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明節氣的民俗與懷來人的養生

清明節氣的民俗與懷來人的養生

清明節氣的民俗與懷來人的養生

QINGMING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的第五個節氣,是氣象和物候變化最有特點的節氣。「清明節」也是我國民間講究比較多的節日,是中國主要傳統「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除夕)之一。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氣象和物候特徵

「清明斷雪,穀雨斷霜」。清明時節,由於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除東北與西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逸周書,時訓解》說到:「清明之日,萍始生。又五日,鳴鳩拂其羽。又五日,戴勝降於桑。萍不生,陰氣憤盈。鳴鳩不拂其羽,國不治;戴勝不降於桑,政教不中。」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清明含有明潔之意。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大江南北直至長城內外,到處是一片繁忙的春耕景象。黃淮地區以南的小麥即將孕穗,油菜已經盛花,東北和西北地區小麥也進入拔節期,在我們北方地區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

清明節日的來歷

「清明節」是個「清明」與「寒食」合二為一的節日。「清明」之名來源於我國農曆24節氣中的清明節氣,但作為節日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在周代,北方人十分注重墓葬,那些帝王將相十分注重「墓祭」之禮,於「清明」之日祭祖掃墓,後來民間亦相仿效,東周戰國時代的《孟子·齊人》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佣丐,皆得父母丘墓。」後歷代沿襲至今,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寒食節」來源於《東周列國志》的一個記載。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重耳,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稱晉文公,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介子推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不見介子推出來。晉文公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一陣,發現柳樹樹洞有片衣襟,上寫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

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

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

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

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

由於寒寒食節在冬至後第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兩者日子相近,唐代以後,便將清明節與寒食節合併為「清明節」。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從春分到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留下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然而,如果緬懷先人方式不當,與父輩溝通不足,反而會疏離親情,沖淡家庭感情。

GIF

清明節養生

清明是清氣上升的時節。 「寒氣生濁,熱氣生清。」從立春到清明整60天,其間經過雨水、驚蟄、春分,大地漸暖到了清氣上升的時候。養生的重點是養肝護肝。根據「食要當季,食要當地」的原則,懷來縣人清明節養生應該吃10種食物:

這種野菜的滋味是比較苦的,俗話說"良藥苦口利於病",雖然苦,人們還是比較愛吃的,況且曲曲菜本身就是入葯的。曲曲菜生長環境比較特殊,不是任何地方都生長的,但懷來縣不缺,葉子是褐綠色,呈放射狀分布,有好幾層;根是白色的,直直的長在地下。屬菊科,是以嫩梢、嫩葉為產品的尖葉,葉片呈長披針形,色澤談綠、質地脆嫩,口感極為鮮嫩、清香、具有獨特風味,含有大量維生素和大量鈣、鐵、蛋白質、脂肪、維生素A、維生素B1、維生素B2等營養成分,是生食蔬菜中的上品,有"鳳尾"之稱。每到春天的3月份-6月份,都可以採到。摘好洗凈,沾醬生吃;也可用開水焯一下,涼拌著吃。

2、山藥

山藥可以改善人的消化功能,增強體質,同時益氣健脾。山藥還可以預防心血管疾病,保持血管具有彈性,避免動脈硬化。多吃山藥,可以避免脂肪沉積。

3、銀耳

銀耳常用來煮甜湯,是不可多得的利水滲濕、養血滋陰、補腦提神、美容嫩膚、補腎強精的保健藥物。

4、洋蔥

洋蔥維生素C的含量比蘋果高10倍,比柑橘高2倍。

洋蔥還含有蔥蒜辣素,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在呼吸道傳染病和腸道傳染病流行時,吃些生蔥有預防作用。

5、韭菜

韭菜有「洗腸草」之稱,能增進胃腸蠕動,可有效預防習慣性便秘和腸癌。

另外,韭菜因含有豐富的纖維素、揮發性精油與多種維生素等營養成分,其殺菌作用明顯,清明時節食韭有助陽,促生髮的效果,還有殺菌消炎、促食慾、降血脂的作用。

6、薺菜

薺菜富含纖維並且熱量低,可以減肥、潤膚,起到美容功效。另外,薺菜可以降血壓、健胃消食、疏通腸胃,治療胃痙攣、胃潰瘍、腸炎等問題。

椿

香椿一般在清明前發芽,穀雨前後就可採摘頂芽,這種第一次採摘的,稱頭茬椿芽,不僅肥嫩,而且香味濃郁。香椿是時令名品,含香椿素等揮發性芳香族有機物,可健脾開胃,增加食慾。香椿的揮發氣味能透過蛔蟲的表皮,使蛔蟲不能附著在腸壁上而被排出體外,可用治蛔蟲病。香椿還含有維生素E和性激素物質,有抗衰老和補陽滋陰的作用,故有「助孕素」的美稱。香椿具有清熱利濕、利尿解毒之功效,是輔助治療腸炎、痢疾、泌尿系統感染的良藥。

