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考霸」的牢騷名作

「考霸」的牢騷名作

人受了委屈,心裡就會不痛快,總是要發幾句牢騷,舒緩一下心情。不同的是,一般人的牢騷也就只是牢騷而已,並不能流傳千古。而牛人就不一樣了,牛人的牢騷也就不是一般的牢騷,成百上千年後還要小朋友們背誦全文,你說厲害不厲害。這到底是誰發得牢騷呢?

韓愈,唐宋八大家坐第一把交椅的男人,一生經歷不可不謂坎坷崎嶇。韓愈雖誕生在一個官宦之家,不過三歲便失去雙親,由兄長照顧撫養。禍不單行,十三歲的時候兄長也英年早逝,只好與嫂嫂相依為命。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韓愈從小立志苦讀,想通過科舉出人頭地,改變命運。

自隋朝設立科舉制度,到唐朝逐步完善制度化。唐朝科舉考試選拔人才非常嚴格。據統計,整個唐朝差不多三百多年的時間,只錄取了四千多個進士,平均一年只有十幾個。而整個宋代也是差不多三百年的時間,錄取的進士人數約四萬人,這差不多10倍的錄取率。(如果簡單理解的話,就想想大學擴招的例子)所以也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意思是說進士科太難了,即使是五十歲的人考中也算年輕的。

韓愈從20歲開始參加科舉考試,一連三次,雖然每次自我感覺良好,只是每次都不對主考官的口味,三次都名落孫山。等到第四次考試的時候他終於轉運了,當年的副考官梁肅是他哥哥的好友,一來念些當年的交情。二來梁考官比較喜歡韓愈的文章和文學觀,於是積極在主考官面前吹風。於是韓愈終於得償所願,成為進士。但別急著「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我大唐朝用人可不是那麼簡單的,不僅進士考試錄取率非常低,而且就算是考上了進士也不一定就有官給你做。所以韓愈只是邁過了第一道門檻,要想做官,再來參加個博學鴻詞科考試吧。

如果說科舉考試算是hard模式,那麼博學鴻詞科就給你調到very hard模式。我們的韓愈大神,雖然文章寫得頂呱呱,但第一次就掛了。還好我們的韓愈不是一個隨隨便便就放棄的人,他又參加了第二次,結果又掛了。俗話說,事不過三。不過俗話也僅僅是俗話而已,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第三次考試韓愈仍舊是沒有通過。考了七八年試還是沒得到一官半職,沒面子事小,解決不了個人待遇問題事大。畢竟,自己都老大不小了總不能在京城一直當個「北漂」吧。於是猴急之下,他在兩個月內給當朝宰相寫了三封自薦信,說自己「遑遑乎四海無所歸,恤恤乎飢不得食」(沒地方住了,沒東西吃了),請求賞個一官半職的。不過「總理」很忙的,不會隨隨便便給一個「大學生」回信的,所以韓愈的信每次都石沉大海。

胸中鬱結,於是奮筆疾書,作《雜說四(馬說)》,隱晦批判當權者不識人才,抒發自己懷才不遇的悲憤心情。話說回來,韓愈畢竟真的是人才,後來事實證明人家文有文采,武有武略,有資格發這些牢騷之語。若身無本領,還大呼懷才不遇就有些貽笑大方了,這是對後人的警醒吧!下面重溫經典:

雜說四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祗辱於奴隸人之手,駢死於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現,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才,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阿獃的李子 的精彩文章:

TAG:阿獃的李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