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大歷史》之漢字

《中國大歷史》之漢字

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自從漢代末年始,就流傳著四種主要說法:源自結繩記事、源自符契、源自卦畫、源自對鳥獸之跡的觀察,其後兩千多年來大多數中國學者普遍接受了這些說法。

在這些關於漢字起源的說法中,最流行的是把漢字的發明歸功於傳說中的黃帝之史倉頡,之所以流行是因為它巧妙地契合了將所有重大發明都歸功於神話傳說的文化特性。這也是一種歷史共性

但是從18世紀到20世紀中葉,一些歐美學者推測漢字起源於外來的楔形文字或者象形文字,然而,中國本土的考古發現支持了中國本土發明漢字的說法,諸如龜甲、陶器或者玉器等長期存在的載體證據,這些證據早於商代的甲骨記錄,也同時表明文字在中國境內可能有不同的起源。

中國學者李孝定是第一個在一系列文章中提出漢字有6000年歷史的有影響的古文字學家;郭沫若在1972年提出陶器符號是漢字的直系先驅,因此也主張漢字有6000年的歷史;之後,這一看法迅速得到了許多中外學者的支持。不過,近些年,大多數學者在作出判斷的時候都更為謹慎,寧可等到可資利用的更為直接的證據的出現,寧願採用更為準確的定義,來說明孤立的記號或符號與文字系統之間是存在一定區別的。

進入1980年代,對於中國岩畫的研究開始興盛,許多狩獵、放牧及生殖和其他宗教儀式、戰爭的圖像,與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發現表現出明顯的相似之處。於是,也有學者認為,岩畫也是文字的一種形式;他們認為在銀川附近的大麥地岩石雕刻上描繪的8453個單獨的圖形中有2000多個象形文字,其中500-800個可以解釋為漢字的初期形態。因為大麥地岩畫的年代是公元前6000-公元前5000年,所以這一觀點也將漢字的起源至少向前推進了2000多年。

對於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符號,有學者認為,最早的應是出自河南北部賈湖裴李崗遺址(公元前7000-公元前5800年),有9個符號出現在8片單獨的龜甲上,有2個符號出現在獸骨上。不過這些符號都是單獨出現,而不是連串出現,一般並不將之視為早期文字。迄今為止,最早被認為可能是文字元號的,是出現在山東淄博岳石文化遺址的甲骨兩面所刻文字「六卜」(公元前1700-公元前1500年),於是有學者也提出了「東夷是漢字的發明者」觀點,並將之視為北辛陶器符號和大汶口象形文字的繼承者,比安陽甲骨文要早大約300年。

中國最早的彩陶出自公元前5500-公元前4800年的老官台文化,已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符號的主要載體就是陶器。陶器符號在全中國的遺址中都有發現,其年代從新石器早期一直到公元前3世紀,可分為三類:象形文字和表義符號(大汶口遺址中的鳥和太陽)、記數及記契符號(半坡遺址)、多個陶器符號(良渚遺址、越人夷人文字)。這些陶器符號的發現,也被一些學者視為可能是文字發明者賴以描畫文字字形的來源之一,不過其自身是獨立存在的,沒有受到文字發展的影響。而且還有一種現象值得關注,即離商代越近,與甲骨文相似的陶器符號就越多。

與世界上知名的兩個古老文字系統——美索不達米亞楔形文字和埃及象形文字一樣,中國文字也有吸收圖畫記事和幾何符號的傳統,不過這兩者與口頭語言之間卻沒有絲毫關係。目前已知,且可證明為大多數學者接受的是最早使用漢字的人是商王的巫和史。如果之後的考古發現證明這一看法是正確的,那就說明漢字起源於宗教和政治,而不像古代美索不達米亞文字那樣起源於經濟。

進一步研究之後,一些學者們也發現了甲骨文其實是具有一定轉錄語言的能力,比較美索不達米亞和埃及文字的演進過程會發現,這種能力只有在經過以世紀計算的長期發展之後才能產生。但是,從另一角度來看,甲骨文的形態、大小和位置都不是固定的,而且象形文字所佔比例要比後來大得多,這表明漢字,很可能是在目前考古所知的甲骨文於公元前1250年首次出現之前,至少一個世紀或者兩個世紀起源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鐘鼎文 的精彩文章:

《中國大歷史》之中國的神話與傳說

TAG:鐘鼎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