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愚人節,教你察言觀色

愚人節,教你察言觀色

LIE TO ME

2009年初,一部名為《Lie to me》(別對我說謊)的美國電視劇開始出現在電視熒屏上,一時間風起雲湧,掀起一股「 測謊」風潮。今日,恰逢不算節日的節日「愚人節」,為了避免(下次)「被整蠱」,便從面部表情、肢體語言兩個維度教你如何正確「察言觀色」?

研究發現,我們在與他人溝通時,有7%的效果來自於溝通本身的內容,38%取決於聲音,包括語音的輕重緩急、語調的抑揚頓挫,還有55%取決於溝通者的肢體語言,如面部表情、身體姿勢等。因此,在解讀他人的心意時,重要的不僅是他說了些什麼,更要緊的是他如何說。這,也為我們學習察言觀色提供了線索。

線索一:看面部表情

高興了笑,悲傷了哭,憤怒了橫眉冷對……內心的情緒,總會有與相應的外在表情作為呼應。面部表情,其實就是通過我們的面部、眼部以及口部肌肉的各種變化組合,來表現個體的各種情緒狀態。

我們先來看一組嘴的表情吧,當我們表達不滿時,往往會噘起嘴;當我們意志堅決時,則會緊抿嘴唇;當注意傾聽對方談話時,我們的嘴角會稍稍向後或向上拉;而在表達鬱悶和固執的情緒時,我們的嘴角則往往會向下拉;嘴唇不自覺地張著,很可能是因為對自己、或自己所處的環境感到厭惡;而在遭遇失敗後,咬咬嘴唇,也不失為一種自我懲罰,又或者自我解嘲……同樣一張嘴,卻可以表達不同的情緒、情感。這,是否為你察言觀色、揣摩他人心意提供了有力的線索呢?

但需要注意的是,表情有時也會說謊!人們可以對自己的表情進行加工、控制和偽裝。而善於察言觀色的人,往往還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善於觀察對方的「微表情」。

微表情持續時間極短,並不會受到思維的控制,是一種無意識反應。然而,就是如此一閃而過的瞬間,卻能表達我們最真實的內心。

曾經,一位名叫瑪麗的重度抑鬱症患者在就診時告訴主治醫生,想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劍蘭和花貓。提出請求時,她顯得神情愉悅而放鬆,不時地眯起眼睛微笑,擺出一副撒嬌的模樣。令人震驚的是,瑪麗在回家之後,嘗試了 3 種方法自殺,結果未遂。事後,美國心理學家保羅·埃克曼將當時的視頻反覆播放,用慢鏡頭仔細檢視,突然在兩幀圖像之間看到了瑪麗一個稍縱即逝的表情。這是一個生動、強烈又極度痛苦的表情,只持續了不到1/15秒,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微表情」。

目前,微表情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應用於部隊、警局等國家安全機關的工作中,成為識破謊言的重要依據。可想而知,如果你善於觀察並解讀他人的微表情,察言觀色肯定也不在話下。

線索二:看肢體語言

你是否注意到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見的小動作?

當遇到了感興趣的事情時,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微微向前傾身;而當緊張、不安或害怕時,我們則會不停地扭絞著雙手;感到無聊時,我們會來個「葛優躺」,或打呵欠、伸懶腰;而感到不安時,我們則會來回走動、緊握拳頭……

肢體語言又稱身體語言,是指人們通過身體的各種動作代替語言,藉以達到表情達意的溝通目的。談到由肢體表達情緒時,我們自然會想到很多慣用動作的含義。如鼓掌表示興奮、頓足代表生氣、搓手表示焦慮、垂頭代表沮喪、攤手表示無奈、捶胸代表痛苦……

一般來說,肢體語言往往比口語溝通內容更具可信度。換句話說,要偽裝語言符號容易,但要偽裝身體符號就困難得多。與微表情類似,肢體語言通常也是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所以它很少具有欺騙性。在與他人的交往過程中,如果我們能通過洞察對方的肢體語言,捕捉到他真實的內心想法,就可以提高溝通效率,更容易達成目的。

舉個例子:假設你正在與他人商談合作事宜,若對方身體往前傾,態度表現得比較積極,偶爾還摸摸下巴,處于思考狀態,那麼恭喜你,他看起來對合作還是比較感興趣的;如果他注意力不集中,雙手環抱於胸前,這很可能代表他對此項合作缺乏興趣,甚至有點反對。這時,聰明的人就應該及早打住,轉換思路,通過其他的方式、方法重新吸引他的注意。

此外,解讀肢體語言還有一個小竅門,就是「一致性」。例如,美國聯邦調查局在訓練調查員時,強調該看的不只是當事人「做了什麼」,更重要的是「改變了什麼」。例如,對方原本一直低著頭(可能是沮喪、羞愧,也可能是不屑),可是突然因某個問題而抬頭。這個改變,或許就隱藏著破案的關鍵,值得深入解讀。

由此可見,縱使人們有著許多隱秘的心理活動,但在舉手投足間、眉梢眼角處,總會以這樣那樣的方式不經意地顯露出其真實想法。只要我們留心小習慣、小細節,見微知著,終會成為察言觀色、辨識人心的高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數字科技館 的精彩文章:

教育撞上人工智慧,會擦出什麼火花?
比特幣「挖礦」有多費電?

TAG:中國數字科技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