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點 芬蘭是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其中教育質量是芬蘭人的幸福因子之一。與我國幼升小銜接中的家長焦慮,求救各種輔導班導致孩子壓力山大相反,芬蘭幼小銜接卻做到了讓孩子擁有快樂童年的同時,又順利完成幼小過度。下文中,曾為上海教師,現在芬蘭養育兒子,留學于韋斯屈萊大學教育系的文丹,以芬蘭教育觀察者的身份,從政府規劃、學校引領、重視兒童、教育公平,為我們展示了芬蘭幼生小中的「幸福秘笈」。好的教育本質上是相通的,那中國家長的出路在哪呢?

文丨錢文丹 編輯丨李臻

圖片由作者提供


華德福教育創始人魯道夫-斯坦納說過,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兒童早期會經歷兩次重大時刻,讓教育者最為難:一次是從家庭向幼兒園過渡,從父母的臂膀走進老師的手邊,一次是從幼兒園向小學過渡,從無憂無慮的童年轉入以「科目」學習為主的小學。

我們成人定下規則的教育,在孩子面臨生命轉折點的時刻,到底為他做了什麼?

關於幼小銜接,當我打開搜索引擎時,有兩個事件觸動我:一個是幼小銜接的輔導班有哪些,一個是滿屏的家長在問怎麼做。

甚至當我打開中國教育部官網,出現的不是指導各地學校如何採取措施,竟是:我是某某教授家長,我這樣陪孩子做「幼小銜接」。

這兩件事之間有什麼關係呢?有,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當下的中國教育,都把責任「轉嫁」到家長身上。

這兩個,講到底,是一個東西。我們的學校教育,不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在面對兒童需求時的無能。明明知道孩子在「幼小銜接」這樣的過渡期,涉及很多問題,孩子不知所措,家長「為難」無方,我們的教育體制卻對孩子的需求視而不見,不從國家政策、學校舉措上一步步引導,卻反推給家庭教育。

這樣有什麼後果呢?家長舉足無措,求救各種「幼小銜接」輔導班。輔導班利用家長的焦慮,衍化出各種產品。這些輔導班上還是不上,又是家長焦慮的另一源泉。不但孩子的問題沒有解決,家長自身也被折騰的心力憔悴。

所以,「由學校引領」「以兒童為中心」的幼小銜接,到底該怎麼操作?我在芬蘭學前班課堂找到了一種可能性。如果從教育的「本質」出發,我想一個國家「幼小銜接」做得好,無非幾個元素:

? 第一、政府規劃:好的政策、理念,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 第二、學校引領:「多維度」的策略,「多主體」的合作。

? 第三、重視兒童:踐行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

? 第四、教育公平:既為孩子的發展,也更能形成健康的社會生態。

基於以上四點,我們就來逐個講講。芬蘭是如何在確保孩子擁有快樂童年的同時,又能夠順利完成幼小過渡。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 芬蘭幼小融合課堂

1

?? 政府規劃??

══

「幼小銜接」是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研究和解決的問題,目的在於為兒童入學做好準備,緩解他們在過渡期中的種種不適應,以幫助他們順利地實現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政府、學校、父母、社會等都應承擔起責任。尤其是一個政府的政策引導,是好的教育實踐落地的基石。

自20世紀70年代起,芬蘭已將學前 1 年(即6歲這一年的學前班)教育納入公立教育體系,實現了公立學前 1 年教育的普及。前面是0-5歲的幼兒教育,後面是7歲上小學。

芬蘭為這樣6歲孩子設立的「幼小銜接」,已有四五十年的經驗了。美國也在同一時期普及學前1年教育,西方語境下常說的K12,學前1年這個K,才是他們公立教育體系的起點。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 1970年代至今的芬蘭教育體制,及6歲學前班

2015年開始,芬蘭更是把學前班這1年納入義務教育。之前只是全國普及性教育,現在變成了強制性、免費性教育。

這樣有助於全面提高學前一年教育的質量,為每個幼兒做好入學準備,保證義務教育的起點公平。相應的,政府不僅是從政策、立法上強調其重要性,更是撥專項經費,保障學前1年教育質量。

