻聲稱這匹馬是花費上萬元買來的。此時覺得他不供養這匹馬似乎更好,不供養也沒有欺騙罪,供養後這般說謊,反而造下極大的欺騙上師罪。又如,有的人本來沒有辦什麼事,卻在上師面前說,自己辦了什麼什麼事,這樣欺騙上師,也會造很大的罪。

2、對行善的他人說「你這樣行善不好!」令他人後悔。

例如,有人要到五明佛學院去供僧,你在旁邊說:「你不應該到五明佛學院去供僧,你不知道他們的情況,五明佛學院的條件很好,他們衣食充足,你應該到另外比較貧困的、有需要的某某寺院去供僧。」這樣就斷了此人供僧的善根。又如,有人準備放生,你在旁邊說:「放生好倒是好,只是放了後還是被那些漁夫捕殺了。」這樣也是讓別人對行善生後悔心。為什麼呢?你想想,即便被放的眾生最後的結果是被漁民捕殺,但是哪怕延長它三天的生命,功德也不可思議。就以我們人類來類比,如果有人被判極刑將被處死,哪怕能延長他三天生命,這也是很可貴的。所以,不要讓行善的人生起後悔心,不然,一方面斷了他的善根,另一方面自己也獲得了菩薩戒四黑法的墮罪。我們已受菩薩戒的人應小心注意,不要造了罪還不知道。

此外,現在有很多施主造像、印經,我們也要生起隨喜心,不要讓他們後悔。

3、對菩薩以嗔恨心誹謗、罵詈。

並非我們會罵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而是我們不知道哪裡有菩薩,如果不能把口守牢,你所罵的人,說不定就是真正的菩薩。所以,隨便罵人,就可能獲得菩薩戒四黑法的墮罪。恰美仁波切在《極樂願文》中說,無意義地毀謗菩薩,比殺害三千大千世界眾生的罪還重。寂天菩薩在《入行論》里說,一個有菩提心的人,即便眼視眾生都應慈心相看,又豈能惡語相罵呢?

4、欺騙其他眾生,比如大斗小秤等。

這是按菩薩戒的角度來講,屬四黑法的墮罪;按別解脫戒的角度來講,欺騙眾生大斗小秤,已經犯下不與取的根本罪;如果在僧團里造這種罪,那已經是奪三寶財物罪,是接近五無間罪、難以懺悔的罪過。這只是舉了一個例子,實際上凡是欺騙眾生的行為都屬於四黑法。

(二)修順緣四白法

對一切有情,即使命難或嬉笑也不說妄語;不諂誑欺騙一切有情,直心相對;不僅是對上師、堪布等,即便對普通有情,縱使遇到生命危險或者開玩笑也不要說假話。我們言談之間也需觀察,所說話語應是與法相應的法語,否則就墮入十惡業當中。妄語就屬於十惡業;即便是開玩笑,但開玩笑過程中也可能說一些邪見、毀謗的話……

除非能夠真正帶來利他的結果,才可說點方便妄語。佛陀在經典中,也是根據眾生的不同根基講了很多了義、不了義的話。例如,佛對聲聞乘所說某些話語,從大乘角度來看,即是不了義,而那些小乘學法者,不知道這些為不了義,而認為是了義的,似乎佛在說妄語,但是佛是根據眾生不同的根界意樂,為了調化眾生、利益眾生,有時候對眾生不好說好,好說不好。這是為了利他的原因,作為自利就不應說假話。

對一切菩薩生真佛之想而讚歎;我們是不知道誰是菩薩,但是如果不把顯現為善知識的這些上師作為菩薩,那麼又到哪裡去找菩薩呢?所以應該讚歎上師、善知識的功德。

將自己的所化不安置於小乘而安置於大乘法。

——龍多仁波切《開啟深道門扉講記》

(標題為方便閱讀而添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怙主龍多上師 的精彩文章:

怙主法音 何謂邊鄙地?
蓮師會供日的殊勝功德

TAG:怙主龍多上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