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喝茶和懂茶,就差這幾條

喝茶和懂茶,就差這幾條

常言道「一入茶界深似海」,茶有時好似那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少女,總給人以很神秘的感覺,而且有時候會遇到完全相反的說法,究竟孰是孰非,作為常喝茶的資深茶友,是否也曾遇到過這些坑兒

泡茶起泡沫是因為茶太臟

這一說法是 錯誤 的

我們行茶時第一道茶會有浮沫在表層,在潮汕泡法中甚至有一道程序「刮沫」是專門用壺蓋颳去茶沫的,所以很多人會誤以為泡茶起的泡沫是不好的,是因為茶太臟有殘餘雜質等

其實並非如此,事實恰好相反。泡茶時起的泡沫是茶葉中的「茶皂素」在起作用,它具有一定殺菌消炎、抗氧化防衰老的作用,對於我們人體是有益的。宋代所興的點茶法,就是以點茶後茶沫的色澤和持久度來評比茶的好壞,色澤以白為貴,咬附越久越好

洗茶就是為了乾淨去灰塵

這一說法是 不全面 的

很多人覺得洗茶就是單純的為了乾淨去灰塵,這是不全面的,多數情況下洗茶主要是為了「醒茶」,打開茶葉緊結的狀態,以便正式沖泡時其內含物質的有效浸出,提升其口感和香氣

茶毛很臟,跟灰塵差不多

這一說法是 錯誤 的

很多茶在打開的時候,都會有毛毛出現,尤其是在陽光下更是顯得異常明顯,給人的感覺是這個茶不太乾淨,都是灰塵,其實這些才是茶葉的寶

茶毛,也叫茶毫,是細嫩茶芽上的一層茸毛,內含豐富的茶氨酸、茶多酚等物質,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且一般芽葉越嫩,茶毫越多,是一些茶品辨別的要素之一,如金駿眉、白毫銀針等

喝茶越新越好

這一說法是 不全面 的

茶友尤其是茶痴,每逢剛採制的新茶都會迫不及待,畢竟以新為貴,但其實這一說法是偏頗的

不足一個月的新茶,其茶菁外形、色香味均是上乘,品飲之時確是種享受;但因新採制其內含的多酚類物質和咖啡鹼較多,對人體的胃腸道刺激較大,長時間大量飲用容易出現腹痛胃疼、亢奮失眠等現象,所以新茶飲用應當適量,不可貪多

喝酒後用濃茶解酒

這一說法是 錯誤 的

我們都聽過「喝茶解酒」,有時候甚至覺得解酒效果不佳是因為濃度不夠;「茶能醒酒」所以喝酒後更適合濃茶,通過大量飲茶將酒精通過尿液排出體外

但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茶水中的茶鹼會迫使未曾降解的乙醇快速進入腎臟和泌尿系統,而這些大分子物質對於腎臟和泌尿系統是有傷害的,長期如此會造成很大的身體負擔。所以喝酒之後,尤其是酒醉後,不宜立即喝茶尤其是濃茶,更適宜休息數小時後,再根據身體情況適量飲茶,加快人體正常的 新陳代謝速度

普洱純料和拼配是不能並存的

這一說法是 不全面 的

現在隨著大眾養生意識的提高,類似普洱這些養生茶越來越受關注,在選購過程中也常看到「純料」這個詞,很多茶餅更是以純料標榜,價格居高不下,因為「純料」量少難得

但事實真的如此嘛,我們首先要明確「純料」和「拼配」究竟是什麼概念?現在說的「純料」多指以同一茶山、同一季節、同一品種加工製作而成,而「拼配」主要有幾個狀況,如茶區、年份、季節、品種、級別等,只要符合其中一條就算是拼配。所以不能簡單的將「純料」和「拼配」對立起來,而且現代普洱茶的拼配旨在提高茶質和口感,增加其香氣和韻底

剩茶留在壺裡或把壺泡在茶水裡利於養壺

這一說法是 錯誤 的

為了追求養壺的速度,有時候茶友會把剩茶置於壺內,甚至將壺泡在茶水之中,錯誤的認為這樣更有利於養壺的進程。其實並不然,反倒會對紫砂壺產生一定程度的破壞性

不管是剩茶置放還是浸於茶水中,都容易讓壺吸附「水味」和「陳氣」,養壺其實養的是光澤度和潤度,是在新鮮空氣的參與下茶汁、紫砂壺與氧氣三者的作用,是一種有進有出的動態過程,而非簡單的浸泡能達到的