8、菠菜。菠菜有「營養模範生」之稱,它富含類胡蘿蔔素、維生素C、維生素K、礦物質(鈣質、鐵質等)、輔酶Q10等多種營養素。養血,止血,斂陰,潤燥。治衄血,便血,壞血病,消渴引飲,大便澀滯。菠菜帶根吃:滋陰平肝,止咳,潤腸。用於頭痛,目眩,風火赤眼,消渴,便秘。果實:微辛、甜,微溫。祛風明目,開通關竅,利胃腸。菠菜葉含有類胰島素物質,其作用與哺乳動物體內的胰島素非常相似,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常吃菠菜,可以使體內血糖保持穩定。多吃菠菜葉,有利於預防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真心希望菠菜每天都能走上糖尿病病友的餐桌。吃涼拌菠菜時加上適量大蒜也有降血脂作用,對冠心病、腦血栓有較好的預防作用。

菠菜中含有草酸,影響機體對鈣的吸收,建議食用前把菠菜放入開水中煮兩三分鐘,就會約有80%的草酸溶解在水中,既可除去澀味,又能減少草酸的破壞作用。此外,菠菜含嘌呤較高,易導致血液中尿酸增高,從而罹患痛風病,痛風病患者應少吃。

9、海帶。海帶除了抗輻射外,還有防治甲狀腺腫、降壓、降脂、抑制腫瘤、降糖、利尿、消腫、預防心腦血管病、消除乳腺增生、護髮、補鈣、美容等功效,在春天吃海帶,可以使這些功效發揮最大作用。吃海帶也有禁忌:吃海帶後不要馬上喝茶,也不要立刻吃酸澀的水果。患有甲亢的病人不要吃海帶。孕婦和乳母不要多吃海帶。

10、小米粥。小米含有多種維生素、氨基酸、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營養價值較高,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質9.7克、脂肪3.5克,都不低於稻、麥。一般糧食中不含有的胡蘿蔔素,而小米每100克含量達0.12毫克,維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糧食之首。小米含糖也很高,每百克含糖72.8克,產熱量比大米高許多。另外,小米因富含維生素B1.B2等,還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瘡的功能。春天喝小米粥能開腸胃、補虛損、益丹田,可用於氣血虧損、體質虛弱、 特色小米粥胃納欠佳者進補,適於產婦乳少、產後虛損而引起的乏力倦怠、飲食不香,可作早餐食用。冬春季小米粥更適於產婦。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對於老弱病人和產婦來說,小米可以說是最理想不過的滋補品。小米味甘咸,有清熱解渴、健胃除濕、和胃安眠等功效,內熱者及脾胃虛弱者更適合食用它。有的人胃口不好,吃了小米後能開胃又能養胃,具有健胃消食、防止反胃、嘔吐的功效。小米能夠解除口臭,減少口中細菌的滋生。小米中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可以抗菌和防止女性陰道炎。小米中營養含量豐富,其中色氨酸的含量為穀類的首位,色氨酸有調節睡眠的作用。睡前服用小米粥可使人安然入睡。

另外,應飲菊花茶。清明時節,天氣溫暖、陽氣生髮,此時可選擇具有疏散風熱、清肝明目功效的菊花茶飲用,不但可以養肝利膽、疏通經脈,還可藉此將一個冬季積存在體內的寒邪散發。

清明節的傳統習俗

1,掃墓祭祖

我國歷史上清明節祭祖掃墓的習俗沿襲已久,在清明節這一天,寒食禁火,祭奠先人。雖然現在已經不再流行寒食禁火,但是祭祀先人的習慣還是存在的。清明節前後,人們就會前後上墳掃墓祭祖,剷除雜草,放上供品,祭拜祖先,上香默哀,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託對先人的懷念。

2,盪鞦韆

這個主要是我國古代的清明節習俗。鞦韆是寓意著揪著皮繩而遷移。這個歷史非常古老,古時候叫做千秋,後來為了避忌諱,改為鞦韆。古時候的鞦韆,大部分是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的。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慢慢變成了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鞦韆。盪鞦韆不但能從中獲得樂趣,還能培養勇敢精神。至今依然是許多兒童鍾愛的活動。

3,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稱之為蹴鞠,類似於今日的足球。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據說是黃帝發明的,最初是用來訓練武士的。

4,射柳

射柳是一種練習射箭技巧的遊戲。根據明代時期的記載,這是把鴿子放在葫蘆里,然後將葫蘆高掛於柳樹上,彎弓射中葫蘆,然後鴿子飛出來,最後以鴿飛的高度來判定勝負。

5,鬥雞

古時候鬥雞遊戲和比賽主要盛行於清明,鬥雞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為止。我國最早關於鬥雞的記錄,是在《左傳》裡面。唐朝時期鬥雞之風非常盛行,不但民間會舉行,就連皇帝也會參與,唐玄宗就是其中一位。

