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離開了我們15年,為什麼「張國榮」這個符號依然活躍?

離開了我們15年,為什麼「張國榮」這個符號依然活躍?

專業的行業新聞及深度報道,不容錯過

━━━━━━

今天,我們以理性的方式紀念他。

首發 | 銳裘(ID:rachelhui_say)

對榮迷來說,每年有兩個日子是最重要的:4月1日和9月12日。

和往年一樣,一眾榮迷從各地趕來,匯聚在香港文華酒店,為張國榮先生獻上一束花。

這樣的紀念活動幾乎是自髮式的,從百度貼吧獲得的消息,除了香港,包括北上廣等近20個城市都設立了紀念張國榮先生去世十五周年的活動。

紀念活動是他們之間心照不宣的默契。一群相似的人難得聚在一起,聊聊相同的話題,相互關切。分開後,又重新回到各自的生活。直到下一年的再聚首。

今年的香港文華酒店現場 來源:百度貼吧

除了粉絲,每年4月1日,已經成了常規的「熱點」,大家會在社交媒體上發表對他的懷念,今年也不例外。

但現象背後是:藝人這麼多,為什麼偏偏是張國榮值得被大家提起、紀念?

每一篇緬懷文都帶有強烈情感,這篇文章希望是讓你不要難過,帶著好奇心去剖析這個話題。

首先,如果「張國榮」是個「品牌」,我們該如何解讀他?

「品牌」可以是一個產品,也可以是一個人物。品牌的價值體現在它與其他產品對比時,所展現的「不同」,即差異化。

若把每個明星都當作是獨立品牌,那張國榮,的確是中國最有價值的個人品牌之一。他的音樂作品、塑造的人物角色都是極具有個人魅力和藝術價值的,而他的作品同時能代表一個離我們遠去的時代。


經典作品永不過時

內地人對張國榮的熟識一般是電影多於音樂。

豆瓣電影是國內最具有代表性的電影媒介,在《豆瓣電影TOP 250》的排名里,前十名,有9部都是國外影片,唯一一部國內(包括港台)的電影,便是《霸王別姬》。

在豆瓣收錄的所有電影里,排名第二,即華語電影之最

這部94年上映的作品,其藝術造詣,至今在整個華語電影史上都扮演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人物形象之豐滿,敘事結構之細膩。時代背景的渲染,禁忌話題的影射,加上對人性的拷問,在電影中表現的淋漓盡致,卻沒有一絲刻意。

其中,最出彩的、最被津津樂道的,便是程蝶衣這個角色。沒有張國榮,相信就無法成就陳成蝶衣。經典電影作品不會過時,經典角色同樣無法超越,同樣也不會讓人忘記。

張國榮的劇中造型

除了陳程蝶衣,張國榮塑造的眾多角色都讓人無法忘懷,《縱橫四海》的阿Jim、《英雄本色》的阿傑、《春光乍泄》里的何寶榮等。這些經典作品的角色之成功,並不是因為張國榮本人的熱度,而是他的演技和敬業賦予了這些角色鮮活的形象,當回想提起這些角色時,我甚至還能想起電影里他們的一顰一笑。

《阿飛正傳》

在音樂方面,除了經典之作外,值得一提的是生前在紅館開的兩場演唱會。

每年的跨年演唱會是港人獨特的慶祝新年方式之一,通常在年初就會確定是誰。1997年對香港來說意義非凡,由張國榮坐鎮當年的跨年show,可見他對香港的地位。而2000年《熱·情》演唱會則更有爭議性,其中女扮男裝的大膽造型在當時被痛批,可在之後漸漸被業人肯定他引領風潮的魄力。也是在他的帶動下,少部分群體漸漸走出來,被大眾接納。

《跨越97》演唱會

從品牌營銷的角度,張國榮無疑是一塊「金字招牌」,甚至在去世後的十五年,其品牌價值依然有效。在過去的兩年,有三部他參演的電影獲得重映,在幾乎沒有宣傳的情況下,仍然取得了還不錯的成績。

數據來源:貓眼電影專業版

張國榮品牌價值的背後:香港的黃金時代

張國榮的作品串起來,便是一個完整的香港娛樂發展史,那是香港最輝煌的時代,也是一代人的集體回憶。

當時的香港,經濟發達,世界地位高,娛樂產業欣欣向榮。

內地相當一部分70-80後的孩童時代並不富足,資源有限,信息閉塞,對未來深感迷茫,香港影視音樂作品成了他們了解外面世界的重要媒介。香港彷彿成了他們對美好生活的寄託。

銳裘身為重度港樂迷,聽著《風繼續吹》和看《縱橫四海》長大,這完全是受了我媽的熏陶,她是深度榮迷,也喜歡粵語文化,這個普通的上海家庭主婦甚至還沒去過香港,卻簡單說幾句廣東話——都是看電影學來的。

在哥哥去世後,香港也以肉眼可見的速度下沉,至今無法走出低谷,香港的黃金時代也許回不去了,只能永遠活在我們心中,當最後一批接觸過這個文化的人也老去後,張國榮和那個時代的文化是否依然被拿出來紀念?

