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育兒寶典-父母應教會孩子如何「分享」

育兒寶典-父母應教會孩子如何「分享」

有調查顯示,在小孩成長的過程中,較早學會「分享」的孩子的「快樂指數」比較高,更容易獲得滿足感。下面,我們來看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兩歲的小男孩拿著一輛紅色的玩具小汽車玩耍,他輕輕一推,小汽車跑得好遠,他快速跑到小汽車旁,再把小汽車推回原處。很快,廣場上的小朋友就被吸引過來,他們一塊兒跟著小汽車奔跑。這時,小汽車停在一個小女孩腳下,她正想蹲下摸一摸,媽媽卻對她說:「這是別人的東西,你不要動。」說著,就把小女孩抱走了。小男孩依舊一個人玩,別的孩子則在旁邊羨慕地看著。站在旁邊的男孩的母親面對發生的事,只是淡淡一笑,沒有吭聲。對這類場景,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

上述場景中的兩個媽媽都沒抓住教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機會。現在的孩子多是獨生子女,具有強烈的自我中心傾向。教孩子學會「分享」,可以讓他們懂和諧相處,學會愛別人,從而更好地融入社會。不懂分享的孩子往往獨佔欲強,從不考慮別人的需要和想法,長大後容易形成明顯的性格缺陷,甚至不能正常與人交往。

一兩歲的孩子都知道某些東西屬於自己,不許別人侵犯。隨著價值觀念的形成,他們的獨佔欲和對私物的保護欲更強。在孩子出現「這是我的」意識的萌芽期,開始教孩子學習「分享」比較容易。

父母是孩子最親近的人,孩子不會擔心父母搶他們的東西,也不害怕父母因得不到而生氣,所以,更易於接受和父母一同分享。當孩子吃蘋果時,父母可以說:「你的蘋果可以讓我咬一口嗎?」或在他玩玩具時,詢問能否把玩具給父母玩一會兒。然後,將「分享」的範圍逐漸擴展至其他人。同時,父母要做出表率,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如果父母處處表現得很大方,經常拿出自己的東西幫助別人,或與別人一同分享,自然會在孩子心中留下記憶,不知不覺學父母的樣子做。

上述男孩的媽媽在看到別的孩子對兒子手中的小汽車感興趣時,應該鼓勵兒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在分享過程中,男孩能感受到「分享互動」比「獨自享有」帶來的快樂更多,從而強化心中的「分享」意識。

但是,父母也不能強迫孩子接受「分享」。經常有家長強行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拿給其他小孩玩,結果使孩子傷心、家長尷尬。家長要認識到孩子有自己的想法,不能強迫,只能提醒他們和小朋友一起玩,或提議交換玩具,讓他們自願接受「分享」,否則,只會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無法體會分享的快樂,反而敵視「分享」。而有些孩子天性好奇,看到別人手中的玩具,就想摸一摸,很多家長都和上述小女孩的媽媽一樣予以阻止,其實,這時也是教孩子學習「分享」的好時機。遇到類似情況,父母不妨告訴孩子:「在拿別人的東西前,必須徵得主人的同意,得到允許後,就可以一起玩了。」也可以建議他們拿出自己的玩具和別人交換,等玩過之後,再換回各自的玩具。

總而言之,父母應用自然的方式讓孩子學會「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孩子的能力得到提高,情商也會得到一定程度開發。不管是對父母今後的教育來說,還是對孩子未來的成長和人際關係來說,都是有百利而無一害的,而對獨生子女而言,更是尤其重要。

不是嗎?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聯繫 我們將及時處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