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老子》的邏輯:唯有無私,方能成就其私

《老子》的邏輯:唯有無私,方能成就其私

《道德經》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的邏輯:唯有無私,方能成就其私

老子在《道德經》中,多處提到「長久」,講「久視長生」,講「道乃久,沒身不殆」,講「不失其所者久」,講「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可以說,長生久視是老子最重要的追求之一。

然而這個長久,是長生不死嗎?並不是。假如長生不死才是符合天地之道,那麼人人生而不死,也就不會再有新生命的生存空間,沒有新生命的誕生,也就喪失了「生」這個最重要的道之屬性,也就與道相悖了。

所以真正的長久,是「死而不亡」。身死,但精神不亡。精神長存,也是不會侵佔他人生存空間的。怎樣才是精神不亡?老子在後文中又指出,「子孫以祭祀不輟」。有子子孫孫在祭祀著你,有萬千百姓在紀念著你,那麼也就做到了「死而不亡」。

如何才能做到子孫不斷絕,百姓銘記在心?不自生。老子列舉了一個例子:天長,地久。天地是如何做到長久的?因為它孕育了萬物,有萬物生生不息,則有天地不絕永存。

哪怕真有一天,天地毀滅了,只要它孕育的萬物(人)存在,那麼我們仍然記得有天地,我們仍然銘記自己出自於天地,天地仍然存活在我們心中。

《老子》的邏輯:唯有無私,方能成就其私

而如果,天地專註於自身的生長,不去孕育萬物了,只是用來增加地的厚度,天的高度,專註於成長自己。那麼地再厚,也終有到達極限的那一天;天再高,也終有不能再高的那一天,達到了極致,也就不可長久了。

如同老子所說「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

萬事萬物,都是有極限的,一味成長自身,最終就會碰到那個極限。唯有生之,又生之,子子孫孫更新換代,推陳而出新,生生而不息,這個才是無窮的。

這也是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的道理。把多餘的,用來哺育那不足的,方能生生不息傳承下去。而如果把那些不足的、弱小的當作養料,用來成長那些多餘的,最終結果就是,斷絕了傳承,自身也不能得到長久。

所以聖人,常常把自身放在最後,而專註於成長其他人;常常把得失置之度外,而專註於成全其他人。

《老子》的邏輯:唯有無私,方能成就其私

正因為聖人這樣做,所以別人反而願意把他推到尊位,列於眾人最前方;別人反而願意把他保護起來,得到天下人的擁戴。這不正是因為聖人無私嗎?他的無私,反而最終成全了他自己。

老子從來都不是孤立去看事物的,萬事萬物在他眼中,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倘若用孤立的眼光去看,一個人「成其私」的表現是什麼呢?有錢,有權,有勢,逞強,爭先?

然而如果個人的強大是建立在侵爭他人的前提之下,把他人當作養分進而成就自己,這種「強大」在老子看來,是十分怪誕不祥的的。因為它與人有害,與物有礙,最終必然不能見容於天下,而無法長久。自身都不能長久了,又如何能叫「成其私」?

所以真正的強,在於整體的強。「後其身『,」外其身「,而成就眾人,成就的人越多,自己就越強大。真正的大,在於德性之大。天地有大德,廣育萬物,萬物不絕,則自身不滅,此謂大而強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家大師兄 的精彩文章:

《老子》的邏輯:國家興亡,匹夫無責
孤獨是成事者的脾性

TAG:道家大師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