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慈禧去世後,她用來做玉棺的和田玉竟被砸掉?

慈禧去世後,她用來做玉棺的和田玉竟被砸掉?

在中國地質博物館新館,一塊長1.15米,高0.90米,厚0.86米,重約2噸的和田青玉(山料),屹然矗立在館內,這塊大石頭在館內的奇石中並不太起眼,但說起它卻是滿滿的歷史感和厚重感,這塊石頭便是赫赫有名的「慈禧和田玉」。

慈禧太后在歷史上以窮奢極欲著名,究其一生可用「譽滿天下,謗滿天下」來概括,但慈禧在收藏方面可謂空前絕後的頂級專家,其眼光之獨到刁鑽,沒有多少人是其對手,她去世之前便要求用新疆出產的和田青玉做一個安葬自己的玉棺,可惜未能如願!

慈禧太后一輩子飽受內憂外患,兩次被迫離開京城逃命他鄉。到了1905年,她好不容易挨過了七十壽辰,知道時日無多,就像千古帝王彌留時的想法一樣,打算找一個自己能夠在萬年後永遠安身的大玉棺。或許是喜歡緬甸綠色翡翠的緣故,慈禧對和田青玉也青眼有加!

慈禧太后御寶青玉璽

於是,這個尋玉的任務就落到了新疆官吏的頭上。但是,和田墨玉河中的仔料塊頭通常較小,無法滿足制棺的要求。毫無疑義,這樣的玉材只有到昆崙山上尋找。製作完整的玉棺需要非常大塊的玉材,所以即便在被譽為「群玉之山」的昆崙山上,要想找到符合要求的玉材也絕非易事。好在匠人們踏破鐵鞋,終於找到了這樣一塊龐大的和田玉山料,它長約三米,寬約二米,厚一米,足足有二十噸。

眾所周知,乾隆和田青玉《大禹治水圖》是中國古玉器中的「巨無霸」,才重約五噸。當年,玉工將這樣一塊玉料從新疆和田密勒運到北京就花了至少三年時間。

據清代一首名為《瓮玉行》的詩記載:運輸這塊大玉料,需要使用軸長11米的特大專車,前面用一百多匹馬拉車,後面有上千名役夫扶把推運,遇到冬天則潑水結成冰道在上拽運,每天只能走七八里地。那麼,運輸這塊二十來噸重玉料又要付出怎樣的代價呢?由於史料的缺乏,不僅運輸情況不明,而且大玉的具體產地也不得而知。我們只能根據新疆和田玉的史料記載,推測慈禧和田玉最可能的產地是西昆崙山中的密爾岱山,就是與《大禹治水圖》山子產自同一地區。

總之,在那個沒有機械工具、沒有公路交通、運輸極為不便的年代裡,匠人們要把這個龐然大物從山上運到山下,再運到京師,可想有多麼艱辛啊!

荒山野嶺,巨大的玉料如何從山上運到山下,再經沙漠運到萬里之外的京城呢?采玉工想出了一個辦法,將玉料的磨光面朝下,用圓木棍作墊,採用棍撬馬拉人推的辦法,前面用幾十匹馬來拉,後面再由上百人推,緩緩驅動玉石前行。到了冬天就採用潑水冰凍的方法製造出一條冰路,將玉料艱難地向前驅動。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當玉料費了九牛二虎之力被折騰到了山下,又好不容易運到千里之外的新疆庫車縣的時候,噩耗突然從京傳來——慈禧太后駕崩!

慈禧駕崩,這對於運玉工人來說可是個天大的喜訊,尋玉、搬運的艱辛讓他們恨透了這個窮奢極侈、大權獨攬的老太后。出於填膺的義憤和出離的憎恨,運玉工人把怒火發泄在了這塊大玉身上了,竟然鬼使神差般地把大玉給砸碎了!

我們知道,軟玉的韌性是自然界天然產出材料中最高的(除黑金剛石外),堅韌到天下無敵的地步,這可不是幾鎚子就能砸碎的。估計大玉之所以被砸碎,也許是這塊重達20噸的和田玉本來就發育了幾條大惡綹(裂隙)的緣故,而不是運玉工人的力氣大。不管怎麼說,反正玉棺工程終止了,大玉被就地砸碎了。

可以想像,那些小塊的、中塊的玉料或被老百姓搬走了,或被扔到河裡去了,最後僅剩兩件搬不動的大玉料留了下來。這兩件剩下的玉料歷經清政府倒台、民國戰亂和共和國成立,一直在半個世紀之後才被庫車縣政府移入縣委大院,作為文物保護起來。

1965年,經由中國地質博物館胡承志先生的協商,新疆庫車縣政府將其中較大的一塊作為禮物贈送給了中國地質博物館,成為這裡的「鎮館之寶」。另一塊略小的,則贈給了新疆地礦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樂藏天下 的精彩文章:

被中國藝術品部國際主管隆重介紹!此件琺琅彩這麼6!
鑒定瓷器先看底!避開假貨,發現真品!

TAG:樂藏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