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在革命之都Santa Clara,讓我更愛我的國家

在革命之都Santa Clara,讓我更愛我的國家

從哈瓦那坐長途巴士向南行駛大約4小時,可以到達Santa Clara 聖克拉拉,位於古巴比亞克拉拉省,這裡是古巴最多元化的省份之一。

Santa Clara 聖克拉拉

如果要來描述Santa Clara 聖克拉拉,最確切的詞應該是革命。當年,Che Guevara切·格瓦拉曾在此領導起義軍進行了一場決定性的戰役,解放了聖克拉拉市,也為古巴革命的最後勝利立下了不朽功勛。切·格瓦拉被殺害後,遺骸運回了古巴,就安葬在聖克拉拉。對革命者而言,這座城市是聖地,他們更願意稱這裡為『切格瓦拉市』。

聖克拉拉不大,似乎隨便找個屋頂站上望去,就能將這個小城盡收眼底。聖克拉拉和哈瓦那老城很像,建築受西班牙殖民者所帶來的中世紀歐洲的文化藝術影響,從新古典主義到折衷主義建築風格、從裝飾風藝術到新殖民主義再到新藝術運動風格。儘管建築風格多樣,但也都是三、四層高的小方樓一棟挨著一棟,同樣是色彩的,破舊的。

不寬的柏油路上,偶爾駛過幾輛破舊的老爺車,過往的多半是馬車計程車,座棚里坐滿了乘客。聖克拉拉不是古巴的旅遊大城,遊客沒有那麼密集,所以能更好的感受當地民風。排著長隊的麵包房,花上1cuc就可以吃到2塊不同類型的本土蛋糕,奶油味純而不膩,油酥做的剛剛好。還有當地的百貨商店,醫院,銀行,賣著各種雜貨的小攤,花一上午慢慢逛逛,也許還能淘到中古建交的紀念郵票。

聖克拉拉景點

大部分人來聖克拉拉,基本都是奔著切·格瓦拉來的,來這個『革命之鄉』打卡兩處地點。一處是Plaza de la Revolucion 切·格瓦拉紀念廣場,廣場上建有格瓦拉紀念館和格瓦拉紀念碑,格瓦拉的遺骸就葬在紀念碑下的紀念館內,同時還有和他一起革命的戰友。在紀念館內的石牆上有一顆顆紅星,紅星下面是名字,每一顆紅星的後面安葬著一位英雄,其中格瓦拉的紅星在顯著的位置。

另一處是1958年古巴革命的最後一場戰役的遺址 -Monumento a la Toma del Tren Blindado 裝甲車紀念碑。在1958年12月29日,切格瓦拉領導的游擊隊在此地點炸毀了前政府的物資運輸火車,成為了對舊政權致命打擊。三天之後,1959年1月1日,古巴革命勝利,卡斯特羅領導的新政權成立。

Che Guevara 切·格瓦拉

切格瓦拉本身是阿根廷人,原名叫Ernesto Guevara de la Serna 埃內斯托·格瓦拉·德·拉點塞爾納,但是因為阿根廷人喜歡用一個昵稱『Che 切』稱呼別人,後來就被人們親切的稱為了『切·格瓦拉』。當年身為年輕的醫學系學生,格瓦拉騎著摩托遊歷拉丁美洲,並因親眼目睹了貧窮的無所不在和政治不公問題,於是放棄從醫,燃起了自己的革命志氣和熱情。後來因為政治立場,被流放到墨西哥並在那裡結識了一些古巴人,其中有老共產黨員Raul Castro 勞爾·卡斯特羅,並把格瓦拉介紹給了他的各個菲德爾·卡斯特羅,最終這兩個人改變了古巴的歷史進程。

1958年2月,古巴革命勝利後,切格瓦拉被授予古巴公民身份,擔任古巴政府高級領導人,成為古巴經濟改革的領軍者。但1965年起,對他的流言蜚語越來越多,他辭去了職務,離開古巴到了非洲剛果(金),想繼續他的革命事業。然而因為地域、文化、政治背景、民族等等種種問題,在非洲他並沒有獲得成功,之後1966年,他作為古巴游擊隊的領頭人來到玻利維亞進行反對帝國主義的游擊戰爭。而就在這裡,他被玻利維亞軍方抓獲,最終被殺害。1997年,他的遺骸被送回古巴,最終葬在聖克拉拉。

