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你說你長大了,原生家庭笑了

你說你長大了,原生家庭笑了

文/欒晶(公眾號:欒晶)

1

我覺得家是產生憤怒最多的地方。

這個家特指每個人的原生家庭。

而且這些憤怒會在千奇百怪的場景下出現,甚至是很溫情的場景:

比如,年邁的親人不停敦促你吃菜,哪怕你其實並沒有兩張嘴;

比如,你明確表示自己行的情況下,家人還是幫你自作主張完成了這件事;

比如你瘦了,你很辛苦,你離婚了,你工作不順利,親人們會絮絮叨叨,不斷訴說對你的擔心和叮嚀。

另外還有,你生孩子了,你帶著小孩回去,不知道為何就是看著父母怎麼對孩子都覺得憤怒。

我的一個朋友,每年回去都不想開車,因為每當他的父親坐在旁邊,就會不斷叮囑他開車的注意事項,千萬不要撞到人,不要撞到樹。

每當他聽到這樣的叮囑,他就會憤怒到想去撞個人,再不濟也要撞棵樹。

這些憤怒,其實有些莫名其妙,甚至,難以言說。

因為這背後,都是關心和愛,你的憤怒,多少就顯得有些不識好歹。

但我想,這個憤怒最早的形態,一定不是這樣。

2

網上經常有這樣的說法,一個人意識到自己真正長大了,是從父母對自己的態度發生變化開始。

你記憶中的父母對你慣用的態度,開始一點點消失。他們曾經的無故指責、口無遮攔、任意的情緒宣洩,都被小心收起。他們開始在意你的態度。

你有沒有意識到,光是這一點,就足夠讓你憤怒的?

因為他們改變了。

在你和他們相處的幾十年中,你還非常弱小的時候。你無數次渴望他們發生改變:他們能在意你的情緒,在乎你的看法,尊重你的行為。

但最終你放棄了。

因為你是孩子,所以可以不用被看見,相比之下,改變的成本太大。

時間久了,你開始相信父母是不可改變的。

他們不改變,不是因為你不值得,而是他們不可改變——這樣想,構成了你對父母不夠好和不夠愛你的防禦。

但是現在,見鬼的是,他們變了。

不如不變啊。

3

他們變了,打破了你的幻想,你以為過去的幾十年他們這樣對待你,是因為他們就是這樣的人,他們努力過了,沒做到。

你相信他們是愛你的,在乎你的,只是他們做不到。

然而有一天,當你有了力量,你發現父母低頭了。

這一低頭,不是為愛,不是尊重,不是懺悔,而只是換成他們怕了。

在這種時候,父母對你越好,你會越憤怒。

原來你不是做不到,原來你可以做到。

但你不知道自己的憤怒從何而來,你會自責,會內疚,認為自己不識好歹。

4

這是其一。

其二,這個憤怒的最早的形態,一定不是以關愛出現的。

也就是說,你真正感到憤怒的,並不是敦促你吃菜、替你包辦事宜、對你過度擔心。

而是別的。

會是什麼呢?

