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懷舊,不止於時尚——中企攝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紀行

懷舊,不止於時尚——中企攝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紀行

也許從現在開始,近現代的中國社會,會第一次為懷舊留出足夠的空間。需要面對殘酷生存鬥爭的民族(簡單地說是1949年之前的中國),是沒有時間懷舊的。低齡化的社會(在2008年之前)是不會懷舊的,因為年輕人不但是向前看的,而且也往往沒有足夠的過往經歷,讓他們去反覆追憶——有追憶才有懷舊。但隨著中國快速步入老齡化社會,當今中國社會不但有了懷舊的物質基礎,也有了讓懷舊產生巨大共鳴的人群。孤立地看電影《芳華》的成功,也許有馮小剛強大的市場號召力等其他原因,但是,當必須把《芳華》放到一個大背景下加以審視的時候,我們卻發現:《芳華》的成功,是因為勾起了許多人對青春(甚至是對他們父母的青春)的遙遠記憶。

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攝影交流分享活動合影。第一排左起:王驊、吳建斌、辛長寶、錢亞明、遲明麗,第二排左起:馮乃桉、賀平、葛抗獻、樹躍進、項晴、吳建斌夫人、朱文華、鄭忠偉、陳峰、韓偉、樂延鋼、羅豐成、北京澳華陽光酒業

位於上海安福路300號的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是能引發中國一代攝影人集體回憶的地方。明顯能夠感受到,此次參加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活動的成員中,有人產生了強烈的懷舊情緒。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的王驊館長(左)在介紹海鷗4B的技術總負責人王宏濤老先生(照片中正在工作的人)的工作照,而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的遲明麗秘書長正在為參觀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的其他成員們拍照

懷舊並不總是引發傷感,尤其是在這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之際,這種懷舊甚至是民族自信的有機組成部分,畢竟當下許多上了年紀的人是改革開放全過程的親歷者和中堅。這種懷舊甚至是時尚的,可以吸引年輕人的參與,就像近期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組織參觀過的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滿滿的陳年往事,卻依然可以吸引時尚的年輕麗人駐足其中。

一對偶然路過來到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的表姐妹,時尚、知性、靚麗,妹妹(右)是新加坡人,卻在進行膠片攝影——也許對她來說,這並不是懷舊,而只是一種復古時尚

中國的第一台照相機誕生於1956年,是北京照相機廠生產的「大來135」,但對於中國照相機工業來說,上海照相機廠以及其出品的海鷗(上海)相機,卻是承載了中國照相機工業的脊樑。許多第一,紀錄了上海照相機廠、乃至中國照相機工業的輝煌,據不完全統計,最多時中國有34家照相機企業,這些企業的許多型號,都是在上海照相機廠研製(仿製)新型號成功後,再照搬過去的。就像「太湖205型」與「鳳凰205型」,除了商標以外,其實與「海鷗205」是別無二致的。而上海老照相機製造博物館,也是以展示上海照相機廠以及海鷗系列為主線,來進行策展的。

中國第一台照相機,是北京的「大來135」。這款相機是仿造前蘇聯相機,而前蘇聯又是仿造德國萊卡相機。北京照相機總廠的前身是由北京大來精機廠與永新、榮淼手工業合作社於1956年1月15日合併而成的大來照相機廠

上海照相機廠的第一台相機則是1958年投產的「上海58-1型」(左)。圖中從左到右分別是「上海58-1」-「上海58-4」四款相機,其中「上海58-4」雙鏡頭120相機,也是老一輩中國人耳熟能詳的經典款式

中國第一台單反相機——上海照相機廠出品的「上海DF」。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單反相機與旁軸相機的區別在於上面有一個塔型結構(「上海」兩字的上方),這是內置的五稜鏡,用以直接從鏡頭中,經五稜鏡反射取景,而旁軸相機需要從旁邊獨立的取景器中取景,故當拍攝近物時,會產生視差

許多國人,是拿著海鷗相機,邁出自己攝影第一步的。海鷗相機承載了一代中國攝影人的集體記憶。在此次活動中,表現最為激動的,也許是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的資深會員,外號「稻城媽媽」的韓偉。他是職業攝影人,現在在四川稻城開設了自己的精品酒店。而他開始自己的攝影職業生涯時,就是用的海鷗相機。一走進老相機製造博物館,他的懷舊情緒就像決堤的江水,奔涌而出,一發不可收拾。一周後約我在北京,聊的還是老相機,再之後,又約我故地重遊老相機製造博物館。

