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甘肅老家的罐罐茶!

甘肅老家的罐罐茶!

甘當牛鄉土散文:

罐罐茶(文/劉旭)

中國的茶文化,可謂源遠流長,歷史悠久。在我老家甘肅通渭縣的吳家坪,喝茶不知始於何時,但已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無論其講究,還是與眾不同的喝法,足可證明已有足夠悠久的歷史,否則,絕不會有其深厚的沉澱。

吳家坪人喝茶,不喝泡茶,也不喝功夫茶,只喝罐罐茶。罐罐茶的叫法,緣於喝茶的用具:罐罐。這是一種陶制的帶把的罐罐,約莫三寸來高,大肚細脖敞口,比食指和拇指一握略粗。扁圓的口上,有一個突出的尖溝,專門用來出茶水。

幾乎每戶人家,都有一套專門喝罐罐茶的工具:一個鐵火盆,大小不一,形狀差不多一樣,外圈是一個三四指寬的圓盤,中間是圓形的生火坑;一個鋁的帶把的盛水壺(很奇怪地叫做pia子),下大細脖敞口;一個三角腿的火圈。喝茶的時候,先在火盆中間攏好木柴,放上火圈,將盛水壺放在火圈上,生起火,罐罐里倒上水,煨到火堆邊上,慢慢熬開,續上茶葉,就可以喝了。

幾乎所有的男人,早起第一件事就是喝茶。大多天不亮就起來,攏起火,續好茶,一邊咕嚕咕嚕吃水煙,一邊撥弄柴火,不斷地拿柴火棍棍在罐罐里搗(喝茶被稱為搗罐罐,正由此而來),以防茶葉溢出。熬好一罐,慢慢瀝到茶盅里,罐罐里添上水,便就著饃,開始嘶嘶地吸著吃喝。

早上喝茶,許多人說是為了過茶癮,但我以為,主要是為了吃早餐。畢竟是靠力氣吃飯的,吃喝不好,哪有力氣?而又沒有什麼像樣的早餐,正好借著喝茶,解決渴和餓的問題。一罐茶,一般熬五六盅,就可以讓男人們吃飽喝足。再喝,就成了薄茶,這時候,如果婆娘或者孩子們想喝,就會接著喝幾盅,稱為溜薄茶。

一個人在自己家裡,喝罐罐茶几乎沒什麼講究,只要有下茶的饃饃就行。但如果來了重要的親戚,就不但要在廳房裡招待,還要拿出好茶葉,白糖或者冰糖,焦棗,葡萄乾之類,下到罐罐里。廚房裡,一定要現烙蔥花油餅子下茶。如果是一般的客人,只拿糖,可以不拿其他的,但下茶的白面饃饃,還是不能少的。作為主人,一般不能讓客人自己動手,要給客人坐茶。所謂坐茶,就是在徵求客人意見後,續差不多的茶葉,將火撥弄得旺旺的,給客人熬茶,瀝茶,然後端給客人喝。講禮數的客人,第一盅茶,一定要在主家廳房正中供先人牌位的桌子前,象徵性地分三次滴數滴,意為祭奠,然後才開始喝。

喝茶有些歷史的人,除了早上喝,下午還要喝一罐,時間基本固定。而一般人,什麼時候喝,或者一天喝幾罐,都看情況而定。遇上紅白喜事幫忙助工什麼的,可以喝了一罐再喝一罐,或者陪這人喝一罐,再陪那人喝一罐,沒有定數。因為遇到這些事,人來人往,隨來隨喝,總歸都要喝好吃好,對誰也不能慢待。

而在農閑時節,隨便幾個人聚在誰家裡,一邊諞閑傳,一邊喝茶吃煙,基本是日常事。不管到了誰家,都差不多一樣要招呼,規格也差不多。情況好些的,有時候自然會拿出好茶葉,拿出冰糖白糖,甚至用餅乾或者點心下茶,煙自然也不會太差。一般的,差不多的茶葉和饃饃,也就將就了。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喝茶的習慣一直沒有改變,但喝茶的工具,卻悄然發生了變化。火盆變成了煤爐子,電爐子,陶罐罐變成了小搪瓷缸子,或者玻璃罐罐。冰糖白糖乾果什麼的,基本想放就放。下茶的,大多也是白面饃饃,甚至從集上買來的油餅。茶葉,也由十幾元的換成了六七十元甚至百來元的好茶葉。

人們的日子慢慢好過了,對於自己,莊裡人自然不會虧欠,想得通,用得起,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喝茶,早已不是男人的專利,許多婆娘,也開始一天兩頓地喝起了茶。下了那麼多的苦,有了條件,誰還會一直虧待自己呢?

作者簡介

劉旭,字老東,筆名甘當牛、胡笳等,號半畫、半畫寒生,男,1970年3月生,甘肅通渭縣榜羅鄉毛灣村吳家坪人。迄今發表美術作品40餘幅;文學、燈謎作品近200萬字;出版謎書兩種,編印謎報刊30餘期。著有燈謎作品集《一品齋春燈錄》十四卷,散文、小說、詩歌、雜文五卷,近體詩詞三卷;曾為多個全國、省、市級組織會員,2016年當選甘肅省謎友聯誼會會長。現居蘭州,從事企業管理工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的精彩文章:

喝茶之後,我才發現……
喝酒是你的寂寞,喝茶是我自己的熱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