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極簡極全道家思想史

極簡極全道家思想史

極簡極全道家思想史

一、淵源:人類文明的早期,有一種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在宗教思想盛行的時代也產生了。它和宗教思想一樣,都是基於類比邏輯,不同的是,宗教思想是把物類比於人,而這種樸素唯物思想是把人類比於物。中國早期歷史上,東夷有這樣的傳統,八卦、五行等思想就是最先產生在東夷,黃帝是華夏部族中向東延伸最遠的部族,與東夷接觸最早最多,為了與炎帝和蚩尤進行戰爭,黃帝與東夷結盟,在文化上也繼承了東夷的這一傳統。他講求養生長壽,發明文字,法天則地,把自然法則應用於人世。伊尹曾以烹飪的道理論過治國,辛甲、呂尚、鬻熊都有一些類似言論。這是古代道家思想的淵源。早期道家思想重視自由,適合相對鬆散的神權制度,後來,這些政治特點被稱為「帝道」,與「王道」和「霸道」相對而言。到了周代,被禮義文化所取代,這便是「王道」。「帝道」的殘篇被保存在圖書館裡,等到老子的到來。

二、產生:春秋戰國時代,禮崩樂壞,儒墨道法等改革思想蜂起,道家思想在老子的《道德經》里誕生了。老莊學派成為早期道家的代表,代表作品就是《老子》,莊子和楊朱也是這個時期的重要思想者之一。

人世間的學問,無論是神學、哲學,還是科學,不外乎兩個根本問題:世界什麼樣?,人類怎麼辦?老子的學問也是對這兩個基本問題的獨特回答。

老子的「道」回答的是「世界什麼樣?」的問題。老子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在先秦諸子中最深刻,也不亞於古希臘諸賢,老子的「道」,是複雜的、變化的,其本質是人類難以認識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當然,老子還是給出了一個勉強的回答:「無」,《道德經》的「無」,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是「什麼也不能說」,它與柏拉圖的「存在」、康德的「自在之物」在精神上息息相通,也就是「意識之外」,既然在意識之外,意識當然無法回答、無權回答。

老子的「德」回答的是「人類怎麼辦?」的問題。因為世界的本質是「無」,走的是「道」,老子覺得最好的「德」就是「無為」,「無為」不是「任何事情都不做」,而是「要對世界要保持謙遜,要承認自己的無知,要放棄人類狹隘無用的所謂「智」、「仁」、「勇」等一切品質,要對外部世界採取一種弱控制的行為方式,要像水一樣,保持柔弱,以柔克剛。」對待自然是這樣,治理國家更應如此。

「弱控制」我們借鑒現代複雜科學給它的一個描述,「主體」和「對象」的本質關係是控制,根據控制的強度把控制分為「弱控制」和「強控制」。當「對象」有很大的自由發展空間,不需外力就能自我有序化的時候,「弱控制」是最好的策略;當「對象」處於強勢地位,而「主體」處於弱勢地位的時候,弱控制是不得已的選擇。反之,當「主體」處於強勢地位,並且有能力控制需求的時候,或者當「對象」為爭奪發展空間而衝突不斷的時候,就需要「主體」對「對象」實現「強控制」。在人類與世界的關係中,直至今天,人類在大部分時間和場合中,都處於弱勢地位,所以,「弱控制」是人類應用最多的策略選擇。這種「弱控制」狀態就是老子的「無為」。「無為」從根本上說,就是要正確認識「對象」的規律,並按照規律控制「對象」,就是「弱控制」,老子正是通過把「無為」絕對化來為「主體」立法!但實際上,「強控制」也不是一無用處,人類群體做為具有主觀能動性的「主體」,他們的能力是在不斷發展著的,當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自然會提出歷史要求,「強控制」就成為選項。歷史上,漢的早期、晉的早期、唐的早期、宋的早期、明的早期都曾把「無為而治」定為國策,因為那時國家虛弱,只能實現「弱控制」,而一旦經濟恢復時機成熟,又都適時的轉為「有為」國家。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其實,老子是不可能有現代科學思維方式的,他使用的描述方法就是類比,多方面多角度地比喻,讓你猜,讓你悟,有時候,後人就難免想多啦!多歧路!

三、發展:戰國中後期,道家開始著力於社會實踐,力求接世,其代表就是齊國稷下學宮的黃老道家。(在此之前,還有范蠡,此後,則有呂不韋。)黃老道家為了適應社會現實,融合了儒墨法的一些思想,特別是道生法的主張,為道家治世開闢了道路。黃老道家首先提出了法、術、勢、利、力等概念,還提出了因天循道、守雌用雄、君逸臣勞、清靜無為、因俗簡禮、休養生息、依法治國、寬刑簡政、刑德並用、天下為公和用法律來約束君權等一系列的政治主張。其代表人物有彭蒙、慎到、田駢、捷子、環淵、宋鈃、尹文等,代表作品除了已經佚失的《田子》、《蜎子》、《宋子》之外,還有留存至今的《黃老帛書》、《慎子》、《尹文子》等。

四、興盛:漢初,法家實踐遭到摒棄,新統治者很快找到了與法家截然相對的道家思想。繼曹參在稷下學宮得到黃老真傳之後,陳平、文帝、竇太后等執政者都尊奉黃老道家,「清靜無為」的思想適應了漢初「中央虛弱、諸侯分權」的社會現實,此間,淮南王劉安的《淮南鴻烈》成為黃老道家的代表作。

五、餘緒:漢武帝罷黜百家後,黃老道家沒落。但並未消失,其治世思想融入新的儒家思想,當儒家思想出現危機時,道家思想往往起來挽救時弊,如魏晉玄學。當王朝初建百廢待興時,如宋初和明初,道家重視個人自由的思想,往往被用來發展經濟。當然,在自由成為時代的積弊時,還想用黃老思想治國,則必遭失敗,如唐玄宗後期和宋徽宗時期。道家的個人養生部分則繼續發展,後來成為道教的基本思想。

一碼不掃,

可以掃天下?

知識貴在系統!

您輕輕點撥,我心領神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新眸 的精彩文章:

中華文明五千年沒有中斷之謎?

TAG:歷史新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