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僅展三天,《八十七神仙卷》首次全卷在央美展出

僅展三天,《八十七神仙卷》首次全卷在央美展出

作為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特殊獻禮「悲鴻生命」之古代名作《八十七神仙卷》真跡將於4月1日首次全卷展出。這也是此幅作品封存10年後第一次對外展出。4月1日下午2時起這幅真跡將展現在公眾面前,但展出只持續至4月3日,為了方便公眾觀賞這幅古畫,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將此三天的參觀時間延長至晚上8時。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八十七神仙卷》真跡屬於絹本白描人物畫卷,長292厘米,畫面主體有87位道教人物白描畫像,其中有3位帶有頭光的主神、10名武將、7位男仙、67名金童玉女由畫面右端向左端行進。畫面沒有任何文字。卷尾附有1948年重新裝裱時的七段題跋,由前至後為:徐悲鴻跋之一、徐悲鴻跋之二、張大千跋、徐悲鴻跋之三、謝稚柳跋、朱光潛跋、艾克(GustarFcke)跋及馮至譯義、徐悲鴻跋之四,加上題跋裝裱全畫總長超過十米。雖然學術界對這幅畫創作年代沒有形成定論,但都一致認定該畫為唐宋時期作品,距今已經千年之久。

年湮世遠的絹畫,其絹絲已朽敗至毫無韌性和筋骨了,往往一個輕巧的動作,甚至是眾人的呼吸都有可能對它造成無法挽回的傷害。而《八十七神仙卷》這幅作品,真跡從未完整展出過,甚至最近的一次展畫(半幅畫展開)也已經是十年前的事情。正因為如此,為了更好地在觀眾面前呈現這幅國寶畫作,避免對之產生破壞,中央美院美術館從展廳空氣、濕度、溫度、安保、展櫃設置等諸多方面做了精心周密的布置,方才得以迎接這幅古畫。

《八十七神仙卷》(局部)

徐悲鴻與《八十七神仙卷》

現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的《八十七神仙卷》至今現身80年,幾乎沒有人不認為這是一件優秀的作品。最先發現此畫的徐悲鴻對它評價極高,兩次傾其所有購買此畫,將它視作自己的生命,認為「世界所存中國畫人物無出其右」,在中國繪畫史上有能力作此畫者,「當不過五、六人」。

《八十七神仙卷》用白描手法描繪了八十七位神仙列隊而行,朝拜元始天尊的內容。畫面以道教故事為題材,純以線條表現出八十七位神仙出行的宏大場景:神將開道,壓隊;頭上有背光的帝君居中;其他男女神仙持幡旗、傘蓋、貢品、樂器等,簇擁著帝君從右至左浩蕩行進。

這是一幅具有傳奇色彩的作品。1937年5月,徐悲鴻在香港購得,賣主是一位德國籍夫人,其父親曾在中國任公職數十年。依畫中人物數量和身份,徐悲鴻將其定名為《八十七神仙卷》,並借張大千之口推定其作者為唐代畫聖吳道子。他在畫後題寫了長篇跋文以記其事,並刻了一枚「悲鴻生命」印鈐於其上,隨身攜帶,不離其身。不料,1942年5月徐悲鴻在雲南躲避飛機轟炸,此畫遭賊竊。幸運的是兩年後此畫又現身成都,徐悲鴻再次以重金購回。1948年他為此畫重新裝裱,補寫被竊賊挖去的跋文,重鈐「悲鴻生命」印,又請張大千、謝稚柳、朱光潛等人題寫跋文。此後,《八十七神仙卷》一直為徐悲鴻所保存。1953年他去世後,夫人廖靜文將此畫捐獻給國家。

