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春夜喜雨

 婷婷唱古文

胡婷婷 

00:00/02:26

清明節是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1

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華民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最早只是一種節氣的名稱,其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與寒食節有關。晉文公把寒食節的後一天定為清明節。在山西大部分地區是在清明節前一天過寒食節;榆社縣等地是在清明節前兩天過寒食節;垣曲縣還講究清明節前一天為寒食節,前二天為小寒食。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時年八節」之一,一般是在公曆4月5號前後,節期很長,有10日前8日後及10日前10日後兩種說法,這近20天內均屬清明節。清明節原是指春分後十五天,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明定4月5日為國定假日清明節,也叫做民族掃墓節。 《曆書》:「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皆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之說。 清明節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

清明節習俗

清明節習俗是指在 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 中華民族 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曆4月4-6日。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1]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 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明節習俗是指在 清明節前後進行的祭奠先人的習慣風俗。 清明節是中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也是 中華民族 認祖歸宗的紐帶,更重要的是認識先輩。看自己的不足,修正自己,帶動後人。感悟人生的價值,去除先輩遺留的干枝枯葉,保留可借鑒的新芽,弘揚正能量。世世代代,清清楚楚的修正日,每年陽曆4月4-6日。 清明節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時又叫踏青節、三月節、祭祖節、掃墓節、掃墳節、鬼節等。[1]它與七月十五的中元節、十月初一的寒衣節,並稱為中國三大著名「 鬼節」。公曆四月五日前後為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氣中,既是節氣又是節日的只有清明

清明節相關的古詩: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孟浩然(唐代) - 《清明即事》

白下有山皆繞郭,清明無客不思家。

高啟(明代) - 《清明呈館中諸公》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黃庭堅(宋代) - 《清明》

才過清明,漸覺傷春暮。

李冠(宋代) - 《蝶戀花·春暮》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

晏殊(宋代) - 《破陣子·春景》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

吳惟信(宋代) - 《蘇堤清明即事》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杜牧(唐代) - 《清明》

中庭月色正清明,無數楊花過無影。

張先(宋代) - 《木蘭花·乙卯吳興寒食》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杜牧(唐代) - 《清明》

庭軒寂寞近清明,殘花中酒,又是去年病。

張先(宋代) - 《青門引·春思》

清明節的故事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poppy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草屋home 的精彩文章:

TAG:小草屋h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