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周軼君:數據運用仍處於蒙昧時代

周軼君:數據運用仍處於蒙昧時代

大數據恐怖效應又一次推高,最大的社交網路平台臉書遭遇泄露用戶信息的嚴重危機。據報料,甚至有可能直接影響了上一次美國總統選舉。但是,數據運用真的已經到達讓我們無法遁形的水平了嗎?

本周封面故事來自矽谷,我們的特約記者採訪一些業內人士,普遍觀感當然是反對泄露數據,但是這些數據是否就能「操縱美國大選」另當別論。早在2008年奧巴馬選舉獲勝的時候,新聞報道就說他勝在數字團隊。他有一群懂得如何運用社交媒體的年輕技術官員,懂得如何精準投放,贏得人心。當時大家的普遍反應並不負面,甚至是歡迎這種「change」,歡迎新鮮血液新鮮方式帶來的變化。但是到了特朗普當選的時候,這種「精準投放」變成了令人恐怖的數據泄漏,變成了把選民徹底扒光的手段。然而,獲得數據是否能直接影響選票,這兩件事情之間其實還隔了一段距離。其中很重要的事情,就是人的意識是否可以被精準操縱

目前數據的運用,實際還是非常機械、簡單粗暴的。它可以抓取關鍵詞,分析出某種習慣,最終一步是「心理畫像」,畫出你這個人是什麼樣子。可是,這種畫像常常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因為人做出某個行為,導致這個行為結果的心理可能非常複雜,人類的意識到目前為止都沒有能夠獲得科學解剖。浮士德當年解剖無數屍體,希望從中找到靈魂,但是一無所獲。從中世紀到今天,在解剖意識領域,我們並沒有看到突破性進展。這種困惑可以拍成整整一季的《西部世界》。

一個人買某個牌子的汽車,經常去某地消費,在社交媒體上曬什麼電影,迅速可以讓人推出結論,他大概是一個「中產右翼」,那麼數據分析的方法,會推導下一步:這個人恨移民。這或許有60%的概率是對的,但數據無法探知的,或許這個人某天看到一張移民渡輪傾覆的照片,心生惻隱之心。這種情感甚至是他羞於在社交媒體上袒露的。這個人在走向票站的時候,究竟該如何投下那一票,那一分鐘發生了多少心理活動,我們都不得而知。

數據分析至今還是硬邦邦的,它可以用來監控,但無法精準深入我們的內心,那些甚至我們自己都無法控制無法理解的情感。但大數據帶來的恐怖令人不安。今天我們比過去任何時候更接近未來,於是也就更加焦慮——似乎看見了,又似乎看不清,技術的發展很可能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很多人於是告別嚴肅內容,躲進娛樂,或者,等待4月底《西部世界》第二季開播,讓恐怖變得具象,以此消除恐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iWeekly周末畫報 的精彩文章:

注意,如何在春天變美的知識點來了
2047年,我們何去何從?

TAG:iWeekly周末畫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