用過的紫砂壺閑置時要包好放起來

這一說法是 錯誤 的

這一點和上述依據相同,用過的紫砂壺其實已經不適合在重新包裝存放,一般養壺過後將紫砂壺放置在空氣流通的地方即可,遠離異味源、水源等,避免吸附雜味

圖 來自網路


茶:是一種生活品,較為常見。禪:是佛教門派中的一種。

據說,禪和茶是從中國傳入日本的,茶在日本已形成了系統而完整的茶道,並融入了宗教思想。「禪茶一味」出自日本著名僧人一休。現在我們所講的思想、文化、理念等意識形態都離不開客觀事實和現實生活,同樣「禪茶一味」也離不開客觀現實,正如六祖慧能所言「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求菩提,恰如尋兔角」,可見禪是融入生活的,其核心是「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就是通過自身實踐,從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後達到真正認識自我,即「明心見性」。釋迦牟尼佛「沾花的故事」講的就是這個法門,為廣大云云眾生打開了方便之門。筆者一生愛茶禮佛,由於時間的推移,逐漸從「血氣方剛」中走出來,正步入「修心養性」階段,無意中「佛」也在映入心中。


就「禪茶一味」悟解有三:

一、佛以慈悲心普渡眾生,廣結善緣。

也就是說僧人或修佛之人喜歡交朋友、善於幫助人、救度人。但在漢傳佛教中僧人是不習煙酒的,茶才是僧人與客人之間最好的橋樑,或唯一的飲料,並且成為朋友之間相敬的載體,所以歷代寺院僧人都有種茶、制茶、飲用茶的歷史,主要用於供奉、待客、自飲、結緣、贈送等等。我國著名的龍井茶最先也是由寺院僧人種植的,現還生長著18株乾隆皇帝的「御茶」;陸羽三歲入寺院,跟著智積禪師從小練得一手制茶、煮茶的高超技藝,最終留下一部《茶經》傳世,成為一代茶聖。所以,茶具有敬獻、養心、解渴、提神、消食、明目、解毒、保健等功能,在佛教祭祀禮儀活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初入禪門講「戒、定、慧」 三修。

戒即戒律;定即入定,定力;慧即至高無上的般若智慧。修禪除戒律外需長期打坐入定才能進入「身為菩提樹,心是明鏡台」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的破相過程,最終達到修慧的境界,即「大徹大悟」或「成佛成道」;坐禪要做到跏趺而坐,頭正背直,不動不搖,不委不倚,如此長時間的打坐,勢必產生疲勞睏倦,需要飲茶醒腦提神,方能堅持;茶葉中的內涵物質較為豐富,其中兒茶素和多種生物鹼對人體具有興奮作用,有利於修禪打坐時「不瞌睡」,同時在滿腹打坐時幫助消化;據《茶經》記載「茶為不發之物」,就是能抑制種種慾望,使思想不亂,有利於修行;另外,僧人的飲食較為單一,而茶葉中含有大量的維生素、氨基酸、蛋白質、礦物質、多糠等物質,有利於營養補充。等等。總之禪與茶的結緣是有科學依據的。所以,佛教認為,茶有三德:一是提神,夜不能寐,有益靜思;二是幫助消化,整日打坐,容易積食;三是使人不思淫慾。

三、茶道中具有:「和、敬、清、兼」之精神。

就是以茶為載體,在長期的人與人、人與茶的交融中形成,並從茶的技術和茶的藝術中上升為茶的一種精神文化思想。「和」是茶道的精神中心,具有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中庸和諧思想,並與佛的「六和敬」為一體;佛是講辯證法的,就是和諧統一,沒有分別,不二法門之意;「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最能體現出來,如對事講和平,對人講和氣,走正道不偏激等等;可從長期的飲茶枝藝修養中漸悟或頓悟,最終脫俗、致雅、超凡;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所見到的資深茶人和禪師都以「平常心」而出現,正如東坡先生的「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體現了人的真性。佛道中的禪是一種境界,「禪 」是心悟,是不可說的,如果你要真的把他說出來,那就是「口頭禪」了;「茶」是物質的靈芽,「一味」就是心與茶,心與心的相通。禪與茶本是兩種文化,在各自漫長的歷史發展中結緣並逐漸相互滲入,相互影響,相互統一,最終融合成一種文化現象。「須知茶道之本不過是燒水點茶」而己,「七碗受之苦,一壺得真趣。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

2018品味生活從茶開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春暖花開,我只想跟您談綠茶
茶與茶具的最佳搭配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