稻城媽媽精品酒店董事長韓偉在交流會上

我們不僅僅短時間內第二次去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而且還呼朋喚友,拉上了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的張躍(左)、央視九套的宮一寧導演(中)一同前往。為全民族保存一份珍貴記憶的地方,值得我們所有人去為之鼓與呼

也許對於非專業攝影者,海鷗相機已經如日上三竿後的晨霧,只在腦海里留下最後淡淡一縷。但是,用海鷗相機拍攝的老照片,卻無疑能夠勾起無數人塵封在心底深處的往事。過去普普通通的,北京種著槐樹的四合院與上海梧桐樹蔭下的弄堂,卻在高速發展的四十年中,漸成珍稀。海鷗相機也許沒有來得及見證我們現在騰飛得有多高,卻著實見證了我們是從怎樣落後的起點,經歷了怎樣的艱辛與不懈,去完成了這鳳凰涅槃般的蛻變。

這台相機既沒有取景器(不是普通的旁軸),也沒有五稜鏡(不是單反相機),顯然不是一台普通的相機。這是上海照相機廠專門為了近距離拍攝中國的核武器爆炸試驗,而設計的相機

500mm長焦折返鏡頭,這是發生珍寶島事件後,應解放軍要求專門定製的。據說是要求在2公里距離上,能分辨出坦克是我方的還是蘇軍的。上海照相機廠以及海鷗相機,就是這樣見證了中國一步步崛起的步伐

時下,老相機與老照片不但足以引發懷舊的情愫,而且也漸成收藏的熱門。據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王驊館長的介紹,在日本東京,有老相機的專營商店,而每當上貨日(一個月兩次),就會有大量藏家光顧,而其中,以中國人居多。而對於收藏者來說,文革期間的,具有鮮明時代烙印的海鷗相機,無疑是最好的收藏標的。

「海鷗501」是文革前一年研製成功的,緊接著的文化大革命,讓原來標誌著「海鷗501」的地方,換成了「為人民服務」(本圖)。再後來,在鏡頭上刻上了「大海航行靠舵手」。這樣打上鮮明時代烙印的相機,無疑會成為收藏界的寵兒

當哈蘇(一種相機品牌)的高管來到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並從背後看到這款相機時,誤認為是哈蘇相機,其實,這是文革期間生產的「東風相機」——名字就有鮮明的時代烙印。這款相機一共只生產了97台,加之研製費、設備費、生產費等成本極高,因此此款相機在世界相機收藏界具有極高地位。

在文革期間生產的相機中,不得不提的是一款名為「東風」的相機。江青是不折不扣的攝影愛好者,也是哈蘇相機的粉絲。但在文革這樣的政治氛圍下,以江青的身份,是無法使用國外的哈蘇相機的,於是就有了仿製哈蘇的「東風」相機。但是,由於當時中國的基礎工業不過關,此款相機的卷片彈簧只能卷10多個膠捲就會斷,因此,在總產量只有97台的「東風」相機中,有5台是供江青使用的,以方便其調換、維修。而另一款文革相機是「紅旗20」,「20」是指為建國20周年獻禮,這款相機僅供新華社等少數單位使用,只生產了271台,也是世界相機收藏界的頂級珍品!

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只選定了兩種相機可以用於航天,一種是尼康,一種是哈蘇。這是上海老照相機製造博物館收藏的,帶有登月標誌的哈蘇登月紀念版相機

其貌不揚的杜卡迪相機。越是對(老)相機熟識的人越是對這個品牌的相機一頭霧水——沒聽說過!但對某些人來說,這是帶有強烈懷舊甚至時尚元素的品牌,雖然他們自己也許並不自知!杜卡迪是義大利摩托車品牌,相機,只是其跨界的產物。甚至說到杜卡迪摩托車,許多人依然會一頭霧水、頭一次聽說,那就說說這個品牌摩托車的出鏡影片吧,那就是《羅馬假日》。格里高利.派克載著奧黛麗.赫本穿梭於羅馬大街小巷的,就是杜卡迪摩托車!

