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款) 茅屋風清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四七·八厘米 橫七三·二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有些畫如《茅屋風清圖》、《高山奇樹圖》、《雪山行旅圖》等,畫得很好,構圖與一些唐寅的畫也很相似,但細觀發現所畫之樹與唐寅有明顯區別。唐寅的樹,不僅種類繁而且變化多,而這幾件作品雖造型很好,畫得很有功力,但不僅種類少而且缺少變化,是一種很精熟的套子,缺少了作畫時的情感。山石皴法斧劈用的自然而細筆長皴少,而且還缺少了書法用筆的柔韌。要比唐寅的皴法剛硬些,是周臣畫法向唐寅面貌的靠攏。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款) 高山奇樹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二二厘米 橫六五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款) 雪山行旅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二二厘米 橫六五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陶潛賞菊圖》,無論山石皴法,還是林木的根葉枝幹以及人物,畫的水平並不低,但南宋院體風貌繼承多變化少的特徵望而可見,筆性與唐寅區別更是明顯,而與周臣完全相同,驗其款題書法又都似四十歲以後的真跡。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云:「聞唐六如有人求畫,若自己懶於著筆,則倩東村代為之,容或有此也。」後姜紹書《無聲詩史》從其說而語氣更肯定。從上述四件作品看,周臣為唐寅代筆事是完全可以證實的。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款) 陶潛賞菊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三八·二厘米 橫六七·五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下面再介紹一件技藝高度成熟,風格完全定型的代表性作品《悟陽子養性圖》卷。此圖在《石渠寶笈·續編》著錄稱「唐寅文徵明書畫合璧卷」,遼寧省博物館入藏後改稱「悟陽子養性圖」,卷後文徵明正德九年九月書《悟陽子詩序》言及:「一時知公者咸為詠歌其事,而余獨衍其意為敘。」則知此卷同《貞壽堂圖》卷一樣,原為贈悟陽子的詩文卷。文徵明未言及圖事,可知此時還沒有圖,此圖是在文徵明作序之後,悟陽子本人或其子孫求唐寅補畫的。按是歲唐寅應寧王之聘前往南昌,據何良俊記,唐寅在豫章(即南昌)「居半年余」。張珩先生曾記唐寅《開元寺詩帖》云:「仆自去歲游廬山……不意留頓在豫章,三月中旬得回吳中矣,所謂興盡而返也。」那麼以唐寅在南昌「居半年余」算,唐寅最晚在正德九年九月已經離開蘇州了。何況他在到豫章之前,還遊了廬山等地呢。因此此圖必作於正德十年三月之後。正德十年,唐寅四十六歲。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 悟陽子養性圖卷 紙本水墨 本幅縱二九·五厘米 橫一〇三·五厘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 悟陽子養性圖卷 局部

此圖畫法精妙,坡石皴法如歸類,亦當在亂柴披麻之間,細勁柔韌,是唐寅獨創。樹木種類不一,榮枯交映,姿態變化,有很強的寫實本領而又雅緻經典,極具韻律感。屋宇簡樸而人物閑雅,整個畫面或有實景,而經藝術化濃縮提煉到精緻之極。唐寅所畫之樹,有些甚似精雕細琢多年培養的既小中見大而又古樸自然的樹樁盆景。但精工之極卻仍是書法用筆,可以說這一點在歷代的文人畫中是絕無僅有的。這種極見功力又毫無刻露之習,筆法溫潤醇厚的園林景緻、山水人物結合的畫卷,還有《毅庵圖》等。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 毅庵圖卷 紙本設色 本幅縱三〇·七厘米 橫一一二·八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 毅庵圖卷 局部