6,蠶花會

在過去,梧桐、烏鎮、崇福、洲泉等地在清明期間都會有這個特有的民俗文化。每年的蠶花會都人潮洶湧,有各種各樣的活動。比如迎蠶神、搖快船、鬧台閣、拜香凳、打拳、龍燈、翹高竿、唱戲文等十多項。大部分在船上進行,小部分是在岸上舉行的,是一種極具水鄉特色的傳統習俗。

7,拔河

拔河的活動至今依然存在,而拔河早期是叫「牽鉤」「鉤強」,唐朝始叫「拔河」。拔河活動是在春秋後期發明的,一開始是流行於軍中,後來慢慢傳到民間。唐玄宗曾經在清明時期舉行了大規模的拔河活動。從此之後,拔河成為了一種清明習俗。

8,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許多地方已經恢復了勃勃生機,自然界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此時正是春遊的大好時機,我國民間一直以來都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9,放風箏

放風箏是普遍流行的習俗之一。在古時候放風箏不但是一種遊戲,還被認為是一種巫術行為。古時候有些人認為放風箏可以放走自己的穢氣。因此許多人清明節放風箏的時候會把自己的災病寫在紙鳶上面,待風箏放高的時候剪短風箏線,讓風箏隨風而去。寓意著自己的災病也會消逝。

10,植樹

清明節前後,春雨綿綿,春風和煦,正是種樹的好時機。此時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所以從古至今我國都有清明節植樹的習慣。一直流傳至今。

清 明 節 的 禁 忌

1,通常來說懷孕的婦女要避開清明掃墓活動,不僅如此。嚴格說來,女性來例假,最好也不要參加此類活動,特別是不能在下午三點後參加清明掃墓活動。

2,掃墓的當日早上,洗漱之前,先照鏡看自己的額頭,看看有沒有烏黑的氣色,如有則表示時運較低,盡量當日避開掃墓為宜;若一定要去,可隨身佩戴玉器(古玉更好),來作為化解。

3,因為墓地是陰靈的安居之所,故不可跨過墳墓及供品,大聲喧嘩、嘻笑怒罵,污言穢語,亂跑亂碰,隨處小便,這樣做不單只對自己的先人不尊敬,更且對附近的靈體構成滋擾。更不能踐踏別家墳墓或對墓穴設計評頭品足,會被視之為褻瀆,遇到不好的氣場,那便惹到一身麻煩回家。

4,在中國,祭祖並不只是紀念祖先,而是明顯得帶著向亡靈敬拜,祈求的意思。謹慎在先人墓地照相,無論是掃墓者自身合影,還是掃墓者與墓地合影。更忌諱照相時將其它墳墓拍進鏡頭。否則,你的運勢很可能下降,各方面失衡。

5,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去別人祭掃比較多的山去踏青,不要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說對亡者不敬的話,晚上活動要謹慎。因此,清明節休假出去旅遊不能說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6,掃墓之前最好禁食:當你動身開始掃墓,就最好不吃食物或食素了,衣著整齊,以表示對先人的禮貌和尊重。

7,結婚是人生大事,最好避開選擇清明節時期結婚。當然,結婚的擇日講究還很多。

8,忌穿到大紅大紫的衣服,應穿上素色的服飾。

9,清明節拜祭輩分有講究,要分先後次序。依次為:父親、母親、長男、長女、次男、次女……余此類推。拜祭完畢後,祭品讓祖先祝福過,眾人可食取祭品。最後當然要注意防火安全,待香燭點完後可離開。

10、丈夫去世前3年,妻子都不能去掃墓。這個是習俗問題,只要尊重當地的習俗即可,如果當地有此習俗,那麼,最好迴避之,否則日後會帶來諸多的心理麻煩。如果當地沒有此習俗,則無關此禁忌。

11、外人最好不要陪同去掃墓,因為各自的氣場是不一樣的。如果實在不能避免,那麼這需要佩戴避邪吉祥物,如桃木手珠等,否則會犯了禁忌。

12,一些人幾乎每年清明節前一段時間總會夢到自己已經逝去的親人或者朋友,甚至在夢中還跟他說話聊天。其實,這已經很明顯地告訴你該去給他們掃墓了。

13,鞋與邪同音,通常清明節前不買鞋。真有需要也要錯開時間購買。你只要留意鞋店為何清明節生意不好就明白了。

圖片來自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懷來文化 的精彩文章:

「雨水」節氣的養生與民俗
時光里的柔軟故事

TAG:懷來文化 |