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黃遵憲思想對葉劍英的影響,教育在推動歷史的進步

黃遵憲思想對葉劍英的影響,教育在推動歷史的進步

很多人,以為一個地方出現一個大名人,大思想家是憑空出現的,或者在祖墳風水去尋找原因。

其實,一個地區的文化傳承,思想風俗,往往是一代傳一代,特別是教育的氛圍,思想的氛圍,它是超越宗族派系的,也可以稱之為為文脈。

比如,今天要講一個例子,就是嘉應州黃遵憲和葉劍英的思想傳承關係。

黃遵憲(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漢族客家人,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清朝詩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

葉劍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葉宜偉,字滄白,廣東省梅縣人。中國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久經考驗的共產主義者、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開拓者和奠基人,長期擔任黨和國家重要領導職務的卓越領導人,他是以毛澤東同志和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要成員,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德高望重的開國元勛之一,是我們黨、國家和軍隊的一位傑出領袖,他在九十年的生命歷程中,在無數次的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拯救了無數的生命,也改變了一個國家的命運,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視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來最具影響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從時間交集看,黃遵憲去世之前,葉劍英才9虛歲,葉劍英啟蒙學習的階段,而黃遵憲這段時間剛剛在家鄉辦學,百日維新,戊戌運動的倖存者,又周遊列國,對傳統文化深刻了解,又接觸到當時最先進的政治制度和科學知識。

黃遵憲回到嘉應州,是知識分子的楷模,更是渴望進步的文人和青少年的偶像。

從辛亥革命爆發之後,葉劍英15歲左右才到東山中學上學的階段,葉劍英親自接受到黃遵憲指導的可能性是很低的,但是葉劍英正是來到東山中學學習,思想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這裡有一段經典的往事,他15歲那年考人了梅縣務本中學。當時,廣東軍閥政府教育局司長責令將梅縣另外的4所中學合併到務本中學.由私立改為官辦,改名為梅州中學,撤掉原來的校長,派來一個官方校長。這雖是一個「官辦」學校,但收費反而大大增加,這實質上是官府控制教育,加強盤剝的一個手段。這樣一來,城裡的官僚、富家子弟更是倚仗權勢.欺壓從農村來的學生。 葉劍英對這種情況十分不滿,他邀集了一部分反對官辦和官方校長的老師、同學,毅然脫離梅州中學,把學校搬到葉家祠上課。後來,他們又搬進晚清著名詩人和學者黃遵憲先生講學處的東山書院,葉劍英建議將校名改為「私立東山中學」,得到了教師和學生的贊同。在這件事中,充分反映了少年時代的葉劍英非凡的勇氣。

在東山中學學習的階段,有一位老師起到關鍵的作用,他就是楊徽五。這是一個得到黃遵憲和梁啟超賞識的學者。

楊徽五(1874—1951),梅縣人,清末秀才。其父楊瑛是舉人。楊徽五是葉劍英在東山中學時的國文老師。楊徽五從小聰穎過人,4歲即能背誦唐詩。16歲作《史論》,備受鄉賢梁詩五讚賞。19歲,州試後,知州吳宗批其文曰:「如春花燦爛。童子軍中,安得有此?!」1900年作《千佛塔歌》,深得黃遵憲賞識。其後,楊徽五潛心研究西方歷史,喜讀嚴復譯著《天演論》,以及維新派報紙《時務報》等,對新事物著意探求。1904年,楊徽五被黃遵憲派往日本弘文學院師範科理化班研習,並開始與梁啟超結交,甚得梁啟超賞識,其所作《秋感》詩被刊入《飲冰室詩話》中。1905年3月,黃遵憲逝世。同年秋,楊徽五由日本畢業回國,從事教育救國事業。1913年任梅縣督學局局長。從1915年起,連續13年任東山中學教員及校務委員。

楊徽五很喜歡葉劍英,常常當面給他評點詩文,傳授寫作之道。葉劍英的作文在他的指點下不斷長進。他曾向葉劍英逐句講解《胡笳十八拍》《古詩十九首》,啟發葉劍英重視民歌、民謠,「采詩合樂」。他要求葉劍英熟讀唐宋八大家文章,特別介紹《柳河東全集》,學習柳文的品格和章法,體會柳文「高、壯、廣、厚」,「詞正而理倍」,「言暢而意美」的文風,告誡葉劍英作文切忌「二心(輕心、怠心)」和「二氣(昏氣、矜氣)」。起初,楊徽五感到葉劍英「文勢稍平」,後來經過指點,葉很有長進。一次,他高興地在葉劍英的一篇作文後面,批了「奇峰突起」四個字。

與此同時,湖南地區接受新時代革命思想的關鍵人物,梁啟超先生功不可沒。

這就是教育對歷史的推動,也就是文脈的傳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隱士申子源 的精彩文章:

馬雲的巔峰已經過去了嗎?2018年,沒有奇蹟
活子時有幾個意思

TAG:隱士申子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