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金融大開放號角吹響 狼來了還是羊來了?

金融大開放號角吹響 狼來了還是羊來了?

華夏時報網

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肖君秀 孟俊蓮 深圳報道

當市場還在大談特談中美貿易戰的時候,「金融開放」成為了部委掌門人的熱門話題,金融監管部門早已積極行動起來,一場金融大開放在2018年轟轟烈烈展開了。近日央行行長易綱談到推動金融業改革開放時稱:「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後。」

2018年是深化改革開放的一年,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有序開放銀行卡清算等市場,放開外資保險經紀公司經營範圍限制,放寬或取消銀行、證券、基金管理、期貨、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等外資股比限制,統一中外資銀行市場准入標準。

金融加大開放市場喜憂參半,擔心隨之帶來的風險和對國內金融行業的衝擊。「我們歡迎外資進來,也不用擔心會有多大的風險,關鍵在於我們監管制度的完善,以及監管手段與日俱進。」3月29日,華南地區一家股份制銀行副行長對《華夏時報(公眾號:chinatimes)》記者表示,金融開放是雙向的,外資走進來我們走出去,開放的結果是相互促進提升,而非過度擔心衝擊力。

為什麼是2018年?

2018年,金融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各項具體開放措施撲面而來。

3月26日,中國版原油期貨正式在上海國際能源交易中心掛牌上市,人民幣應用更加廣泛,人民幣國際化向前推進,金融開放邁出重要的一步。

今年以來,金融監管部門為金融開放揚鞭策馬。2月24日,中國銀監會重新修訂《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增加了外資法人銀行投資設立、入股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許可條件、程序和申請材料等規定,為外資法人銀行開展對銀行業金融機構的股權投資提供了明確的法律依據。

3 月9 日,證監會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其中明確對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持股比例放寬至51%,對上市券商持股比例不超過30%;允許新設合資證券公司根據自身情況,依法有序申請證券業務。

3月21日,央行宣布將按程序受理外商投資支付機構的支付業務申請,自此支付業對外資全面打開了大門。

「這是早就有規劃的了,去年中美元首會晤的成果,金融領域對外開放程度將大幅提升。」青島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原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發展室主任易憲容對本報記者稱。

上述華南地區股份制銀行副行長也認為,我國金融業還需要進一步開放,開放是循序漸進的過程,今年金融體制進行改革,系統性金融風險源頭得到遏制,根據去年金融開放的部署,今年走到了行動的關鍵時點。

去年11月10日,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國新辦吹風會上表示,中方決定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證券、基金管理、期貨公司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上述措施實施三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三年後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五年後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這是近年來我國金融開放的最大規模和力度,立即引起市場的高度關注。那麼需要怎樣的節奏及方式,以穩健推進和防止風險呢?

3月25日下午,易綱亮相2018年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他指出金融業改革開放要遵循三條規律,一是金融業作為競爭性服務業,應遵循准入前國民待遇和負面清單原則;二是金融業對外開放須與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和資本項目可兌換進程相互配合,共同推進;三是金融業開放要與防範金融風險並重,金融開放程度要與金融監管能力相匹配。

無需擔憂與害怕?

金融開放對每個國家的影響不一樣,到底是益處多,還是風險大,並沒有統一的定論。市場有這樣一種擔心,金融加大開放會增加風險,會對本國金融機構帶來競爭壓力。

3月17日,上海召開的浦山基金會第二屆年會上,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金融學教授、前亞洲開發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魏尚進稱,過去60多年中,全球的跨境資本增長速度遠遠高於世界GDP的增長。因為跨境資本可以給資本接收國、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帶來諸多好處,所以很多國家不願意誤了「班車」。但是跨境資本的流動也可能會帶來金融動蕩、經濟動蕩……金融開放就像大海,可以載舟也可以覆舟。

那麼,對於我國來說具體情況又是怎樣,金融開放的必要性何在?

3月29日,央行研究局局長徐忠發文稱,當前我們面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對外開放過度,而是對外開放不足、金融業競爭力不足、金融抑制過多,這恰恰也是我國金融業改革發展中諸多問題的癥結所在。中國金融業對外開放並不是一放了之,而是在完善宏觀審慎管理、加強金融監管、提高金融市場透明度前提下的穩步有序開放。

今年,我國著手進行金融體制改革,金融監管制度框架設計與人才隊伍配備基本完成,金融監管形成了「一委一行兩會」的新格局,健全了央行在貨幣政策管理和宏觀審慎管理的「雙支柱」作用,以此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深化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防止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金融風險自始自終都存在,即使美國也一樣,只是如何控制的問題。只要金融監管規章制度完善,監管手段加強,那麼就沒有關係。」對於加大金融業的開放力度,易憲容認為不必過度擔心風險。

在他看來,金融對外開放的具體操作上,要掌握好力度與節奏,如果對外資限制過度,外資沒有實際受益,那麼對方也就不一定來了。

上述股份制銀行副行長稱,目前我國金融市場還是相對封閉,逐步加大開放是必然的過程,不必要過度擔心外資機構帶來的競爭,從過去幾年外資銀行在中國的發展來看,部分存在水土不符,而我國金融機構競爭力日益增強。

自2001年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銀行業對外開放持續推進。不過近年來外資金融機構在我國發展速度減慢,中資金融機構經歷股份制改革後日益市場化,競爭能力進一步加強,外資金融機構市場份額在下滑。

截至2017年底,我國外資銀行機構總數為1013家,總資產從2002年的三千多億元增長至3.24萬億,占我國銀行總資產不到1.3%,從全球來看仍處於較低水平。

責任編輯:孟俊蓮 主編:冉學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時報 的精彩文章:

世茂勢能強勁 財務穩健、運營提效、產品升級助力規模提速
互金專委會:催收平台涉催收資金1.1萬億,已致近30人死亡

TAG:華夏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