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教育電視台《傳承的力量》走進高密校園!

中國教育電視台《傳承的力量》走進高密校園!

清明節篇

《傳承的力量》

這裡是紅高粱之鄉,這裡是中國長壽之鄉,這裡是中國民間藝術之鄉,這裡是全國象棋之鄉,這裡是春秋名相晏嬰、東漢大經學家鄭玄、清代大學士劉墉(「高密三賢」)故里,這裡是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的故鄉,這裡被稱作鳳城,這裡是高密。

非物質文化遺產

進校園

﹃撲灰﹄年畫

山東高密

在這座充滿人文氣息的城市裡,一切都訴說著流年,一切都彰顯著特別,一切又沒什麼不同。正是在這樣靜謐而安詳里,一種叫做「撲灰年畫」的民間手繪畫種,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幾百年來在這片土地上沉浮起落。

高密民間藝術四寶之一

中國一絕

撲灰年畫是我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朝初年,距今已有500餘年的歷史。因其工藝獨特,與剪紙、泥塑、茂腔並稱「高密民間藝術四寶」。又因繪製過程快疾迅速,線條奔放流暢,形象簡練生動,在眾多年畫畫種中獨樹一幟,被稱為「中國一絕」,有「寫意民間年畫」之稱。從現有的資料看,全國只有高密一地存在這種年畫。

鄉土風情

撲灰年畫的緣起

GIF

據說,它的創始者是高密北鄉公婆廟(今東鳳村)的王姓人家,最初,王姓人家為討生計,便臨摹一些張貼畫和廟宇壁畫擺攤出售,慢慢掌握了一些技藝,又不斷習作創新,他把柳枝燒成碳棒當畫筆、把鹹菜疙瘩刻成模具在紙上印花,起稿後大筆抹上色彩,這樣帶著高密鄉土風情印記的撲灰年畫便產生了。

所謂「撲灰年畫」,主要是根據其製作技術而言,它的製作工序是先根據所構思的題材內容,打好腹稿,再用柳枝燒成的碳條當筆畫出輪廓,然後拿畫紙在上面撲抹,底稿上的灰線就可以印到另張畫紙上了。一張底稿像複印一樣撲出數張畫稿。「撲灰」之名便由此而來。

REC

GIF

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帶墨,格調明快,主要以仕女、胖娃、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山水、花卉為題材,堪稱農村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民俗生活的大觀園,深受廣大群眾喜愛。

然而,正是這樣承載著膠東半島歷代積澱的原生態民間文化內涵,履行著其古樸的民俗功能,散發著典雅瑰麗光華的撲灰年畫近年來卻漸漸湮沒於時代前進的步伐中。

今年兩會期間,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就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表示,教育部近年來大力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把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作為固本工程和鑄魂工程來抓。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學生從小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為伍,是學校責無旁貸的責任和義務。姜庄小學就坐落於撲灰年畫之鄉——高密市姜庄鎮。為了將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發揚廣大,姜庄小學編撰了《紅黃藍裝點七彩童年》校本課程,每周給學生上一節撲灰年畫課,將這一傳統文化帶到了課堂。此外,學校成立年畫社團,實施「以社團帶動全體」的工作策略,讓撲灰年畫走進更多的孩子心裡,從而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和繼承。

在這個過程中,為了充分挖掘和整理民間藝術,學校訪幽探微,走訪了撲灰年畫藝人,查閱了民間藝術介紹專著。通過深入研究和調查,對「撲灰年畫」的藝術特點、形成時間、歷史演變過程、撲灰工序及繪畫步驟和方法做了深入細緻的記錄,並進行了細緻的探究和學習,進一步了解和學習了撲灰年畫的創作手法和製作程序。在此基礎上,姜庄小學的老師們幾經整理、修改、編輯,最後形成了撲灰年畫校本教材,終於把姜庄撲灰年畫這朵亮麗的民族奇葩,呈現在學生們面前。

GIF

撲灰年畫社團指導老師張元芳

張元芳老師是姜庄小學撲灰年畫社團負責老師之一,執教近二十年的她一直堅守在姜庄小學藝術教育發展陣地。看著年畫社團從無到有,從有到優,張元芳老師說:「作為一名撲灰年畫教師,能夠帶領孩子們去學習民間藝術,能讓孩子們在藝術方面有大幅度的提高,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同時,我覺得自己作為一名美術老師,如果再不努力把地方特色文化凸顯出來,就僅僅只是一名美術老師,沒有太多的意義。所以在我們姜庄小學努力發展撲灰年畫的同時,也是對學校美術學科的一個促進。」

