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台灣緊密地和大陸歷史聯繫在一起,應是從16世紀開始的

台灣緊密地和大陸歷史聯繫在一起,應是從16世紀開始的

原標題:台灣緊密地和大陸歷史聯繫在一起,應是從16世紀開始的



台灣緊密地和大陸歷史聯繫在一起,應是從16世紀開始的,如前所述,就是在西洋人進入東方,開拓市場和尋求資源的時候,葡萄牙人首先在東方活動,取得了澳門,也在日本取得了貿易據點。荷蘭人後來居上,成為在東亞地區活動的主要勢力。在這個時候,中國歷史上記載了不少所謂「倭寇」的活動。直到今天的教科書上,都認為「倭寇」就是日本的海盜。倭寇的崛起,是和葡萄牙人進入東南亞同步發生的。中國史書上的記載,稱西洋人為「紅毛番」,稱日本人為「倭寇」。在明朝下半期發生的這些事情,都應當被看作是全球性海上活動的一部分。

西方勢力東來,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海上貿易和海上掠奪。那時候的日本,正處於鎖國1時期,日本的官方政策不許民間百姓擅自出海。在中國的明朝初期,曾經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然而,在永樂以後,明朝的官方並沒有再繼續進行大規模的海上活動。東亞的兩個大的國家—日本和中國,就官方政策而言,都沒有正式的海上活動。但是,這個時候,因西洋人在東方的活動,民間出現了一些海上活動集團。在日本,九州島的地方諸侯參與了海上活動;在中國,卻是許多私家資本投入海上貿易。


如前所述,明代初期,曾經有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雖然後來政府不再從事海上活動,但造船的技術、海上航行的知識,還保留在民間—那是唐、宋、元三代逐漸累積的科學知識。其實,唐、宋、元以來,南海諸國沿著馬來西亞半島的海岸,和中國進行的貿易活動,在民間並沒有中斷。只是西洋人到東方之後,民間海上活動又受到了新的刺激,變得更為活躍。雖然官方不允許百姓私自下海,但只要有利可圖,就會有人投資,從海上的國際貿易中牟取厚利。


這些沒有得到國家許可而在海上活動的船隊,並不單純是來自某一個國家。這些專業的海上活動分子,縱橫捭闔,既合作又競爭。中國和日本的沿海地區,也都有和海上集團合作的商人,他們提供外銷商品,也接納運來的貨物。這種海上貿易,因此具有顯著的國際性。官私記錄上常常提到,明朝稱為「倭寇」的集團之中,夾雜了許多中國人,也常常牽涉西洋海上力量。「倭寇」這個名詞,實際上是一個國際集團的總稱,他們分分合合,沒有一定的歸屬,組織上並不嚴密。中國沿海有許多小商販,可能利用漁船,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轉運給海上的貿易集團。中國的富人,譬如安徽的徽商,富有資金,也會投資造船,僱用專人參加海上的貿易。


從16世紀開始,中國東南沿海,一時之間,忽然熱鬧起來,西洋、東洋和中國的大小船隻,來來往往,彼此合作,也互相爭鬥。一些民間海上集團上岸後,平時進行不經官方許可的貿易,但需要供應的時候,也許就以強盜的手段,掠奪當地的商戶和糧食。這些亦商亦盜的海上團體,引發了中國官方的鎮壓和清剿。戚繼光、俞大猷這些人物,都在平定倭寇上立了大功。

國際海上集團必須建立基地。澳門就是葡萄牙人以半借半占的形式從中國取得的海港。中國民間的海上集團,也會建立活動的基地。例如,在浙江寧波附近的雙嶼—一個已經有相當規模的海港,曾經有過海上集團的基地,有碼頭、街市、倉庫,甚至還有教堂。16世紀海上活動的主要人物有王直、徐海、許氏兄弟,這些人物都在雙嶼活動過。後來,雙嶼的存在,引起了中國官方的注意,於是胡宗憲發動大量漁船,協助官兵踩平了雙嶼。雙嶼的存在,是因為見於史乘,我們才知道那些細節。


其實,在那個時候,許多沿海小島都有海上集團在活動。台灣的南北兩端都有過這種基地。我們知道得比較清楚的,就是荷蘭人曾在今天的台南和高雄地區,建立了一個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據點。他們的城堡,就是今天的安平古堡。在基隆,西班牙人也曾經建立據點,只是為時不久就被荷蘭人驅逐走了。


中國的海上活動集團之中,顏思齊的集團也曾經在嘉義的海邊,建立了一個休息的補給據點。據說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曾經是顏氏的部下,他們不僅在那裡取得淡水、在那裡停泊,而且還從福建招募壯丁,運送牛隻,開墾農田,生產自己的糧食。


這些歷史事件說明,台灣在這個非常活躍的海商活動時期,在紛紛擾擾的海戰之中,進入了中國的歷史。荷蘭人本來想要奪取澎湖作為基地,但被中國的駐軍擋住了。中國駐軍將領派遣翻譯告訴荷蘭人,在不遠之處,有一個叫作「大員」的地方,那裡已經有人居住,從事種種海上活動,「你們可以在那裡停泊休息,不必到澎湖來騷擾。」


這個擔任翻譯的人員名叫何斌,可能既能說西方語言,也通曉台灣南部原住民的語言。他自己在「大員」就有住所,也有相當的海上活動。也就是這位何斌,後來帶領鄭成功的艦隊,進入台南的鹿耳門,從荷蘭人手上奪取了台灣。可見,荷蘭人到達台灣大員,也就是今天的安平古堡一帶時,中國的海上活動團體已經在那裡居住,並形成聚落。荷蘭人在那裡建設基地,將台灣拉入了西洋人的海上活動之中。

那一個時期,活躍的大航道、海上貿易圈和探險的工作,正是今天我們所謂完成全球化的最後一步。那時,新大陸、澳洲等地已被西洋人佔有。這時,全球才結為一個共同的貿易網,台灣進入了世界性的文化交換網路。


摘自許倬雲《台灣四百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番茄歷史頻道 的精彩文章:

你知道獅身人面像的寓意嗎?
1922年魯迅41歲,沒有夫妻之實的婚姻已經維持了十六年

TAG:番茄歷史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