而我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 2020 年)》也提出,到 2020 年將「基本普及」學前 1 年教育。但據目前的狀況看,是「說一套,做一套」。我們並不乏好的政策,只是在落地過程就夭折。

當然,這其中涉及人力、物力、財力的全面支持,一個國家經濟發展不到一定水平很難實現。但從芬蘭普及學前一年教育的實踐來看,採取的是先普及再免費(義務教育)、先關注弱勢群體的兒童再擴大到全部幼兒,逐步加大國家的財政支持力度,擴大受益對象,循序漸進地發展學前一年教育。

這背後的價值觀是:孩子的教育問題不能等,寧可先起步,再慢慢推廣普及,也不能讓有需求的孩子得不到支持資源。

把學前1年教學納入義務教育,是國際學前教育的發展趨勢。

2017年6月,芬蘭作為全球教育界的樣板,參與了世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發布的《強勢開端5:從幼兒教育到小學教育的過渡》報告,並發布《芬蘭「幼小銜接」國家報告》,與30個OECD發達國家分享它「幼小銜接」的政策、理念、措施,以幫助世界各國兒童做好「幼升小」入學準備。

有成就,但芬蘭政府並不固步自封。由國家教育部引領的教育改革,每十年進行一次,不斷更新國家課程大綱,以滿足不同時代孩子的需求。

2

?? 學校引領 ??

══

芬蘭「幼小銜接」的做法,是尊重兒童身心發展和學習規律,在學校教育中構建 K-2(即學前1年到小學一二年級,6~8 歲)融合教學,即三個學段的孩子一起上課。在觀摩芬蘭「幼小銜接」課堂,在與執教老師的深入交流後,整理出以下幾點措施:

首先,幼小共處校園。

芬蘭學前1年的教室,可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是學前班有獨立的教學樓,毗鄰小學;二是小學教學樓里有學前班;三是學前班放在幼兒園裡。

這樣做的目的,是將學前1年與小學一年級、二年級設置於同一個環境中,讓孩子們在日常生活中熟悉物理空間,對環境認同。

其次,幼小同堂的課程。

學前班老師告訴我:「我們與小學一二年級結隊,共同開展主題月學習,即每個月有不同的學習主題。在每個月里,我們每周四與一二年級的學生同堂上課半天。可以一二年級的學生來我們班級,我們也可以去一二年級的教室。」

可以看出,芬蘭用這種方法,不是單向的學前班「向小學低段靠攏」,而是兩個學段課程融合的過程,小學一二年級同樣要跟學前班孩子一起上課,逐步實現從遊戲為主的幼兒教學過渡到以正規的「學科」學習活動為主。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 分組教學,幼小融合課堂

再次,幼小師資互動合作。

學前班老師還強調:「這樣連續性的 K-2 課程,需要幼小教師合作完成教學設計和評價體系。更重要的是,小學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慢慢了解學生的個性,學前班的學生也慢慢接觸小學老師,慢慢感受小學老師對規則要求的不同、慢慢適應課堂從「遊戲化的主題教學」轉化為「學科」教學,慢慢培養出獨立的生活用品及學慣用具的自理能力等。」

芬蘭學前班用一整年,逐漸把孩子的手交到小學老師手中。此外,K2階段有關孩子發展的評價信息,學前班和小學老師可以共享和交流。

最後,幼小統一的在校時間。

芬蘭國家規定,學前班孩子的每天上課時間,只有4小時,下午半天孩子可以回家,也可以去幼兒園。而一二年級一周只有19課時,平均每天4節課,就是說每天12點左右也放學了。

對學前班孩子而言,每天4小時的在校時間,重點在於觀察孩子是否具備同齡人的閱讀、語言表達能力、識讀、算術能力等,如果發現孩子學習遲緩,那可以為他安排多一年的學前班;還在於從心理上、身體上調整孩子的作息,比如幼兒園每天要戶外活動2小時,到了小學要坐在教室內,孩子的身體也需要時間適應。

這樣幼小連貫性的在校時間安排,既保證孩子有快樂的童年,避免幼兒教育小學化;又為孩子在進入小學之前,做好心理、身體、課堂、師生關係上的準備。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 多主體參與的芬蘭「幼小銜接」模式

