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日主播:行超

今日主播:行超

讀者朋友們大家好

今天是2018年4月2日

星期一

農曆二月十七

3月31日,當代著名評論家雷達先生永遠離開了我們。文學界訣別了一位真誠親切的老朋友,《文藝報》痛失一位令人尊敬的好前輩。雷達先生於1978年進入《文藝報》,和《文藝報》有著40年的情緣,在這裡,他以雷達之名開始理論批評征程上的不倦跋涉,從未有過停歇和懈怠,作為陣地和園地,《文藝報》一直受到他的珍視與呵護,每位與他相識的編輯記者都會在心中葆有屬於自己的溫暖記憶。本期節目里,我們將給大家帶來文藝報年輕編輯行超的播報,謹以此表達大家對雷達先生的緬懷與感念。

2012年,還在讀碩士的我作為實習生參與到《文藝報》的工作,第一個認識的作者就是中國當代文學最重要的批評家之一、《文藝報》的老前輩雷達老師。之後的五年多時間中,我無數次編髮了雷老師的作品,每一次刊發之後,雷老師幾乎都會給我打個電話,肯定我的工作或是提出中肯的意見。

在我的印象中,雷老師一直是最親切的長輩,晚輩每一個微小的進步他都會看在眼裡,就在他去世的前一天下午,還曾微信鼓勵我要不斷學習進步,如今想來真讓人動容。可有時候,他待人接物的天真、單純、直截了當,又簡直像個孩子。就是這樣一位令人敬重又天性可愛的老前輩,幾十年來用自己對文學深切的熱愛和守望,不斷參與到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進程中,見證並塑造了這個時代的文學觀念與創作風貌。2014年起,雷老師應邀在我報開設「雷達觀潮」欄目,用他「雷達」般敏銳的觸角掃描中國文學發展的現狀和問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篇章。今天,我與大家分享這一欄目中《時代·技巧·視野——對近五年小說創作的一種觀察》一文的節選,感謝雷老師此生對中國當代文學的奉獻,希望他在天堂依舊能夠笑得像個孩子。

《時代·技巧·視野——對近五年

小說創作的一種觀察》(節選)

雷達

近五年來,小說創作從整體趨向上看,仍然延續著新世紀以來文學創作的發展脈絡,但是,在堅持文化自信,弘揚中國精神和擴展敘述能力上,又發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眾多小說作品生動地描寫了大變革、大轉型時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無比廣闊多樣的生活畫面,呈現出多色調、多方位的文學場景,有些作品能夠達到對生存和生命意義思索的層面;不少作家,文化意識明顯增強,底子厚了,筆觸能深入到一向不被人注意的深層領域。

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如何表述豐富駁雜的現實經驗,如何探尋現代國人的靈魂激蕩以及人生命運的壯闊或奇詭,這一切,繼續構成作家們不得不面對和書寫的一個宏大的精神主題和敘事前景。我感到,以下幾個方面,為近五年小說創作提供了重要的藝術經驗,同時提出了有待繼續深入探索的問題。

第一,在如何把握和表現時代生活、如何深刻體現人民群眾豐富的思想情感變化、特別是如何對現實發言,如何對當下的現實生活作出積極的回應等方面,作家們進行了可貴的探索,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但仍然力有不逮,仍有很多難點需要克服。

第二,關於講好中國故事,不是有個好故事就行了,如何汲取中外文學傳統資源,提高敘述技巧和語言表現力,至關重要,這也是近年小說創作中一部分作家的自覺追求,值得注意。

第三,作家們打開自我身份認同、代際劃分的藩籬,開拓更廣闊的視野,努力表現有機的完整的廣闊的時代生活。代際劃分無疑有一定的合理性,一代代人經歷不同,我們就是這麼一段段走過來的,難免形成代溝,但過於認同自我的「代際」,就可能成為「自限」,成為問題。

中國當代小說已經不僅僅是一國所有,它應該是屬於世界文學的組成部分,因而在人類性、民族性、審美性上如何契合全球化語境,也是不得不深入考慮的問題。

今日主播:行超

行超,1988年生於山西太原,北京師範大學文學碩士。《文藝報》編輯。

《文藝報》由中國作家協會主管主辦,每周一、三、五出版。創辦於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9月25日,是展示名家風采,縱覽文學藝術新潮,讓世界了解中國文藝界的主要窗口之一。

文藝報194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報 的精彩文章:

張煒長篇小說《艾約堡秘史》:思想的純度與深度

TAG:文藝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