但是自切·格瓦拉犧牲後,他就成了第三世界自由的永恆象徵,為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的英雄和世界左翼運動的象徵。 他的肖像成為反主流文化、全球流行文化的標誌。忘記從哪裡看到一句話:"文藝青年『膜拜』切格瓦拉,就如同八十年代的青年讀薩特一樣,不懂也要跟丫死磕,死磕不成就買件他的T恤或帽子"。

提到切爾格瓦拉,有人說他帥,摩托旅行加上為古巴幹革命;有人說他是空想主義者,在他身上雜糅了資產階級的浪漫氣質和無產階級的堅定意志;有人說他擁有理想,為了全世界的革命事業毅然放棄舒適的生活;有人說他盲動主義,殺人如麻... 後台有留言說讓我寫寫切格瓦拉和古巴『革命情懷』,我想了一下,還是算了。首先,我其實也沒什麼革命情懷,對這段歷史也只是略知一二也不見得說的全對。再有,畢竟這位歷史上的『革命者』大家對他的理解和評價各不相同,我自有我的想法,但我並不想過多的發表意見。

但不論如何,在他死後的幾十年里,在東西方世界裡他仍是無差別的自由象徵,那個著名攝影師為他拍攝的那張戴著貝雷帽的照片,依舊被稱為『世界上最有革命性最有戰鬥性的頭像』,被認為是一種時尚,一直到現在,這種『時尚』仍未退伍且依然風行。但有多少人知道格瓦拉,真正了解格瓦拉呢?

雖然歷史上對切格瓦拉的評價褒貶不一,但在聖克拉拉還是有一大片切格瓦拉雕塑群和廣場,可見他對於古巴來說,還是一個值得被尊重,敬仰和紀念的人。只是如果切格瓦拉要是能活到今天,看到街上滿是畫著他英俊頭像的旅遊商品,知道現在自己被如此商業化,會有何感想?又或許,他如今要還是在世,可能也不會有這麼多被『敬奉的象徵意義』。

看到中國人就變熱情的古巴老人們

走在聖克拉拉的大街小巷,會遇到很多上年紀的路人,尤其是中老年紀的大叔爺爺輩的人,他們看到你時,神情變得慈和,眼神放光的雙舉起雙臂,像歡呼般的喊China China,你可以深刻感到他們的友好和熱情,和唯獨對中國『遊客』的不一樣的那種親切的感情。現在回想起來時,我依舊無法用文字深刻的描述出來當時的情景和感受。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新中國成立後的第3天,古巴民間團體就給毛主席發來賀電,並表示將要求本國政府與台灣斷絕外交關係,同新中國建交。但是當時的古巴還在巴蒂斯塔獨裁政權頑固堅持同台灣保持外交關係,只能使得1959年前,中古之間保持著非官方交往。1958年古巴革命勝利,Fidel Castro卡斯特羅開始執政,1960年3月中國新華通訊社駐哈瓦那分社成立,卡斯特羅曾對出任社長的曾濤說:『我把你看成中國的大使,我的門向你敞開,我的酒隨時等你來喝』。

1960年9月2日,哈納瓦舉行有百萬人參加的古巴全國人民大會,卡斯塔羅在會上宣布古巴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斷絕同台灣的外交關係。當卡斯特羅拉著應邀出席會議的曾濤的手高高舉起並向全場介紹說:中國的代表已經在這裡了『,全場古巴人們高舉雙手,歡聲雷動。當月28日,中古發表兩國建交的聯合公報,古巴成為第一個與我國建交的拉美國家。

可能正是上面我說到的這段歷史,才能讓我後來理解到,為什麼古巴老人會對中國人如此熱情和親切,為什麼他們會高舉雙臂叫我China,China。經歷過那個年代的古巴人,都已經老去,但他們記憶中,始終有著那段激情澎湃的歲月,始終對我們『中國革命友人』,抱有深厚的友好吧。

與古巴年輕房東的聊天

聖克拉拉的民宿名稱 ,很特別。古巴大部分城市的民宿都統稱為Casa,但在聖克拉拉都叫做Hostel,雖然都可以翻譯為『青旅』卻不是我們熟悉的上下鋪,而就是獨立的住房。