開頭說過,教育始於孩子讓我們為難的那一刻。在芬蘭,越是有特殊需要的兒童,越多的得到專門的「幼小銜接」支持。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致力於「全球兒童讀寫能力」教授Heikki Lyytinen,他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教授,向我講述:

我認為閱讀是一切學科的基石,只有夯實基礎,才能慢慢蓋起學習的大廈。因此我們有一個閱讀能力評估,是針對芬蘭4、5、6歲小孩的閱讀能力測試,看看孩子上小學前知否具備閱讀能力,以應對接下來的學習。

地方政府會派特教老師去每一間幼兒園,一對一的評量每個孩子。一旦發現可能需要幫助的孩子,當地政府會派專門的老師(通常是一個特教老師、一位心理學者、一位口語治療師)及時協助和干預。

整個過程不是家長帶著孩子各部分求人,而是各領域的專家入園,為兒童服務。

芬蘭教育體制採用多維度策略、多主體參與的「幼小銜接」過程,讓我看到一個國家做「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一定是社會系統工程,需要諸多利益相關者共同努力。

學前班老師、一二年老師、家長、社會服務機構,國家和地方政府等,社會方方面面構成一股促進孩子成長的合力。正因為如此,芬蘭教育的引領者,一直是學校、是教師,而不是教育政客。

3

?? 重視兒童??

══

那我們的教育呢?

長期以來,我們強調做好「入學準備」沒有錯。但需要轉變對「入學準備」的理解,採取兒童中心視角,讓學校為兒童做好準備,而不是兒童為進入學校做好準備(Focus on making schools ready for children, not children ready for school),前者是做以兒童為中心的教育,後者是把責任和壓力都加在年幼的孩子身上。

做以兒童為中心的「幼小銜接」,學校怎麼做?在第二部分我已經詳細描述:

● 學校引領兒童適應新的物理空間環境

● 學校引領兒童適應小學課堂

● 學校引領兒童適應新的人際關係

● 學校引領兒童適應新的規則

注意,雖是學校引領,但前提是聆聽孩子對「幼小銜接」的聲音,這就是「以兒童為中心」的最大妙處,尊重兒童的個性,提供多維度的策略,滿足不同孩子的發展需求。

OECD調查結果顯示,孩子的憂慮更多是情感態度、人際關係上的擔憂,其次才是對學習的焦慮。比如:

● 孩子會擔心老師會不會不喜歡我,同學想不想和我交朋友

● 孩子會恐懼,我不懂小學規則,會被老師懲罰

● 孩子會擔心,上小學是不是整天都要學習,沒有時間玩

● 孩子在面對陌生的校園,甚至會擔心自己迷路,找不到教室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 幼小合一教學樓

我們家長,又能為孩子做些什麼?OECD發達國家普遍採用的策略有這些:

● 家長帶孩子參加「小學開放日」

● 家長之間聚會、分享、交流

● 家長帶孩子體驗小學生活

● 家長自身要學習「幼小銜接」知識

● 家長向專業人士諮詢、尋求指導

● 家長創造機會讓孩子進入一年級課堂

● 家長給孩子準備「幼小銜接」的生動讀物

● 邀請小學老師來家裡做客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 全球家長採用的「幼小銜接」策略

這些方法,歸根結底無非兩點:一個是幫助孩子熟悉小學生活的流程、學校規則、課堂、師生關係等,消除孩子的焦慮,二是家長要陪在孩子身邊,親子共同過渡。

社會上的「幼小銜接」輔導班在做什麼?學習拼音漢字、數學、英語,普遍只關注「課堂」這點,卻把孩子隔離在真正的小學生活日常和家長陪伴之外。

適量熟悉「學科」有必要,如果只是在知識點上搶跑,不關注兒童的學習習慣、適應情緒、對新規則熟悉,與人交往時自信心的樹立,那這樣的家長和輔導班何嘗不是「應試教育」的幫凶。況且,孩子又能搶跑多久?2個月?一學期?

4

?? 教育公平??

