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普利茲克建築獎首位中國籍得主

繼上次了解到第40屆普利茲克建築獎得主巴克里希納·多西之後,我們回溯這40年來的所有獲獎者。目光不由得停在王澍的名字上。該獎首位中國籍得主,也是目前為止唯一一位中國籍得主。

01

這位以叛逆著稱的建築師卻一直自稱是「體制外」的建築師。

堅稱自己是個文人,建築設計只是情趣所在。

和王澍交流時,時常會讓人出現錯位的感覺,分不清他究竟是建築師,是文人,或者只是一個生活的觀察者,他的思想無限發散且自由。

大學二年級,他讀各種書,尤其喜歡古書;在很多人對西方建築風格推崇備至的時候,他迷上了中國畫,認為中國畫「是一種哲學性的繪畫,描述了一個天人合一的世界」;當同學們在課堂里拚命學習時,他卻獨自背著包,循著沈從文《湘行散記》提及的每個地方,一個村子一個村子地旅行,一走就是3個月。

02

在正式跨入建築領域後,王澍堅決拋開流行的西方建築學標準,堅守中國傳統的建築風格。王澍說,他厭惡所有高大威武的標誌性建築,他所設計的中國美院象山校區,骨子裡體現的正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一直是弱勢群體,象山校區可以看成是一個弱勢群體以某種自信的方式發起挑戰。」

中國美院象山校區是王澍的代表作之一,造價只有同樣規模工程的一半。設計方案時,王澍對中國美院院長許江說:「你定這麼低的造價標準,還要求達到國際水準,這些我都能做到。我只有一個要求,徹底的自由。」

2007年,象山校區工程完成,裹挾在一片農田裡的那些建築,牆面都不抹灰,院子只造3面牆。「我想恢復一種帶有中國傳統書院氣息的大學。那種書院沒有入學考試,沒有畢業考試,隨時可以進來,隨時可以出去,就像孔子教他的那群弟子。有點理想主義,但它奠定了象山校區的基本氣質。」

03

如果說象山校區是王澍在徹底自由的狀態下完成的,那寧波歷史博物館便是「被摔打、磨鍊出來的」。

2006年,王澍接到寧波歷史博物館的設計工作。「我到現場去考察,給我的是一個完全被拆平的地方,它和周圍所有的東西失去了聯繫,就像寫文章一樣,沒有上下文,我無從下筆。就像是一棵樹一樣,它種在這裡,能夠成活,是需要有理由的。」

環繞四周的是新區,王澍卻想到了帶有厚重歷史感的瓦片牆,他從建造新區拆掉的近30個村莊里,回收了600多萬塊廢磚舊瓦,把超過40種不同尺寸、來自不同年代的舊瓦片,作為建造博物館的原材料。

寧波歷史博物館建成開放後,原定每天3000人的參觀規模,卻連續3個月都人數破萬,當記者問及為何能吸引那麼多關注時,王澍說:「有幾個法國的朋友,去寧波看我的作品,順便到城裡轉了轉,我問他們對寧波有什麼印象,他們說整個城市是沒有回憶的,而去看我的作品的人,都是去尋找回憶的。」

那次我在博物館,聽見有人指著牆壁說,「這塊磚特別像我們家原來那個院牆上的」。我認為這種記憶特別重要,它代表著真正的人類生活的歷史。」

04

關於王澍的設計理念,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用古代工匠的方法來詮釋現代建築

在他講中國美院校園設計的時候說過,中國美院的設計理念來自童寯《江南園林志》里概括中國園林設計的一句話:疏密合宜,曲折有致,眼前有景。他人論及,認為這應該就是王澍設計理念最直接的外化。

普利茲克獎的頒獎詞這樣評價王澍:「討論過去與現在之間的適當關係是當今一個關鍵的問題,因為中國當今的城市化進程,正在引發一場關於建築應當基於傳統還是只應面向未來的討論。正如所有偉大的建築一樣,王澍的作品能夠超越爭論,並演化成紮根於其歷史背景,永不過時並具有世界性的建築。」

用建工英才之眼

觀賞大千世界

文字:高雨茵

排版:高雨茵

審核:蔡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建工藍圖 的精彩文章:

你所不知道的過往
廢墟:另類的建築之美

TAG:建工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