唐寅的山水畫,絹本較多,或更能表現其爽麗明快的風格特徵。

《山路松聲圖》軸,淡設色,從詩題中的「女幾山前野路橫」,可知所畫是女幾山景色,他早些年曾畫過《春遊女幾山圖》軸,兩圖構圖互為左右,畫家似乎要給我們從兩個方向觀看此山,其實畫家畫的是胸中丘壑。此圖畫長松峻岭,飛瀑流泉,隔水遠山對峙,一人立山澗橋上,似聽泉松合鳴,一童攜琴隨後。畫法李唐而又改變了其剛硬刷掠的斧劈皴法,而施之以清勁柔韌的細筆長皴,筆勢飛動俊爽中寓雄健之勢。自題:「女幾山前野路橫,松聲偏解合泉聲。試從靜里閑傾耳,便覺衝然道氣生。治下唐寅畫呈李父母大人先生。」行楷書體勢近方而縱橫隨意,當為四十五六歲時所作。有考上款為吳縣知縣李經,任職三年後於正德十二年升戶部主事,其在吳縣正唐寅四十五至四十七歲之時。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 山路松聲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九四·五厘米 橫一〇二·八厘米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落霞孤鶩圖》軸,淡設色,畫水閣依山面水,高柳數棵掩映,閣中一人獨坐,似觀秋水長天,落霞孤鶩,山上草木繁茂。畫面明潔爽麗,山石皴筆較干,更見蒼秀之致。自題「畫棟珠簾煙水中,落霞孤鶩渺無蹤。千年想見王南海,曾借龍王一陣風。晉昌唐寅為德輔契兄先生作詩意圖」。但此圖所繪並非唐代閻都督宴客景象。人們多認為詩中表達的是作者嚮往初唐詩人王勃少年得志之意,而對自己命運的坎坷感到不平。當是從豫章(南昌)歸來後所作。但從「千年想見」云云,可證此時還有所企盼,或就是在南昌所作。從題字書法看,已略為改變了中年的寬博,而更縱逸協調,當為四十六歲左右時的作品,唐寅此時已近於晚年了。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 落霞孤鶩圖軸 絹本設色 縱一八九·一厘米 橫一〇五·四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唐寅晚年山水,宋元人筆墨畫法融會貫通,信筆畫出,全是本家新意。以《雙鑒行窩圖》為例,此圖一改以往的山重水複、林木種類繁多、用筆極具變化的特點,而是刪繁就簡,不避程式化。其中林木只有一種,枝葉疏密,水紋動感幾乎相同,但筆墨清輕,畫面並不顯單調,反而有一種明快勁爽的韻律感。後行書《雙鑒行窩記》五十一行,其書信筆寫來,縱橫任意,全無刻意鼓努,已到「隨心所欲不逾矩」的人書俱老境界。正德己卯(正德十四年,一五一九年),唐寅時年五十歲。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 雙鑒行窩圖頁及自書雙鑒行窩圖記局部 絹本設色 縱三〇·一厘米 橫五五·七厘米 故宮博物院藏

以上是對唐寅山水畫的簡單評述,下面談一件唐寅的枯木竹石。

枯木竹石或蘭竹題材繪畫,是體現崇尚道德和書法用筆完美結合的中國特有的君子畫,是晚明以前文人畫的重要組成部分。唐寅的這類畫雖傳世不多,但不乏精品,《古木幽篁圖》是其代表。前面言及唐寅畫樹的刻意精心,言及像精心培養的盆景,其小中見大、老乾虯枝、懸根似爪、古意盎然,是荒野古樹的藝術濃縮。此圖較之元人,加了背景的遠山、流水、竹林,使藝術的經典美增加了自然和生意,較單獨畫竹的《墨竹圖》取法吳鎮、顧安,更見師法趙孟頫的神韻。枯木則遠宗北宋,近師也不晚於李士行。「作畫貴有古意」是人們喜愛古畫和師法古人的重要原因,因此晚明以後人作畫必題仿某某古人,有人還要不厭其煩的宣說。唐寅畫的「古意」,則完全是憑畫本身表現出來的!

隨心所欲不逾矩——唐寅書畫藝術的大化之境

明 唐寅 古木幽篁圖軸 絹本水墨 縱一四六厘米 橫一四八·二厘米 南京博物院藏


原文作者:王連起(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故宮博物院學術委員會委員。)

原文來源:《紫禁城》2017 年4月刊《唐寅書畫藝術問題淺說(之二)》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紫禁城》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先入為主?趙孟頫《瓮牖圖》作者究竟是誰?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這對帝後天天撒狗糧,甜得不像話!
宿揚高速公路出土的漢代銅鏡(三)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