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軍名將指揮打贏第2.5次世界大戰,回國後卻被提出這5大質疑

美軍名將指揮打贏第2.5次世界大戰,回國後卻被提出這5大質疑

美軍善於製造奇蹟——別人不信、連美軍自己也不信的奇蹟。

50年代,沒人相信美軍會在朝鮮半島跌跟頭,結果偏偏跌了;70年代,美軍不信邪,想在越南站起來,結果跌了更大的跟頭;90年代,沒多少人相信美軍在海灣戰爭(被稱為「第2.5次世界大戰」)中能夠全身而退,結果美軍用一場幾乎零傷亡的大勝震驚世人。

海灣戰爭後勝利大閱兵

在美軍那裡,不是「從勝利走向勝利」,而是「從失敗走向勝利」。也許海灣戰爭的勝利來得太快,而且大大超過預期,美軍有些忘乎所以,戰中的檢討會開成了慶功會,戰後從首都華盛頓到地方不少城市都舉行了勝利大遊行。

不過,當勝利的喜悅退潮,不斷有人對海灣戰爭提出質疑,主要集中在以下五個方面。作為海灣戰爭「多國部隊」總司令,施瓦茨科普夫經常被人們問到這些質疑。對此,他進行了如下解答,也是對這場熱戰爭的冷反思。

施瓦茨科普夫和老布希,海灣戰爭後雙雙「下課」


如果說伊拉克戰爭是一桌「菜」,美軍這頓飯吃得有點久——12年(1991-2003)。當年完全可以乘勝追擊,直接把薩達姆滅了,可美軍一頓飯偏偏要分兩次吃,何苦來哉?

施瓦茨科普夫解釋道:「一直打到巴格達這個做法,根本從未列入考慮。」當時誰也沒想過這麼干——從總統到幕僚,從外交家到專家。戰爭結束後,人們追問「為什麼不打到巴格達」這個問題,其實是「事後諸葛亮」,看到了伊拉克戰爭的結果才會這樣問。戰前,美軍對這仗並無十足把握,所以戰略目標有限——把伊拉克軍隊趕出科威特,手段上可以靈活一點,比如把戰場延伸到伊拉克邊境。

施瓦茨科普夫還表示,之所以沒有乘勝打到巴格達,還因為沒有聯合國授權。這不過是「遮羞」的說法,想掩蓋美國決策層的失誤。美國如果有百分百的信心和能力,不會把聯合國當回事——2003年伊拉克戰爭就沒有獲得聯合國授權,不照樣我行我素嗎?

有一點,施瓦茨科普夫說得很對:「設若我們真的佔領伊拉克,我們就會像陷入柏油坑裡的恐龍一樣,到現在還困在那裡。而我們——不是聯合國——得負擔一切佔領費用。我敢說這種重擔一定不是已經捉襟見肘的美國納稅人樂於負擔的。」他知道,戰後收拾爛攤子比打仗砸錢更多。


薩達姆最後還是「躲不過」

對此,施瓦茨科普夫提出了兩個理由:

第一,海灣戰爭政治上解放了科威特,經濟上解除了薩達姆對科威特石油的控制,實際上使薩達姆進一步發展軍力失去了物質基礎。

美軍打伊拉克主要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練手,檢驗一下越戰後十多年苦練的武功好不好使,以恢複信心,重振士氣;二是為了石油。如果說中東地區是口大鍋,科威特就是鍋底,這裡石油太豐富了。薩達姆來搶,美國自然也很看得上。如果趕走伊拉克幫科威特復國,美國就成了科威特的「恩人」,以後弄點油啥的,不是小case么。

第二,薩達姆不是那麼容易抓到的。

有人舉「巴拿馬行動」抓諾列加(巴拿馬國防軍司令)的例子,問美軍為什麼不再接再厲,逮住薩達姆。對此,施瓦茨科普夫表示,那次行動成功,很重要的原因時提前部署了好幾千人,而且也用了相當時間才捉住諾列加。

薩達姆能不能像諾列加那樣捉到呢?