小的時候,當你一遍遍嘗試說:我已經飽了。

沒有人聽見你。他們想當然地以為你應該再吃一點,於是每次都會強迫你再吃上幾口。

看到你再吃幾口的時候,被滿足的人不是你,而是強迫者。這幫助他們完成「我是一個合格的養育者」的幻想。

我們會經常看到強迫孩子吃飯的父母、爺爺奶奶。當他們強迫孩子吃下飯的時候,眼裡就已經失去了孩子。

而是一個強壯的、健康的他們的後代。

而作為一個人,在那時候的需求,可能只是「今天我就只想安靜地吃顆青菜」,被完全地忽視了。

他們必須為了別人的需求,而去吃更多的飯。

當「吃飯」這件享受的事,來源於本能的事,是為別人而做,這可真是夠掃興的。

假如我連吃飯,都是為了讓你獲得為人父母的價值感。那麼我的樣貌、我的成績、我的品行、我的愛好、我的未來,無一不可如此。

假如我的能力會讓你體驗到作為父母的不重要,那麼我料理自己的能力、撫養後代的能力、工作的能力,無一不在你那裡,作為被擔心的理由。

於是不論我已經長到多大,你仍然會幫我補好那個作為裝飾的牛仔褲的洞。

5

還有一種原生家庭,沒有絲毫的改變。

不論孩子多大,走得多遠,回到家裡,家還是那個家,家裡的人,還是那副暴躁的模樣。

於是你還是會憤怒,你和小時候一樣憤怒。大多數情況下,你和小時候一樣,敢怒不敢言。

不同的是,小時候的你,會啟動各種各樣的防禦機制,以使你在這個家庭中存活。

現在的你,最為有效的防禦就是:反正也不在一起生活,過完年我就走了。

或者:父母老了,他們還是愛我的。

以此度過這個溫暖著你,卻又艱難的新年團圓。

這種情況下,我們只是在回到原生家庭的那一剎那,好像被幼年的時候附體,體驗到那種無力感。而不在一起的大多數時候,你甚至已經忘記了那種無力感。

只是在每年新年的時候,新舊交替之際,反覆體驗舊的憤怒,又反覆用新的生活和希望安慰自己。

6

還有一些人,他們和父母住在一起。

父母幫助他們照料孩子,打理家務,以使得他們在最好的年紀去拼搏事業。

他們明顯感覺到,有了孩子後,有什麼和幼年不同。但是家裡,處處有時光機器,一會兒你覺得你活在現在,你為人父母。一會兒你就掉進時間的黑洞,看見自己變成了一個孩子。

這樣的生活,有時候你會覺得,你是在用憤怒榨取便利。

7

最後還存在一些人,他們沒有和父母住在一起。

他們在外工作,有了情侶,結了婚,有了孩子。鬼使神差,他們會以各種理由回到父母的身邊。

有的是父母幫助照顧孩子,所以住在婆家,有的是兒媳和婆婆不合所以住回娘家,有的是妻子帶著孩子回到娘家,丈夫回到了自己家和父母住在一起。

兩個孩子,各自離開自己的家,有了一個新的孩子,當了父母。完成了一個神奇的任務後,又各自回到原生家庭做回了孩子。

就好像,背上背了一塊莫名的吸鐵石,而磁鐵的另一極,就是原生家庭。不論你要走向哪裡,家永遠是最吸引你的地方。

而那個小家庭中的小夫妻,由於長期不在一起,大多會存在關係的問題。

最慘烈,也最徹底回到原生家庭中的方法,就是離婚,結束小家庭的存在,結束為人丈夫為人妻子的身份,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回到父母那裡做孩子。

他們中有很多人,會覺得生活無力,莫名悲傷,以及若有若無的憤怒。

8

看到這裡,我們會覺得憤怒,會覺得悲傷。

當你感覺到憤怒在流淌,隨之湧起悲傷,你就已經做好了準備。

做好什麼準備呢?認識到從來沒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從來沒有完美的父母,也沒有完美的孩子。

我寫下這一篇略有殘忍的文章,並不是為了讓我們去憎恨我們的父母,傷感於我們的過去。而是,在你承受了不該是一個孩子承受的一切後,此刻你決心承受這一切已經發生,現在你該讓自己長大。

當你在原生家庭中,感受到憤怒,無力,感受到這種憤怒和無力,不僅來源於過去,也在影響著你的現在。

它影響你自己的生活,讓你無法與原生家庭分開。

可能,這個憤怒是在提醒你,也許我們該允許自己長大了。

或者,當你離開原生家庭可以過得很好,回到原生家庭的時候,你還是感覺到憤怒。它也是在提醒你:你在某些時候,變回了一個孩子。

你的憤怒,不屬於現在的你。它是過去的殘留,它通過留在這個家裡的時間黑洞,穿越過來影響你。同時它也在訴說:你不僅在外面是個大人,回到這裡,你也快快長大吧。

長大後的你,有強健的體魄,有賺錢的能力,有你的朋友,你的愛人和孩子。你不用再懼怕任何人,不用再用憤怒,來代替無法言說的恐懼。

因為你不用再恐懼。

9

當做完這一切,你還是憤怒。

那就允許自己憤怒吧。

既然父母不用是完美的父母,孩子不用是完美的孩子,家庭不用是完美的家庭。

你,又何必是完美的你呢?

也許你還喜歡……

了解更多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慧心榮德心理 的精彩文章:

TAG:慧心榮德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