然而,與藝術家的讚譽形成強烈反差的是,當今幾乎所有重要的官方編撰的中國歷代美術作品圖集都沒有將它收入其中,也就是說這幅作品並未進入藝術史。箇中原因,或因為《八十七神仙卷》至今「身份不明」有關。由於該畫無題、無款、無印,沒有任何流傳記載,所以其來歷就是一個難解之謎:它到底作於何時?又是何人所作?有人認為它是盛唐吳道子的原作,有人卻認為是南宋人對北宋武宗元之《朝元仙仗圖》(王季遷藏)的臨摹,對同一件作品的時間判斷前後相差竟四、五百年。如今,《八十七神仙卷》被認為是吳道子傳派作品。

北宋武宗元《朝元仙杖圖》

國寶雙胞《八十七神仙卷》《朝元仙仗圖》

與《八十七神仙卷》命運多舛相比,王季遷所藏的《朝元仙仗圖》是標準宋代的高頭大卷,保存得法,絹色尤新,比《八十七神仙卷》更大。《八十七神仙卷》人物造型、構圖均與北宋武宗元所繪《朝元仙仗圖》相同。關於此卷與《朝元仙仗圖》的對比,成為學術界的一個課題。

扶桑大帝線條比較圖,左《八十七》,右《朝元》(李凇論文圖)

最早將兩幅朝元圖進行比較研究的是徐悲鴻。雖然他沒有看到《朝元仙仗圖》原作,但該畫在流落海外前曾以玻璃版印出,1939年,即購買《八十七神仙卷》後兩年,徐悲鴻據印刷品對二圖進行了比較,撰寫《朝元仙仗三卷述略》,此文中,徐悲鴻從繪畫創作的角度對《朝元仙仗圖》提出了兩個重要觀點:一是,《朝元仙仗圖》是臨本,並非創作之原作;二是,《朝元仙仗圖》藝術質量甚差。他甚至說,假若有人以《朝元》向他交換《八十七》,他「必不與」!從行文的語氣可以感到他甚至懷疑《朝元》是否確為北宋名家武宗元作。然而,徐邦達卻認為,兩幅白描風格粗細不同的原因在於作畫目的不同:《朝元》是壁畫的未完工的小樣粉本,《八十七》則是刻意臨仿的正式畫卷。

玉簪線條比較,左《八十七》,右《朝元》(李凇論文圖)

《八十七》比《朝元》精緻細膩,《朝元》比《八十七》簡率粗略,這是不爭的事實。如何看待這個事實?徐邦達和徐悲鴻有不同的解釋。換另一種說法,就可以說《朝元》比《八十七》奔放,《八十七》比《朝元》拘謹。在前一種認識的基礎上,可以說《八十七》更接近唐之畫聖,《朝元》更接近宋之學徒。在後一種認識的基礎上,則得出了《朝元》之奔放更接近唐之「吳家樣」,《八十七》之精細更接近宋之李公麟(晚於武宗元)的結論。

北京大學教授李凇《論與之原位》論證:「《八十七神仙卷》不是作於唐代,而是作於北宋初期。其作者難以考實,很可能會是王瓘或武宗元輩,雖然肯定不是吳道子的原作,但仍然屬於繪畫史上的一流作品。它不僅藝術水平高於《朝元仙仗圖》,而且時間上還要更早。《朝元仙仗圖》不能作為北宋繪畫的『標準器』,它不是武宗元的原作,是南宋的摹本,直接的作者可能是翟汝文。雖然它的宋、元跋文可能是真實的,但並不能掩飾其較低的藝術品質。目前學術界過於高估《朝元仙仗圖》而忽視《八十七神仙卷》的偏見應該轉變。」

註:《八十七神仙卷》全卷展出時間 :4月1日14:00-19:00;4月2日9:30-19:00;4月3日9:30-19:00(每日20:00閉館)

《八十七神仙卷》 佚名 畫心尺寸:30x290cm 裝裱尺寸:34x1443cm 絹本白描 徐悲鴻紀念館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澎湃新聞 的精彩文章:

日美航母南海演練反潛戰,日本軍事介入力度加大
齊木楠雄的第二場災難

TAG:澎湃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