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三峽永遠的何其芳

三峽永遠的何其芳

三峽永遠的何其芳

何其芳,原名何夜芳。出生於四川萬縣一個守舊的大家庭。1935年於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先後在全國各地任教,創辦刊物《工作》,發表過大量詩歌與政論文章,對國民黨消極抗戰表示了極大憤慨。他早期的作品如:《漢園集》、《夜歌》、《預言》、《夜歌與白天的歌》等,深受讀者喜愛。1938年,到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革命文藝作了大量拓荒工作。建國後,歷任一、二、三屆全國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文聯歷屆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他是一位貫穿20世紀中葉——大時代、大變革中成就斐然的詩人。

在讀高小時作文顯露才氣,博得國文老師將其名「改為何其芳」。此後,他在求學階段,既有過散文集《畫夢錄》獲得當時《大公報》的文藝創作獎等一些令其驚喜的奮鬥結果,也遭受過被萬縣中學無理開除等多次沉重打擊。他進了胡適任校長,努力創造勤奮學習氣氛的中國公學,雖是一個預科的新生,卻大膽地去聽本科高年級的莎士比亞課。他因為曾經被沈從文的小說深深地吸引,化名寫信向其求教,得到親切回信。他的詩歌創作,經歷了從抒寫青春與愛的人生「獨語」《預言》,到奔赴延安後歌唱《生活是多麼廣闊》等的過程。《青春》對他這類獨特經歷的敘寫,都堅守著前述文學家傳記的基本特性底線,切合史實,堪稱「信史」。由於這些史實,不僅對於傳主而言很有代表性,而且對於與傳主同時代的青年學子等而言,也有相當的典型性,所以它們有很強的表現力。作者通過對它們的記敘,使《青春》真實反映了傳主怎樣由一個川東細娃子,經歷種種磨難變為著名革命文藝工作者的曲折歷程,顯現了他的正直坦蕩、工作認真、熱情溫和,有時也耽於幻想,不免輕信,但在堅持真理的原則問題上,寸步不讓的品性,揭示了他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學作品的創作意圖,再現了與他有一些重要關聯的人物的歷史風采,聚成了一幅幅色彩斑斕的社會生活圖。

何其芳幼年時喜愛中國古代詩詞小說,1929年到上海入中國公學預科學習,閱讀了大量新詩。何其芳早年詩,華麗哀婉,引人神傷,充滿個性的光芒。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誌上發表詩歌和散文。1936年他與卞之琳、李廣田的詩歌合集《漢園集》出版,他的散文集《畫夢錄》於1937年出版,並獲得《大公報》文藝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現魯東大學)任教。曾任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所長,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老家四川任教,一面繼續寫作詩歌、散文、雜文等。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魯藝文學系主任,並做過朱德的私人秘書受到極大器重,文風大變,充滿時代的革命強音,此時代表作:《生活是多麼廣闊》,《我為少男少女們歌唱》。

何其芳先生在藝術上不斷進行著新的追求和探索,在理論上也有自己的獨立建樹。他治學嚴謹,刻苦勤奮;研究了我國古典詩歌、民歌、新詩在形式上的特點,根據現代漢語的客觀規律,提出了建立現代格律詩的主張,並且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對詩歌的形式進行了新的探索。他關於我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提出了不少自己獨到的見解,推動了我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發展。

編輯:畢程

來源:筆客通訊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峽律動會 的精彩文章:

TAG:三峽律動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