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散文:母親的織布機

散文:母親的織布機

母親的織布機

文/程健

母親

 感恩

丁毅 

00:00/04:27

母親離開我們已有34個春秋了,那時她才54歲。每當我思念懷想母親時,眼前總要浮現母親當年織布時的辛酸苦累,情不自禁地跑到三樓一間空房裡,來回撫摸陳放著的那架土色織布機。這台全木質結構的織布機,布滿了薄薄的灰塵,唯有那隻織布梭子仍然發出微爍的亮光。這古老的織布機,傳說是逝去的遙遠年代,紡花織紗的袓先黃道婆婆傳存下來的。據說這是區分男耕女織的重要工具。

回首母親的織布機,我在熾烈的太陽底下眺望遠方,彷彿看到母親躬身棉地摘棉花時「汗滴禾下土」的情景;彷彿看到母親鋪曬棉花時衣衫濕透的身影;又彷彿聽到母親踩著彈花機踏板,展布棉籽喂進齒逢,收穫雪白而蓬鬆的一卷卷滾筒棉花時熱汗流淌聲;接著,我在皎潔的明月下俯視,彷彿看到母親把一卷捲成型的大滾滾棉花,有規律地撕成長形花絮小條的快樂;又彷彿看到母親把花絮小條,包裹在一根一米長左右的光滑細圓荊竹桿上,搓成捲筒式軟棉條狀的熟練手藝;我還彷彿看到母親左手轉動紡紗車輪,帶動紡紗車上穿有兩粒紗珠彈簧針頭的喜悅心情;彷彿聽到母親把一個個大大小小的繞線竹筒套在彈簧針上,飛速旋轉時奏出的嗡嗡曲音;彷彿聽到母親右手象張開的翅膀攪動棉條時那清脆的旋律;彷彿看到母親搖擺臂膀,用力拉出長長的紗線纏繞長短不等的竹筒,揮起雙肢時悠然的舞姿……

母親從她和嚴父成家創業之日起,經歷過「三年自然災害」、「人民公社化」、「集體合作社」、「大躍進」、「文化大革命」、「農業學大寨」、「狠抓階級鬥爭」、「以階級鬥爭為綱」等等系列政治運動。母親憨厚勞作,默默耕耘;誠懇澆灌家庭,踏實樸素做人。一生與織布機相依為命。她種植棉花,擊碎三年天災禍難,慈愛撫育兒女;她操控紡紗車,挑戰歷次政治風雲,武裝家庭經濟,超越富裕人家;她利用織布機,戰勝和克服了「割資本主義尾巴」寒心歲月;她在織布機上堅守著希望,翻越重重大山,破除生存中所遇的各方阻力,化解層層矛盾對家庭的衝擊……。

母親紡了30年紗線,織就了30年土布,陪伴了30年織布機。

母親在織布前必須得把數百個,甚至是數千個大小繞線竹筒的線連結成整體,以便裝上織布機操作。她事先把若干個繞線筒上的紗線,用「8」字型線盤子繞成直徑為50厘米左右不等的多線條圈子。然後再把多線條圈子套在倒線車上,釆用紡紗車倒繞在一尺來長的或細小的竹筒上。倒繞線時非常講究。細小的竹筒線包不能繞得太飽滿,否則放不進梭槽,要繞成恰好能放入梭子槽內。那尺把長的竹子線筒,可適當倒繞飽滿一些。再選擇十二米以上不等的院壩,兩頭訂下二至四根木樁,分成兩組排拉紗線。木樁一般選擇比較硬扎的木質,一次用完還可續用。同時在木樁的一側訂下一排排扦子,插入已繞好的稍大的竹筒線鉈。母親用稍長的牛角梳把牽出的線分裂開來。牽出的一把把線條,再轉交另一個助手就一把一把地連結下去,順時針纏繞在兩頭訂好的木樁上,形成一個長長的大繞線圈,直到備用的稍大繞線竹筒用完為止。之後,再根據織布機上的撞擊擋板線孔穿進若干條紗線。織布機撞擊擋板後面,安裝有上下錯開的線路孔簾,分雙層排列其後。兩層孔簾之間相隔一尺左右。連結雙層線路孔簾的拉索接在織布機下面踏板處,另在織布機出入口處橫放一塊厚實的木板,母親就坐在織布機上,雙腳一上一下地踩動踏板,使其雙層線路孔簾周而復始地上下波動,形成上下交叉開口。只見母親織布時雙手幾乎同步,分別交替向左右相反方向迅速地甩送紗線梭槽,雙手又迅速交換拉動擋板撞擊織入的橫向線條。織布機的出口端安裝有卷布筒,隨著母親不停地操作,卷布筒就會不停地轉動。而紗線也隨著不停地操作織布機,自動延續放出,如此循環。織布中難免有斷開的紗線,母親就得睜大眼睛俯身去找出斷開的線條,要找兩端斷頭紗線挺勞神,因為紗線密密麻麻不易發現,全憑眼力慢慢來,有時老半天才能找准。找到後重把兩端接好。通常打結成花疙瘩,才不會滑脫顯得牢靠。有時不小心細緻,兩邊紗線早已斷開,錯過了接錢的機會,織了一截後才察覺,母親會立即停止不能再往前織,非常後悔地又得把織好的那截拆回。如不拆掉重織,織出的土布就會有瑕疵,賣不到好價錢。聽母親說,擋板撞擊力越重,織出的布就越密實,越耐用,越掙錢。那時母親織的是黑白方格九墩布。(即九個小方格組成一個大方格。)當然,也可織出其它的各類圖案,各類色彩,母親只不過大多數日子是為了趕時間,只好織簡便而效率高的九墩布罷了。

記得四、五歲時,每到晚上,母親常常半夜三更借桐油搖曳的燈光,與織布機熬夜到公雞打鳴,通宵達旦,夜以繼日地織布到天亮,雙眼徹夜充滿血絲。兒時的我老是在織布機「哐當、哐當、哐當……」的撞擊聲中進入夢鄉,又從母親彈奏「吱嘎、吱嘎、吱嘎……」的輕音樂中醒來。第二天,母親照樣還要下地做農活。諸如挑糞上坡,下壩撒石灰,地里扯草捉蟲,水田擇稗薅秧。奔磨枷溝割牛草,去爛塘灣打豬菜,到林丈頂、黃土堡砍雜物做青肥。不知疲勞地料理家務,爭搶工分,養育五個子女。一邊在織布機這塊自留山上,種下花草樹木,織就吃飯穿衣生活藍圖;一邊在織布機這片自留地里栽培瓜類蔬菜,耕植豆莢果苗,維繫家庭生計,確保家用開支。母親用非凡的智慧,勤奮的雙手,護佑她的兒女進學堂求學。五姊妹先後讀完小學、初中、高中、大學。她把全身的心血傾灑於家庭這塊厚重的沃土!使家人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兒女們從母親晶瑩剔透的汗水中,吸收了無窮無盡的生機活力……

70年代前的每個風霜雪雨,我們全家七口睡的是九墩布做成的床單,九墩布做成的被褥,秋冬避寒防凍,格外暖和;穿著九墩布縫製的衣服褲子,進學堂實在溫馨和幸福。母親把最慈善的心思紡成棉紗線,盡其所能地包裝她的子女;把最無私的母愛孕育在土布里!母親卻在那潰敗貧窮的年代,自己穿著補疤衣服淌過悠悠歲月……。我們能過上穩當、乾淨、利索的日子,她付出了畢生的精力!時至今朝,我怎敢忘卻那番親情呢?!

雜誌社平台推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作家文學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詩歌:走進枝葉繁茂的森林

TAG:作家文學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