撲灰年畫課堂教學

撲灰年畫在學校開展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近的過程,從剛開始學習的時候,學生們對撲灰年畫色彩搭配不是很感興趣,甚至無法接受撲灰年畫大紅大紫的色彩特點,到一步步深入了解,完成作品,期間,學校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到民間藝人家去學習觀摹作品、學習交流,一起去室外創作,尋找創作素材,經過慢慢的訓練,同學們漸漸喜歡上了撲灰年畫,並且能夠創作出好多好的作品,在國家級省市級各項比賽當中獲得了優異的成績。

到民間藝人家觀摩學習

校外採風活動

「比如我們社團的王悅同學從一開始不會拿筆,到慢慢她的作品能夠獲得國家級一等獎。在這一年時間裡,我看到了她的努力與進步,我覺得非常的欣慰。」張元芳老師介紹說。正在上五年級的王悅是一個多才多藝的姑娘,她非常喜歡作畫,並用古樸典雅四個字形容撲灰年畫,「學習撲灰年畫一年多里,我畫了十幾幅作品,其中我最喜歡畫牡丹花,花朵就用大紅,葉子就用墨綠色,簡樸大氣,畫出來的效果非常好。」王悅說道。

王悅

五年級(5)班

正在作畫的王悅

而王悅的媽媽坦言一開始自己並不支持女兒學習撲灰年畫,但看到孩子點點滴滴的進步,也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想法。「尤其是看到女兒放學後,邊聽音樂邊畫畫時的投入,看到她能這麼靜心靜氣地沉浸在一件事情當中,我覺得這種狀態很棒,相信這是一種對她個人成長的熏陶。」王悅媽媽說道。

與此同時,為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激發他們對鄉土文化的好奇和熱愛,學校一方面充分利用宣傳欄、走廊、教室內外的牆壁等,張貼民間藝術作品,舉辦民間藝術專欄,讓每一面牆壁都說話,每一幅年畫都傳情,大力營造校園藝術教育文化氛圍;另一方面積極開展各種民間藝術比賽活動,讓藝術的種子借優秀學生之手在每個孩子內心生根發芽。

指導老師王積華

「通過一幅幅年畫作品,我們欣慰地發現,不僅促進了學生們對鄉土文化的了解,讓他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還拓寬了他們的藝術視野,涵養了他們的藝術情趣,豐富了他們的文化底蘊,提升了他們的審美水平」同樣是撲灰年畫社團指導老師的王積華說道。

為了實現讓民間藝術走進課堂的願望,姜庄小學採用本校加「外教」的雙層教學法,即一層是由本校專業老師具體指導學生藝術創作;另一層是聘請著名的民間藝人到校進行撲灰年畫製做的演示指導。

GIF

濰坊市傑出傳承人、中國撲灰年畫世家石見亭

濰坊市傑出傳承人、中國撲灰年畫世家石見亭老師就是姜庄小學特聘的撲灰年畫校外指導老師。石老師介紹說:「當前,撲灰年畫的傳承仍面臨著很多挑戰。好在現在『非遺文化進校園』項目的開展,讓非遺文化傳承可以與學校掛鉤,從娃娃抓起,讓他們從小就知道什麼是撲灰年畫,撲灰年畫的歷史與傳承,讓撲灰年畫在他們內心生根發芽,從而願意傳承撲灰年畫。作為撲灰年畫的傳承人,努力將撲灰年畫傳承好,普及好,並將其發揚光大,這就是我最大的心愿了。」

我們期望著,在未來的幾十年里,孩子們能將這些文化在祖國各地源遠流長的傳承下去,讓姜庄的特色成就姜小的特色,讓姜小的學生傳承姜庄的文化,讓姜庄的文化成為中國傳統文化里永不熄滅的星星之火!

《傳承的力量》砥礪前行在路上。

來源:高密教育發布

本期責編:劉俊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高密發布 的精彩文章:

TAG:高密發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