接待我的房東,是一個年紀和我差不多很帥氣的男生,英語很好,除了開著民宿,還經營者一家酒吧。一頭用髮蠟抓過造型的頭髮,穿著polo衫,牛仔短褲,腳上踩著Nike鞋,紋了個花臂,戴著不艷俗的金鏈子,他看起來很現代,和整個城市的風格很不搭。我和他聊了很多,也因此了解了更真實的古巴。

我問:『你的打扮和其他人和不一樣,有些時尚,而且經營著一個簡約風格的民宿,你是古巴本國人嗎,還是去過海外留學。』他說:『我沒出過古巴,雖然古巴旅遊業對外開放,但是其他國家旅遊很難對古巴開放,拿著古巴護照去申請其他國家簽證,很容易被拒簽。通過網路和接觸的住客了解『外面』的世界,我很嚮往,但只能被『困在』這裡。』

他跟我講了很多:遊客喜歡古巴,是因為這裡溫暖的氣候,大海,環境,友好的人,房東... 這些提供遊客享受的,卻正是支持他們生活的。對於古巴人來說,找一份平常的工作,每個月只有大概20美金的收入,這點錢可能只能在古巴生活5天。所以迫使人們出來做副業,有房的做民宿,有車的做出租,再有點本錢的就開餐廳開酒吧... 即使是銀行,郵局工作的這些『公務員』,他們在下班後的生活,也是通過『旅遊產業』來掙錢,政府也不會阻攔。

他繼續說:對古巴年輕人來說,這裡只有生存,沒有生活。其實古巴物價對遊客來講並不便宜,而古巴的物資還是匱乏和單一的。同樣是100歐元,你在歐洲和在古巴消費所享受的質量,是完全不同的,但遊客們卻更願意來這裡『體驗』,而他們就算是掙足了錢,也很難到『外面的世界』去享受生活

他跟我說這些的時候,臉上是那種無奈和無助,這也是我第一次從一個古巴人眼中看到那種落寞。他說,他的父母那代人,還不怎麼上網,不會吸收太多對外界的信息,所以對『物質』並么有那麼大的慾望,可以安然自若的過好原本的生活。但他不能,他每天會刷FB,ins,接待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通過這些『介質』了解和想像外面的世界,他很好奇,也心動,但又很難真的前往,他只覺得自己被困在古巴,日復一日耗著,只能去平衡自己的想法和現實生活...

他也表達很嚮往中國,雖然他不知道中國到底發展成了什麼樣子,但隨著接待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想必不會差,他更多的是羨慕。聊到最後,我其實不知道該怎麼接他的話和繼續聊天,我心情也很複雜。我只能說,相比起幾乎同一時間建國的古巴,很感謝自己的國家,在短短几十年內可以發展到如此程度,便捷發達,可以讓人們有更豐富的生活選擇,和自由出行的權利。跟古巴或者其他第三世界國家相比,我們的發展,真的是個奇蹟。國強,民強,我們在重鑄自己的民族自信。

我也很難想像,如果未來有一天,當古巴的網路真正普及和開放,那呈現在古巴人面前當今世界真正的樣子,對他們來講是否又是一場極大的衝擊,畢竟,現在的古巴,和外面的世界,相差真的太大太大了。也許到那天,古巴的中年人老年人還能選擇繼續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但對於年輕人來說,信息的開放和國家的開放,必定會引起年輕人的動蕩。但凡有一天他們走出國門了,還會想回來建設古巴吧? 還會想回來過苦日子嗎?會不會像我當年去到東歐立陶宛一樣的感嘆,這裡因為年輕勞動力的流失,變得沒有任何生氣,像死城一樣令我感到『絕望』...

我希望未來的古巴,可以從破舊中崛起,又或許依舊是破舊的,也希望仍是色彩的,熱情的,富有活力的...

在告別聖克拉拉的時候,看到路邊的牆上,寫著『Hasta la Victoria Siempre直到最後的勝利』,突然就覺得,革命在古巴沒有停止,這股熱情之火依舊燃燒著,照亮這片土地。

Photo by Skaey

文中歷史圖片 via 網路

關於作者

游旻Skaey,一枚野生的女子。

旅行和寫作,只是一種生活方式。

微博,知乎,馬蜂窩:@游旻Skaey

更多原創文章,歡迎進入公號閱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100城計劃 的精彩文章:

去古巴吧,沒那麼難

TAG:100城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