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創富計劃之楊高升:大字不識年過半百的他,憑什麼學會了開飛機?

創富計劃之楊高升:大字不識年過半百的他,憑什麼學會了開飛機?

創富計劃之楊高升:大字不識年過半百的他,憑什麼學會了開飛機?

當今社會,大部分工作都是青春飯,很多工廠也都把用工門坎設置在40歲,年過40的人面臨著太多的無奈:當工人的,再苦再難也不敢輕易轉行;當農民的,出門打工乾的是最苦最累的活,拿到的是少得可憐的工資。

新知識新技能,似乎也與中年人漸漸絕緣。一句話:人過40,你自謀生路吧!

40歲,其實正是人的精力、閱歷最豐富的時候,難道就真的無所作為了嗎?那些風華正茂的農民就真的只能隨遇而安樂天認命了嗎?今天我們的主人公楊高升,大字識不了一籮筐,卻堅持學科技、用科技,把植保無人機玩得倍溜。

創富計劃之楊高升:大字不識年過半百的他,憑什麼學會了開飛機?

創富主人公: 楊高升/飛手;創富地點 : 高青縣青城鎮;創富機型 : 森萊六旋翼植保無人機

面前的楊高升,幹練利索,精神十足,你絕不會相信他今年已過五十。楊師傅家住高青縣青城鎮,是一輩子和土坷垃打交道的普通農民,現在依然在本鎮最大規模的植物醫院打工,主要負責給淄博、濱州、東營一帶的瓜果種植戶送種苗,他為人熱忱、能說會道,深得老闆的器重。

植物醫院的老闆叫王梅,是遠近聞名的企業家和農業技術專家。2018年,王梅為了拓展農資銷售,從鄒平購進一台森萊無人植保機,看到楊師傅做事謹慎穩重,便安排他去鄒平學習無人機的操作。楊師傅深知自己不識字,沒文化,無人機可是高科技產品,擔心自己學不會、學不好。

可是公司里是一個蘿蔔一個坑,誰都離不開,既然王梅安排自己學習,就是對自己的信任。再說自己年齡雖然大了點,可學好無人機操作也算是一門技術。雖有趕鴨子上架的緊迫,但是無論對公司還是個人都是難得的好事,自己再推辭,就有點不識抬舉了。

到鄒平後,森萊的培訓老師一再叮囑楊師傅不懂的就寫下來,多看多練。

創富計劃之楊高升:大字不識年過半百的他,憑什麼學會了開飛機?

楊高升和他的六旋翼無人機

可楊師傅心想:「我倒是想寫,可也得會啊!」無奈,他只好用心聽,有空反覆觀察遙控器和飛機構造,每一個零件的位置都努力記在心裡。

同時學習的還有附近縣市的幾個80後,學了一天便有人開始進行實地飛行作業了,可楊師傅依然不急不躁的默記著遙控器和飛機結構。同學四人中,楊師傅是年齡最大的,也是學的最慢的,更是培訓老師最不放心的學員。直到培訓結束,楊師傅也只是進行了簡單的飛行訓練,便因為公司人手緊缺被老闆叫回去了。

一周後各地開始了麥苗返青後的除草噴防作業,森萊技術人員擔心學員因學習時間短,缺乏噴防經驗,便不厭其煩的趕赴各地現場指導。儘管如此還是發生了幾起摔機、撞機、損件等小型事故,但是唯獨楊師傅操作的無人機沒有出現任何事故。

緊張忙碌的十幾天噴防作業過程中,楊師傅和搭檔范雲勝小心謹慎,遇到田地里有電線杆、電線塔,或者大樹、溝渠等就切換手動模式到障礙物附近操作。他們雖然一天只做百十畝的工作量,但葯打得均勻,沒出現一次因操作失誤而漏噴重噴、打過界的現象,深得鄉親們的讚譽。

創富計劃之楊高升:大字不識年過半百的他,憑什麼學會了開飛機?

楊師傅打葯,雖然開始似乎有點慢,但又穩又好,算下來他的操作依然是人工噴葯的50多倍,同時還極大地帶動了植物醫院的農藥銷售。

用楊師傅的話說:這個飛機就是好,操作簡單,又快又省力,剛噴了3天效果便明顯看出來了。現在農民不是在外打工就是在外做買賣,平時下班回家累的就像狗一樣,誰還願意背個噴霧器到地里打葯,根本就不夠那功夫錢。現在用我們的飛機我們的葯一畝地才15元,老百姓都說是良心價。遇到小地塊根本就不賺錢,可老闆就是這麼定的,自己再辛苦也得好好乾啊。

楊師傅在王梅的公司工作已經4年了,一直勤勤懇懇任勞任怨,如今又成了遠近聞名的植保飛手,記者問他,有沒有想過自己買一架飛機單幹。楊師傅說,老百姓有句話說的好,得知道自己能吃幾碗乾飯,人家老闆的技術、人脈和雄厚的資金哪是一個小老百姓能比的,再說咱也沒那腦子,干好老闆交代的工作,老闆這些年對自己不錯,人說話做事得從實際出發。

創富計劃之楊高升:大字不識年過半百的他,憑什麼學會了開飛機?

有人說,這個時代拋棄你的時候,連再見也不會跟你說一聲。年齡偏大,絕不能成為無所作為的借口。沒文化不可怕,只要肯下工夫,照樣能夠掌握新科技!

願天下年過半百的農民都能像楊師傅那樣,學科技、用科技,健康快樂地迎接挑戰、活出自我!

(來源 微信公眾號:酷飛無人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讀者微刊 的精彩文章:

八年前的真實目擊——學校食堂二女奪食的驚天火併
就這樣,赤手空拳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業!

TAG:讀者微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