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知多D:清明節為什麼吃冷飯
清明是我國民間的一個傳統節日,早在唐代,清明就已成為法定節日。
我國人民有「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據《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這一天,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去上墳、掃墓、祭祖,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懷念。這一天,掃墓是最重要的活動。不過在我國一些地方,至今還保留著清明節吃冷飯的習俗。
清明節為什麼吃冷飯?
下面跟著小編去揭秘晉文公重耳與介子推之間一段鮮為人知的君臣故事↓↓↓
相傳在春秋時代,晉國的君主晉獻公有一個年輕美貌的妃子驪姬。她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將來繼承皇位,就用毒計害死了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逃離了晉國,一路上受盡屈辱。
有一次,重耳他們跑到衛國,衛文公沒有以禮相待。經過五鹿,當地的鄉民也不給吃食,投以土塊,重耳餓得頭暈目眩難以支撐,介子推將腿上之肉忍痛割下烤灸熟了給重耳食用,救其奄奄一息的生命。
在漫漫的逃亡路上,跟在重耳身邊的臣子大多各奔前程去了,只有他舅父狐突的兒子狐偃和少數忠心耿耿的臣子趙衰、介子推等和他同甘共苦,始終不離不棄。他們顛沛流離,歷盡艱辛,終於在19年後回到了晉國,重耳後來成為歷史上很有名的晉文公。
重耳當上了國君就是晉文公。他感恩與他生死與共忠心耿耿的忠臣義士,對他們一一論功行賞,但卻忘記了為他割股獻肉的介子推。
群臣們為介子推喊冤叫屈,上諫不已,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終於想起了在生死線上救自己於水深火熱之中的介子推。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
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
於是,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這時,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燒起時,介子推是大孝子,見起了大火,一定會背上老母親自己走出來的。
晉文公便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去了。
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樑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麼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埋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冷飯。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而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
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清明」在我國是有雙層意思的一天,它既是節日,又是節氣。農諺有「清明前後,種瓜點豆」、「清明穀雨緊相連,浸種春耕莫遲延」,就是說,一到清明春耕播種就要開始了。清明節日的寒食迎來的卻是清明節氣的播種。
碧波衛士 深海青年
微信公眾號搜索「深海青年」
離那片海更近一點
本期編輯:朱小凡
素材來源:網路


TAG:深海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