諾列加

施瓦茨科普夫認為:「在伊拉克這樣一個全國就像武裝軍營似的國家,即使我們全面入侵,我也不敢保證可以抓得到薩達姆。」事實證明,施瓦茨科普夫錯了。


對「誤傷」這個質問,施瓦茨科普夫顯得很無奈。他表示:

「我們曾請研究部門設計一些可以明辨敵我的辦法,不幸的是,研究部門一直找不出一方面可以辨識敵我、一方面又不增加我軍遭敵攻擊危險的方法。簡單的說,任何可以讓我軍更容易為自己人辨識的方法,也會使我軍更容易為敵軍發現。」

在敵我辨識技術不夠發達之前,混戰中準確識別敵我確實是個問題。戰場上為了區分敵我,有的部隊會採取一些簡單易行的辦法,如在左臂上纏上白毛巾之類。其實,這是個笨辦法——你是能辨別敵人了,可敵人也可以辨別你了。

所以,當金一南在華為演講,說到海灣戰爭中美軍只陣亡146人,其中35人還是被自己「友軍」打死的,台下的人都笑了。


海灣戰爭的標籤之一就是「高技術戰爭」,對這個問題,施瓦茨科普夫會說到什麼程度呢?

人們質疑美軍高科技武器在海灣戰爭中的效果,是因為看到了這些武器在實戰中的問題,如空軍的精確炮彈經常不能對目標「一招致命」,而要發射第二枚,第三枚……

對此,施瓦茨科普夫感到不公平:海灣戰爭中武器裝備的命中精度與越南戰爭相比,提高了至少2倍,為什麼當時武器裝備的表現沒人說三道四,現在進步那麼多卻被人吹毛求疵?

施瓦茨科普夫意猶未盡:我剛才說的是和過去的美軍縱向比較,如果橫向與世界其他國家比較,咱們美軍也是一騎絕塵,你們還不滿意,要鬧哪樣?「美國人能擁有這樣領先的科技,應該使美國人民引以為傲。」


回答這個問題時,施瓦茨科普夫充分展現了一名優秀將領的「大腦」和預見性:

「我很相信,在可以預見的未來這段時間,武裝衝突不會像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以龐大地面部隊沿著綿長戰線對峙的形式出現;原先北約組織與華沙組織兵戎相見,這種情況或許還會出現,但現在華沙已經解體,這種情況再也不會有了。今後發生的衝突,形式將與我們最近見到的幾場衝突類似。」

說白了,仗會越打越小。施瓦茨科普夫表示:「我們必須使我們得部隊保有應付緊急意外事故的靈活性。」這些年,美軍似乎在朝這方面轉型,但也遇到不小阻力。一些美軍高級將領堅持認為,美軍最重要的作戰對象是某些大國軍隊,對付小規模國家和應付小規模衝突,只會讓美軍變成警察,越來越low……

至於美軍在海灣戰爭之後應該保持什麼樣的規模,施瓦茨科普夫認為可能會裁軍。不過他認為裁軍之前得有合理的分析論證,根據今後20年美國的國家利益來決定軍隊數量規模。

順便說一句,施瓦茨科普夫成功指揮海灣戰爭,聲望如日中天,連陸軍部長都主動表示「我想請你當陸軍參謀長」,但1991年施瓦茨科普夫卻退役了。

這不是浪費人才嗎?為什麼退役?

施瓦茨科普夫在想什麼呢

施瓦茨科普夫自己的解釋是:「許久以前我已打定主意在這場危機結束時退役,我寧願乘著大獲全勝時風風光光退役,也不願意被國會整得體無完膚。」

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就這麼簡單?

誰了解內幕,出來走兩步,說一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這才是美軍 的精彩文章:

大戰在即美軍最缺哪樣東西?這個少將的回答誰也想不到
這個德國人拯救了美國,美國為其樹雕像造潛艇刻名字

TAG:這才是美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