香港街頭


與當今文化市場的對比

以「張國榮」品牌推出的產品至今仍被傳頌,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是:華語影視大市場平均水平一般。

在2003年後,隨著經濟和政治地位的下滑,香港娛樂圈風華不再,影視日漸式微,神話破滅,再也無法產出8、90年代那些優質作品。可在爆髮式增長的內地市場,我們依然無法獲得數量可觀的優秀作品。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

《一財周刊》每年的商業價值明星榜,今年「流量」成了最大考量因素

這不能怪明星,他們是速食時代下,應市場需求推出的產物,市場的整個價值鏈都被改變了。每個人都想在中獲取利益,而忘記了文化藝術作品的本質。值得被推敲的文化作品越來越少,「PS電視劇」、雷劇越來越多。究竟有多少產品會隨著時代的洪流被留下來?

同時,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明星的商業價值是否持續有效?沒有作品,只活在流量里的明星,他的持久性又有多久呢?


張國榮的品牌時效性有多久?

15年,是相當長的數字了。一個普通歌迷喜歡某個偶像,她也許也經歷了人生的一段段經歷,畢業、結婚、生子…當中有太多變數會讓他放棄喜歡偶像,更何況是一個已逝的明星。

有人說,張國榮如果沒死,大家可能不會像今天這麼珍視他,人性本身便是如此,失去後才懂珍惜。

從個人角度,我倒是希望張國榮這個品牌永遠不會被忘記,他會以更高的地位留存。也許隨著時間流逝,當大家開始弱化商業利益認真做好作品時,新的文化形態會慢慢沉澱出來,它不一定非要是上一個時代的文化傳承,但一定為催生出越來越多好作品。也許對天堂的哥哥來說,這才是他最想看到的。

文章最後,銳裘邀請了身邊的兩位榮迷,一起談談他們的「哥哥情節」。

小走獸(節選):

我喜歡哥哥的時候 他已經去世了,那個時候我讀高中,印象里也是只有喜歡過這麼一個「明星」,並且去參加幾乎每年的41和912祭奠活動,在人大的時候差點辦了他的人大粉絲會。雖然沒有成功但因此也結識了幾個他的粉絲。

他對我的人生態度影響還是比較大的,我高考的那段時間,處於壓力非常大的狀態,每天聽他的歌解壓,還會寫信給他傾訴,這個習慣一直到大學,後來會慢慢沉澱,不太願意對人提起,但是還是會自己一個人看他的電影和書。

我覺得他影響我最大的就是「人生短暫,樂觀堅強」這八個字,以前遇到什麼困難都會心裡默念「哥哥保佑」,好像就能度過一樣,猶如好運氣的象徵,我經常有種感覺:你信不信有神,他就是那個神。

反正所有的感情就是一句:你不曾真的離去,你始終在我心裡。

臭氧化銣(節選):

我是在張國榮去世後開始迷他的,大概只有老朋友們知道,多年前的我是怎麼封魔般地迷戀著哥哥。好長好長時間,我對他的離世滿腔憂鬱而憤憤不平。

我開始疑惑人生的勇氣應該怎麼去表現,放棄生命是不是絕對代表著懦弱和逃避?開始好奇愛情為什麼會發生在同性之間,男性可以代表女性的美么,開始不解生活和藝術的分界線在哪裡,把生命融入藝術真的是偉大的嗎?他作為全部疑惑的開端,成為了我尋求答案的動力。

時至今日,仍有許多問題沒有想通。卻在我的世界裡,有了一面鏡子,反射出好幾個時代的故事,講述世界與他的變化和矛盾。

如今,早已不像過去那樣四處高歌他的才華,只清楚心中柔軟的角落分不給別人。

他,作為我之所愛,給我的,正是愛的教育。

在今天,你是否會以特別的方式紀念他?歡迎底部留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家用攝像頭真的會被破解嗎,該怎麼保護我的隱私?
Spotify上市可能出現的特殊情況,讓投資者們面臨一場「未知冒險」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