══

中國家長更難的,還有擇校問題。這背後是家長對孩子得不到優質教育資源的焦慮。

我在上海公立小學工作過,每年「幼升小」時節,簡直是起底家長三代的「大戰」,這正說明了,我們的教育是「以成人為中心」,學校在用家長的層次,評定孩子是否有入學資格。

在「幼升小」階段,就被社會強制分流,這對孩子不公平。而要不要教育公平,實質上跟一個國家要用教育幹什麼密切相關:是賦能每個孩子,還是優勝略汰?

說到底,我們的教育體制是基於「競爭」,每個城市設置重點小學、重點中學、名牌大學,實質上是在選拔人才,用繁重的學習任務,把學習能力強者篩選出來,沒有顧及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及每個人的價值。

為什麼這樣做?我們人口多,允許人口消損,不怕人力資源的浪費,不用去發揮每一個人的潛能,也無需去尊重每一個人的想法和能力,只要通過競爭,通過「優勝劣汰」選出一部分人出來就可以了。

芬蘭整個國家要用教育賦能每個孩子,所以提倡教育「公平」。在認識到家庭經濟背景差異的基礎上,用平等的優質的學校教育資源補平。

讓每個家庭無需擔憂自己的社會經濟背景,無擇校、學區房問題,因為每個學校的師資配置、師生配比、學校資源,國家都有統一標準,從制度上做了保障。

基於公平的教育理念,讓每個孩子的成長都可以享受到平等的教育資源,無需拼爹。這才是真正的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 芬蘭幼兒園一角

5

?? 總結??

══

全世界好的教育本質上都是相通的。芬蘭之所以做得好,無非是從上而下引領,從下而上實施,利益相關者從旁協助的社會化系統流程。

上至把「兒童對教育的話語權」寫入教育法和國家課程大綱,下至各地學校、各教師踐行以「兒童為中心」的課堂;內有幼小教師之間的頻繁互動,外有各種社會力量的不斷湧入支持,如此形成良性機制。

說實話,在芬蘭留學、在當地學校聽課,是每天都在仰望別人的星空,回頭還要看自己沼澤。轉眼,我從上海公立小學到芬蘭留學已經快兩年了。

從上海低段語文老師,到芬蘭幼兒園、小學低段課堂,特別是最近參與的「幼小銜接」課堂。現在想想,我的經歷是一個很有趣的窗口,因為我自己在上海公立小學任職經歷的「中式教學」的「以教師為中心」,因為芬蘭幼兒教育、基礎教育理念傳播的「以學生為中心」,兩種教育模式夾雜在我身上,在對比中看到差距,更在對比中看到前進的方向。

今年3月初,我在芬蘭見到一土學校的創始人李一諾,深圳七田真國際教育CEO馬思延老師也在,我們討論:「芬蘭教育世界頂尖,那它培養出多少對世界有巨大貢獻的人?」

我們當時意識到,從人口基數上看,芬蘭出世界級別牛人的概率是很低的,畢竟它是不到550萬人口的小國。但教育真的讓這個小國出了5位諾貝爾獎得主,眾多影響世界的設計師和作品,比如Nokia、憤怒的小鳥、Marimekko等。

現在想來更重要的,是它塑造了怎樣的國民?也許大多數芬蘭人不是世界群體中最出色的那一個,但他一定是在做最優秀的自己。當每一個芬蘭人都是幸福的普通人,這個國家一樣具有「競爭力」。

2018年3月14日,聯合國公布世界幸福指數報告,芬蘭超越北歐各國,奪得首魁,成為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其中教育質量就是芬蘭人的幸福因子之一。

願你在社會的「沼澤」中,也能為孩子找到適合他的小學「星空」。

看完芬蘭的快樂幼升小,中國家長似乎還是難逃「雞血大戰」啊

錢文丹

外灘教育特約作者。80後上海教師,現留學芬蘭University of Jyv?skyl?教育系,學習芬蘭教育模式致力於中國教育創新。走訪學校、訪談教育者、對話芬蘭家長,通過這些理論學習和實證研究,讓中國讀者看見芬蘭教育、養育的細節。開有微信公眾號「芬蘭吧」(FinnishEdu)。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