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雖然以國產相機,尤其是上海海鷗相機為主進行的布展,但是,其中不乏國外相機珍貴機型和資料。其中館藏的尼康相機的早期型號以及相關資料,甚至連到訪的尼康公司資深高級技術負責人也不曾見過!徜徉在這裡,尤其是再聽著王驊館長,娓娓道來的相機發展史以及相關的奇談軼事,就猶如穿越了時空的隧道,從完全不同的視角,去體味攝影技術發展,帶給人的無窮樂趣。

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成員吳建斌、陳鋒、賀平、遲明麗、吳建斌夫人、葛抗獻(從左至右)在參觀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的膠片沖印體驗暗房。在數碼技術衝擊下幾乎一度絕跡的膠片攝影,現在卻以一種復古、甚至時尚的方式,受到許多年輕人的青睞。這示範間每周都會吸引許多膠片攝影愛好者前來學習、創作

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的王驊館長在介紹濕板攝影。濕板攝影灰棕色的影調,讓作品充滿了復古、懷舊的調性,而能夠自己製作一張這樣的照片,已經成為當下不少年輕人時尚的業餘生活選項

其實,日本的照相機工業僅僅比中國早十年起步,開始時也是從仿製開始。佳能仿製萊卡,尼康仿製康泰克斯。到現在,佳能、尼康已經可以和當初的老師相比肩的時候,隨著2003年上海照相機廠停產、倒閉,中國的照相機工業無可挽回地衰落了。其實,上海是改革開放前保有民族工業及民族品牌最多的城市,不僅僅是海鷗相機,包括花露水、鳳凰牌自行車、萬年青的蔥油餅乾、……,等等、等等,很多都承載了我們對兒時的記憶。

吳建斌副會長在交流會上發言

辛長寶副會長在交流活動晚宴上

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錢亞明副會長(右)在聽王驊館長的介紹

參加此次活動的理事羅豐成(右)與朱文華老師。朱文華老師是宜興紫砂壺的國家工藝美術師,錢亞明副會長的夫人。由於宜興紫砂壺的中國文化專屬性,這些年發展得異常良好。雖然照相機與宜興紫砂壺完全沒有可比性,但是,將兩者相比較,卻能為中國的民族品牌的成長、壯大,提供一種多維的參照系

座談中的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成員。

英國倫敦藝術大學傳媒大學攝影碩士、攝影培訓導師 馮乃桉副秘書長與大家分享攝影作品。

在交流活動晚宴上

改革開放的四十年,中國的產業格局無疑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有些為新中國工業化進程立下了汗馬功勞,卻先天不足的產業——就像本文的主角,(民族品牌的)照相機製造業,無可挽回地衰落了。但「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更多的產業,卻在這四十年中,強勢崛起,甚至將民族的商業觸角,伸向了遙遠的異國他鄉。就像在此次活動晚宴上,我們喝到的,是在澳大利亞亞拉谷,第一個由中國人擁有的葡萄酒庄——陽光酒庄出品的葡萄酒。陽光酒庄的主人周雲傑先生也正是現在出資保護上海老相機史料的人。

所有參與活動的成員,都對「陽光酒庄」的葡萄酒讚不絕口!(本圖片由陽光酒庄提供)

當我們向前迅跑了四十年,心底里的懷舊情愫不斷翻湧、欲罷不能的時候,我們是否也能同時為那些曾經挑起了中華民族最初工業化重擔的民族品牌做些什麼?即使我們還不足以讓其重振往日的雄風,至少也應該用某種形式,長久地銘刻下這些我們民族曾經的過往。銘記過往,就是在鼓勵當下。上海老相機製造博物館無疑是一個先行者,在這裡,不僅僅有懷舊,也不僅僅是使之成為時尚生活的一部分,或社會文化生活的有機構成,而且能夠通過審視過往,去借鑒得失。期望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能成為上海老照相機製造博物館前行中的同行者。

第二天,部分會員從上海浦東機場出發進行14天的冰島丹麥拍攝行程。

微信名:中國企業家攝影俱樂部

微信ID:cepclub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企攝 的精彩文章:

TAG:中企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