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火葫蘆奶奶來漢聲

火葫蘆奶奶來漢聲

3月27日中午,漢聲的大桌上飯菜已經準備好,大家卻未開動,因為在等兩位重要的客人到訪。

兩位都是陝西人,一位是漢聲的老朋友王智老師,另一位雖未見其人,但早知其物,這物就是擺在漢聲辦公室的火葫蘆,細竹篾編成的圓形燈籠,大小各異,一大一小摞起來像個葫蘆。

這些火葫蘆在漢聲已有些年頭,表面貼的紅紙有些褪色。每有客人來漢聲,只要聊起竹子,黃老師總是拿出這幾個寶貝來向客人們顯擺一番。「你知道一根竹子能片出多少竹篾嗎?一千多根!」片出這一千多根細如髮絲竹篾的手藝人,就是這火葫蘆燈的製作者,白鹿原上的王學坤、張淑亞夫婦。今天要來的就是張奶奶。在漢聲同事心裡,好的手藝人是非常了不起的。

▲王學坤、張淑亞夫婦(圖片來自網路)

12點半,兩位貴客進了辦公室,奶奶看起來身體健朗,昨天在天安門前拿著自己的燈籠照了相,很高興,北京之行心情不錯,說吃了飯,現場給我們編個燈籠。

陝西有八大怪,其一是「帕帕頭上戴」,意思是過去陝西婦女有在頭上戴一塊手帕大小的布的習慣。

黃老師前幾天剛從西安帶回來一塊帕帕,便拿出來問奶奶這帕帕怎麼戴,沒想到奶奶隨手從腰包拿出一塊,一角折起來往頭上一蓋,兩角別在耳後就戴好了。

可手帕這麼輕怎麼讓它不掉呢?仔細一看,玄機在別在耳後兩個角上,原來這兩個角上綁有銅錢,重量不大,卻足夠將手帕固定住。

飯後,奶奶從包里取出竹篾、蠟燭還有土豆,編燈籠還有土豆?奶奶說過去人講究,編燈籠十根也能編,二十根也能編,卻偏偏用十五根,因為這燈籠是正月十五給孩子送的燈。一根竹篾再片四根更細的竹篾至竹節處不斷,這四根代表的是四季。

奶奶從一大把竹篾里挑出十五根來掰一掰,說拿些水來,這竹篾要沾沾水,奶奶真是老藝人,北京氣候乾燥,一試手感就知道太脆。

編燈籠先要踏底子,拿三根竹篾交叉固定,在此基礎上將竹篾一根根固定,使中間形成圓口,這一步是根基,之後的編製都是在這基礎上完成的。

說來簡單,一試就知難不難,幾個同事看後,躍躍欲試,一上手就知道奶奶功力深厚。

奶奶編起來手法輕盈,完全沒有我們的笨拙感,和我們說著話的功夫,燈籠就成型了,收口處要比開始時小一些,造型圓潤的燈籠,經烘烤定型,裹上紅紙就完成了,因為是很細的竹篾編成,用手壓也不會開裂變形。

奶奶要來刀子,把我們最好奇的材料土豆切成較厚的圓片,插上蠟燭和提手,原來是燈座啊!點燃蠟燭,真是個火葫蘆。

張奶奶夫婦的手藝,經過好幾年才成功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據說有人覺得這手藝比較簡單,黃老師卻不以為然,「雖然看似簡單,但它是基礎,有了基礎,才會出現變化,燈籠是正月十五送給孩子的,這裡面有情義。」的確,如今物的得到非常容易,在網上什麼東西都能買到,物的獲得變的容易,物就成了單純的消費品,而像火葫蘆燈這樣的物,是飽含深情與愛意的珍物,我們都該珍惜它。

---

台灣漢聲出版社自1970年成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民間傳統文化和地方風物的搶救、保護和傳揚。四十多年來親力奔走於民間,完成大量民間文化的收集和整理,拯救瀕臨失傳的民間手工藝。

出版了系列雜誌書200多期,內容涉及民間文化、民間生活、民間信仰、民間文學、民間藝術等方面,建立起一座「中華傳統民間文化基因庫」,享譽全球文化界。

《漢聲》雜誌多次被選為亞洲好書,2006年5月更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最佳行家出版物」。

漢聲·民間

公眾號:hansheng-echo

新浪微博:@漢聲

豆瓣:漢聲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聲文化講義 的精彩文章:

TAG:漢聲文化講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