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漫步在牛津大學的煙雨里

漫步在牛津大學的煙雨里

漫步在牛津大學的煙雨里

Ji Yang

復活節是英國聖誕節後的第一個公共假期,從3月30日(聖周五)開始,到下周一(復活日)。

此次走訪慕名已久的牛津大學(城)主要的動力卻是拜訪我的中學同學-夏。30年前我們曾在一間教室里讀書,準備高考......

菲菲細雨中,我們徜徉在近千年歷史的古老高牆中,來不及遙想當年的人如何在這裡汲取知識,飽覽詩書,以及宗教與文化之間的亘古不絕的碰撞與交融。我和夏慢慢聊著別後的生活。

牛津,我嚮往的學術聖殿,今天卻是我們相聚的背景。

嘆息橋(Sighs bridge)

牛津的嘆息橋和有著圓頂的現在用做圖書館的建築是兩大地標性建築。夏和她在牛津大學工作過的先生都不知道嘆息橋的故事和出處,回來後我竟也沒能查到可參考的資料。

維基百科裡是這樣說的:The bridge is often referred to as the Bridge of Sighs because of its supposed similarity to the famousBridge of SighsinVenice.

之所以叫嘆息橋僅僅是因為像威尼斯的嘆息橋罷了。主要用處卻是聯繫兩幢樓更方便行人通過。

很多人在這裡拍照留念,可能只是因為有些傷感的名字罷了。

牛津大學作為世界上最為古老的大學之一,事實上是第二古老的學府,它的價值不僅在於它是英國本國各界領導人的母校,也為世界培養了無數的領導人,以及各行各屆的學者專家,爛若星辰,而且它的辦學理念和教育體系直接傳播並影響了英語世界的高等教育體系。比如劍橋和哈佛,都繼承了牛津的傳統。

牛津大學的校訓是拉丁文「Dominus illuminatio mea」出自《聖經》中的讚美詩第27篇。 英譯為:「The Lord is my light」,翻譯成中文就是「主照亮我」或者是「上帝乃知識之神」,表明了學校濃厚的宗教背景和對上帝的信奉。

我的理解是:知識是生命之光。

在我和夏當年讀書的時候,只要能考上大學,不問哪一所也不問專業,都是理想的。因為當時師資和教學質量的限制,牛津這樣的世界名校離我們無限遙遠。

因為無知,距離便無限遠。

如果有目標,多遠算遠呢。

我們把車停在進入主城區之前的Park ride,坐大巴進去。二層的巴士總是滿滿當當,夏說大部分是遊客。一年四季里總是遊人很多,懷著各自的想法,包括對著名大學的致敬,對千年歷史的好奇,在短短几個小時的漫步中,穿越回中世紀,在時間裡體驗難以言說的情緒。

我是遺憾的。不能在年少的時候有在此學習的機會,在這裡甚至能與偉人對話,接受最棒的教育,靠近偉大的思想。

我也是幸運的。和夏一別30年後,能在這裡漫步,走走停停,聽夏講述著她所了解的關於牛津的趣事。

牛津大學,這座跨越千年百年的學術城,此時竟成了我們敘舊的絕佳背景。

隨手拍的幾張照片,無非是牛津大學28個學院中幾個學院的建築,在陰沉沉微雨的映襯下,像極了英國人有些抑鬱、傲慢、冷靜和過於理智的氣質。

英國人喜歡喝酒,喝酒是最容易的讓身體和精神都迅速變熱的方法吧,跟英國多雨的天氣不無關係。

這張照片是從夏家的窗子往外面拍的。街道安靜極了,路上幾乎沒幾個行人。也美麗極了,一棟棟獨立的紅磚二層獨立的house,一樣的設計卻每戶都不相同。這裡適合讀書做學問,生活簡單,放得下浮澡,靜得下心來。夏正是這樣,歲月有痕,不再是我們分別時18歲時的模樣,但時間賦予了她從容和淡定,靜靜地綻放出隨性和文雅的氣質,安然地料理著屬於她的生活。

祝周末快樂,假期快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hicTimes 的精彩文章:

TAG:ChicTime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